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理性行为:信息、地点、职业与模式选择——河南省袁坊乡府君寺村的个案分析

来源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wj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纷纷走向市场,身份也开始从乡村社会的“伦理人”转变为“经济人”,其行为也随之具有了“经济人”的理性。他们的理性主要表现在对务工信息、地点、职业和模式的选择这四个方面。但是,这种理性行为只是自发的、个人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建国以来,我国在城市和农村采取不同的社会政策,“城乡分治,一国两策”,逐步形成了“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传统的保障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重构农村社会保障体
关于"学校"的地位与性质的认识,黄宗羲认为,学校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象征;学校"养士",是国泰民安的根本;学校承担着陶冶社会风气的重任;学校负有文明传承和文化建设的使命。黄宗羲
为探讨精神发育迟滞的涉案特征和临床特点,对近4年来有关精神发育迟滞的司法鉴定资料作综合分析。结果,35岁以下41例(85.4%);农民及无业40例(83.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42例(87.5%),文盲21例(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