浅谈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同事经常问我:“那些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学生,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
  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更准确。
  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然后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中的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三.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的,都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将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片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地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通联:562400贵州省兴义市云南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一.前奏曲——先声夺人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实施中,我的做法是:编好前奏,先声夺人。学生首次进机房,我放映介绍计算机应用的精美视频,展示用计算机制作的幻灯片、动画片头、电子游戏等,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求学欲。接着,我才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哪是主机、显示器等硬件以及如何开机、关机,什么是操作系统等。为学生保持持续、高涨的热情推出了一个良好的前奏。  二.进行曲——高潮迭起  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期刊
曾有人问: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是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新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
期刊
所谓传统的历史教学是指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中心位置,是知识的发送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知识的接受者。千百年来,历史教师就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以课本为媒介传授历史知识。而历史学科的教学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是过去了的人和事的再现,即使历史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历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
期刊
在社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人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当你对某一个问题苦思幂想而不得其解时,从反面去想一想,常能茅塞顿开,获得意外的成功。用逆向思维方法从问题的反面出发,可以解决用直接方法很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而且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数学领域的新天地。当一个数学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它面临着两种抉择:一是根据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推证命题成立;一是从一些
期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基本上明白了要怎样去操作,但是到了四年级,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这个阶段,他们往往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惑,要么商试大了,要么商试小了。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
期刊
【摘 要】数学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有文化就一定有数学,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很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状,让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  【关键词】数学 学困生 转化 兴趣 能力 积极性 鼓励 自信心 自尊心   数学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有文化就一定有数学,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很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
期刊
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合作,探究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
期刊
总复习不等于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一.章节复习——善于转化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一个是从厚到薄。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则是质的
期刊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质量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作为一个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我深知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影响,故此,就民族地区的教学行为提出一些自己的浅陋思考:  一.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随着远程教育的投入、网络的普及、教学硬件的改善,语文教学资源更显多元纷呈。如何合理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
期刊
每次的作文课,让我发愁,让学生发怵。好的作品要求写真人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可学生的生活阅历毕竟有限,每日奔波于两点一线之间,如果完全要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能有多少素材?每次面对作文题目,我看你,你看我,面面相觑,无从下笔。就是写出文章来,也感觉枯燥无味,纯属文字堆砌,没有可读性。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如果在写作前让学生利用一堂课的时间对作文题目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中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