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岁月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nfe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姥姥1919年出生,91岁离世。姥姥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她没有工资,也没有节假日,一生勤劳而忙碌,拉扯大了七个儿女。
  1960年,姥姥一家搬到了北岭一个二进小院里。那时的北岭,住家不多。当时,姥爷管理着一家小工厂,他常住在厂里。大舅、二舅常去姥爷那里,家里就剩下姥姥、大姨和几个年幼的孩子。
  20世纪60年代的市民家庭处境艰难,没有土地,不能自给自足,加上孩子多,没有现钱生存都很困难。姥爷是家中长子,懂得照顾大家庭,他的工资常接济各家,最后再将所剩无几的工资交给姥姥。姥姥也曾埋怨姥爷,可姥爷还是老样子,那年月各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姥姥只有尽可能地减省开销。为了生存,姥姥曾代人摊煎饼,工作量很大,赚一点辛苦钱,靠自己的劳动贴补家用。
  姥姥坚持“只要能自己做就不花钱买”的原则,事事亲力亲为,量入为出,不辞辛劳,撑起了照顾家的责任。姥姥手巧,全家的衣服被褥都是她亲手缝制,这对她来说倒也不是难事。因为家里人多需求量大,她常在煤油灯下工作到很晚。时间稍有富余,姥姥就会赶制出两双新鞋,让二姨和我妈妈搭伴去集市售卖,她俩按照姥姥约定的价格,售完即回。
  姥姥的鞋子做工仔细,针脚小且匀,重要的是鞋子宽窄适宜,穿起来合脚舒适。虽然姥姥技法娴熟,但因布鞋制作步骤烦琐,操作起来并不轻松。为了结实耐穿,姥姥买来苘麻,搓成长长的麻绳。鞋底制作费时费力,需不停地重复“穿针引线”。姥姥做针线活时心平气和,很沉得住气,她深知其中要义,急不得慌不得。
  1979年,姥爷病逝,我不知道姥姥是怎樣度过那段日子的。随着子女日渐成人,姥姥身上的担子渐渐轻了。与此同时,对孙辈的看护又成了姥姥的另一项工作。她像个不知发愁的人,任何事情在她手里都不疾不徐、迎刃而解。
  当孙辈渐渐长大后,姥姥开始在儿女家小住。跟在她的身边,你就会发现她根本闲不住,总是找各种事来做。姥姥来我家时,会将被褥拆洗干净,再将我和哥哥的棉衣接接补补。对这些针线活,姥姥一点不怵头,早已得心应手。她比量着,准能做得合体合身。干完了这些活,姥姥就开始一双接一双的衲鞋垫。
  随着年岁增长,姥姥的视力逐渐下降,做得最多的就是衲鞋垫了。她手下的针脚开始凌乱,忽大忽小,很难排列整齐了,姥姥笑着说:“看不清了,摸索着干”。即便这样,姥姥仍不忘在每只鞋垫上缝一朵红色小花,虽已不那么规则,但她把对家人的爱意都藏在了这一针一线里。我有一副用旧的姥姥衲的鞋垫,有些地方已经脱线,爱人说:“留作纪念吧”。想起姥姥的音容笑貌,不禁潸然。
  姥姥最珍视时间,她不曾虚度光阴。通常,太阳快落山时,她还在抓紧忙活着。她常说:“趁着太阳公公在,还能看得见”。她希望用好每分每秒,她的自律、勤劳深深地打动了我。姥姥始终坚持将事情用心做好,不敷衍也不拖延。
  姥姥对自己要求很高,对他人又要求得很少。她只把握住自己能管得住的那部分,并不苛求她无力改变的。或许在她看来,做好自己就已足够,她的参照只是她自己。除此之外,她用坚韧和豁达向我们展示了她旺盛的生命力,她知道生活艰辛,好日子并不轻松易得。
  在姥姥的一生中,她品尝过人生的苦涩,也品味到生活给她的甜美馈赠。姥姥似一盏温暖又明亮的烛光,轻抚着我们的发丝,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路。
其他文献
根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需要,按照工程训练课程要求,笔者所在学校以汽车为对象,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汽车拆装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包括"发动机拆装""变速器拆装""电
我单位生产的汽车传动轴(见图1)上有两斜方向的深孔需要加工。加工斜方向的深孔,一般工艺是在铣、镗床上加工,也就是先将轴上钻孔位置铣平,然后再钻孔的方法。由于轴上斜孔方向定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信息系统(计算机键盘鼠标与内部固定电话的控制按键和电话听筒)表面以及工作人员双手表面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有效防治院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200
本文选取贵州省黎平县的一个侗寨,高寨的婴儿高死亡率作为个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婴儿死亡率的水平、变动趋势、影响因素及其下降的机制。本研究通过对高寨进行为
司法鉴定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司法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进行,司法鉴定制度也愈发的引起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问题。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