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我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对今后本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基本方向。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改革
概 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专业自成立以来,按照新专业基本要求开设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新课程包含了过去机械制造专业多门课程的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遇到了很多新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解决。本次教学计划改革的主要原因:
1.为了适应拓宽专业培养通才的需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拓宽专业培养通才,将过去多门课程的内容合并到一门课程中来,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来。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专业过细过窄过专的现状。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由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过细过窄过专,设置的课程非常多,就机械制造方面的课程就包含了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概论、金属切削机床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和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总学时最少在300学时以上。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也限制了学生学习其它课业内容。现在将这些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使学时大大压缩,减轻了学生负担。
3.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就业机会。老的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主要适应机械制造方面的专才需要,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途径,新的教学体系,虽然压缩了学时,但是并未降低基本要求,而是对要求过高的内容进行删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其它新知识新内容,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就业机会。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资源,整合和协调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形成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的教学方法体系;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各环节中获得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不断线的机械制造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根据过去教学经验和新的教学体系要求,本着重基础、宽知识和强能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金属加工过程中的本质、过程和各种现象。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即完成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基础内容的教学。第二部分主要包括:车削、钻削、镗削、铣削和磨削等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特点和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学习相关机床和刀具的基本知识。第三部分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的教学,该部分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新趋势,让学生掌握一般传统工艺规程和现代加工工艺规程制定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过程中加工误差和加工精度的概念,掌握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方法,掌握表面质量的相关内容,掌握加工质量在零件工作中的作用,掌握提高零件表面质量的工艺方法。第五部分包括:机器产品的装配方法及其特点与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装配方法的原理,使用条件和实施过程要点。第六部分主要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基础内容。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方法,重点要解决工件的定位和夹紧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进行机床夹具设计的能力。其次,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为了适应本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多门课程内容叠加在一起,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现实,对教学方法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对传统的授课过程进行改革,过去由于学时多,绝大部分课程都采用粉笔—黑板的模式,其最大好处是能非常仔细的完成教学过程,也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但对学时少内容多的新教学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为了增加信息量,大量采用多媒体CAI组织教学,为此该课程所有内容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采用幻灯、动画、影音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以利于学生自学和辅导答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渠道。最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以最亲近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第三,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体系要求。我们根据现实条件设立了以下教学环节:工程实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实验、作业、考试、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由于受学时数限制,本课程总学时只有56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不能完成教学要求的内容。为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来加以解决,首先我们在工程实训期间,增加了现代加工方法的实习内容,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有了基本概念,并且在实习中又有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其次,增设了一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以解决现代加工内容偏少的问题,为本课程节约了相关课时。第三,设置了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这一环节安排了2周时间,主要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设计。通过设计使学生掌握工艺规程制定的方法,明确工艺规程文件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设计计算,熟练使用相关手册。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是今后应该坚持的。第四,在生产实习中设置工艺实习的环节。这一环节一般最少安排1周时间,主要解决将工艺知识和实际设备相结合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针对基准选择、工艺规程、重点工序的典型夹具、工艺装备的选择、热处理和检验等工序的安排等。指导教师要在实习前提出针对性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使工艺知识的学习不再难懂。通过上述环节的设置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教学也更有针对性。
改革效果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改革,我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已经适应了目前要求,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建设教研项目通过了学校的验收,CAI课件、相关课程网站也基本建成。今后改革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着手,尤其是要协调好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前后协调、内容递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教研项目(200660248);湖北省高等教研项目(200660243)
参考文献:
华楚生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与改革,高教论坛2004年8月第4期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荆州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改革
概 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专业自成立以来,按照新专业基本要求开设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新课程包含了过去机械制造专业多门课程的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遇到了很多新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解决。本次教学计划改革的主要原因:
1.为了适应拓宽专业培养通才的需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拓宽专业培养通才,将过去多门课程的内容合并到一门课程中来,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来。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专业过细过窄过专的现状。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由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过细过窄过专,设置的课程非常多,就机械制造方面的课程就包含了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概论、金属切削机床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和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总学时最少在300学时以上。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也限制了学生学习其它课业内容。现在将这些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使学时大大压缩,减轻了学生负担。
3.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就业机会。老的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主要适应机械制造方面的专才需要,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途径,新的教学体系,虽然压缩了学时,但是并未降低基本要求,而是对要求过高的内容进行删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其它新知识新内容,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就业机会。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资源,整合和协调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形成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的教学方法体系;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各环节中获得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不断线的机械制造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根据过去教学经验和新的教学体系要求,本着重基础、宽知识和强能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金属加工过程中的本质、过程和各种现象。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即完成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基础内容的教学。第二部分主要包括:车削、钻削、镗削、铣削和磨削等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特点和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学习相关机床和刀具的基本知识。第三部分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的教学,该部分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新趋势,让学生掌握一般传统工艺规程和现代加工工艺规程制定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过程中加工误差和加工精度的概念,掌握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方法,掌握表面质量的相关内容,掌握加工质量在零件工作中的作用,掌握提高零件表面质量的工艺方法。第五部分包括:机器产品的装配方法及其特点与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装配方法的原理,使用条件和实施过程要点。第六部分主要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基础内容。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方法,重点要解决工件的定位和夹紧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进行机床夹具设计的能力。其次,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为了适应本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多门课程内容叠加在一起,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现实,对教学方法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对传统的授课过程进行改革,过去由于学时多,绝大部分课程都采用粉笔—黑板的模式,其最大好处是能非常仔细的完成教学过程,也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但对学时少内容多的新教学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为了增加信息量,大量采用多媒体CAI组织教学,为此该课程所有内容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采用幻灯、动画、影音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以利于学生自学和辅导答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渠道。最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以最亲近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第三,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体系要求。我们根据现实条件设立了以下教学环节:工程实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实验、作业、考试、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由于受学时数限制,本课程总学时只有56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不能完成教学要求的内容。为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来加以解决,首先我们在工程实训期间,增加了现代加工方法的实习内容,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有了基本概念,并且在实习中又有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其次,增设了一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以解决现代加工内容偏少的问题,为本课程节约了相关课时。第三,设置了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这一环节安排了2周时间,主要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设计。通过设计使学生掌握工艺规程制定的方法,明确工艺规程文件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设计计算,熟练使用相关手册。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是今后应该坚持的。第四,在生产实习中设置工艺实习的环节。这一环节一般最少安排1周时间,主要解决将工艺知识和实际设备相结合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针对基准选择、工艺规程、重点工序的典型夹具、工艺装备的选择、热处理和检验等工序的安排等。指导教师要在实习前提出针对性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使工艺知识的学习不再难懂。通过上述环节的设置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教学也更有针对性。
改革效果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改革,我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已经适应了目前要求,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建设教研项目通过了学校的验收,CAI课件、相关课程网站也基本建成。今后改革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着手,尤其是要协调好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前后协调、内容递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教研项目(200660248);湖北省高等教研项目(200660243)
参考文献:
华楚生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与改革,高教论坛2004年8月第4期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