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 试题评析
一、选择题
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
A.以事件为中心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文明史观理解人类历史的能力。按地域划分,一般有大陆文明(如我国内陆地区)、岛国文明(如日本)、海洋文明(如地中海地区)、草原文明(如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山地文明(如我国西部山区)等。结合地图,A图所示是西亚两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C、D两图所示是地中海地区,属于海洋文明;B图所示是位于今天蒙古、内蒙古、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属于草原文明。正确答案为B。
7.“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那么,乌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 )
A.进行阶级斗争
B.追求社会公平
C.反对专制统治
D.展开国际合作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材料分析与事实推断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乌托邦”的含义。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代表着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他们反对贫富不均,但不反对专制统治,不反对阶级压迫,不主张国际合作。正确答案为B。
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结合新情境进行判断的能力。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意味着题目所述涉及的是拉美与美国的关系;“被切开的血管”指出了拉美与美国曾经的或现在的关系:历史上,拉美曾经遭受美国的殖民侵略;目前拉美仍有部分地区处于美国的殖民统治之下。A、C与题意无关;B不符合题目所述“被切开的血管”的含义。正确答案为D。
9.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位君主是( )
A.彼得一世
B.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
D.明治天皇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实再现能力。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局面,曾经亲自到西欧一些国家学习。正确答案为A。
10.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 )
A.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B.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C.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
D.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实再现能力。从《论法的精神》到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体现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的分立。正确答案为B。
11.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道:“14日,星期二,无事。”然而,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日子。因为在那天( )
A.第三等级召开了国民会议
B.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C.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
D.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实再认再现能力。路易十六是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的国王,“14日”改写了法国历史,应该是指法国大革命中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因为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第三等级召开了国民会议是在7月14日前;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 了巴士底狱,政权由王室转到制宪会议手中;8月24日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是在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正确答案为c。
1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解析]该题通过漫画形式考查考生依据史料进行判断的能力。材料中的人物穿着清朝服饰,皱着眉头,体现了清朝的封建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抵制。A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代表人物魏源的主张,B是洋务派的主张,C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这三项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不符合漫画主题。D反映了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抵制,符合漫画主题。正确答案为D。
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再现史实和判断材料真实性、权威性、可靠性的能力。考生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先找出材料中的领导人、时间、参加者、地点,然后结合史实一一判断正误。公车上书的时间是1895年,领导人是康有为等,地点在北京,参加者主要是康有为联络的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而不是各省官员,故C表述错误。正确答案为C。
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结合历史事实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依据历史事实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被称为历史归纳法;反之,则是历史演绎法。材料中,西服、酒吧、西洋歌剧属于传人日本的西方文明;和服、茶室、能剧和歌舞伎则是日本典型的传统文化形式。西方文化传入的同时,传统文化依然兴盛,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日本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多元共存。A、B、D三项不是对材料的正确归纳。正确答案为C。
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正确分析史料与把握历史现象本质特征的能力。材料中,“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不符合材料所述,D项在材料没有得到体现。正确答案为A。
19.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 )
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其成员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薪酬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很大的作用。中产阶级有时也被戏称为“夹心阶层”,意即他们既不如上层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而是夹在中间。中产阶级的界定因素随各国有所分别,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拥有资产作界定,其他因素则包括教育、专业地位、是否拥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多数可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而拥有自置物业及私家车,亦是中产阶级的象征。在中世纪,中产阶级主要是教师、律师、医生、建筑师等专业人士。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的僧侣贵族属于富有的统治阶级,不属于中产阶级,故③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D。
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 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与史实再现能力。只要抓住材料中“1915年”、“陈独秀”、“创刊号”、“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即可推断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而《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1916年9月以后的事情。《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正确答案为C。
21.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与概括能力。题目中的时间是20世纪上半叶,独特的革命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括城市道路。正确答案为C。
22.“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该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与史实判断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夺我东三省”可以看出,该事件明显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正确答案为B。
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图片、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事实判断的能力。仔细阅读图片,不难发现该图片中“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等字样,反映的是1953—1956年间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确答案为D。
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料判断史实的能力。“皇家警察”是英国统治香港时该地警察的称呼。名称的改变体现了香港刚刚回归,原来的香港皇家警察变成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正确答案为D。
25.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
A.欧盟
B.石油输出国组织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东盟和欧盟虽然都是具有超国家性质的组织,但是东盟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欧盟有统一的议会和法院,是各区域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正确答案为A。
26.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与归纳能力。材料不仅涉及法国的衰落,也阐述了英国的崛起,体现的是列强在争夺霸权过程中势力的此消彼长。而A、B、c三项只反映了法国势力变化,未涉及英国势力的消长,只有选项D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文字的主旨。正确答案为D。
27.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料所提供的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这种带有“这一现象表明”类型的选择题一般就是要分析材料所阐述现象的本质原因。考生只要从分析现象本质原因(或根本原因)角度去加以分析理解即可。该题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A是正确答案,而B、C、D三项表述都没有体现其本质原因。正确答案为A。
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本题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概括归纳这三者的共同主题。考生只要一一辨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共和”主题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反法西斯主义,但不符合黑人民权运动;“社会保障”主题主要适合黑人民权运动主题;“君主立宪”并非三者的主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西斯主义就是独裁和专制,反法西斯主义就是维护世界民主政治;黑人人权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斗争运动。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都体现了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正确答案为C。
29.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史料与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能够从材料中提炼正确信息解决历史问题。考生只要抓住如下关键信息“兴商务”、“必自上海始”(体现了上海商贸业的发达)、上海为“中西总汇”(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而A、C、D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充分。正确答案为B。
30.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辨析与归纳能力。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体现了中国人民真正的民族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从1979年至2009年,中国人民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国家日益走向富强,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振兴之路。正确答案为C。
(未完待续)
一、选择题
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
A.以事件为中心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文明史观理解人类历史的能力。按地域划分,一般有大陆文明(如我国内陆地区)、岛国文明(如日本)、海洋文明(如地中海地区)、草原文明(如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山地文明(如我国西部山区)等。结合地图,A图所示是西亚两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C、D两图所示是地中海地区,属于海洋文明;B图所示是位于今天蒙古、内蒙古、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属于草原文明。正确答案为B。
7.“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那么,乌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 )
A.进行阶级斗争
B.追求社会公平
C.反对专制统治
D.展开国际合作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材料分析与事实推断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乌托邦”的含义。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代表着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他们反对贫富不均,但不反对专制统治,不反对阶级压迫,不主张国际合作。正确答案为B。
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结合新情境进行判断的能力。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意味着题目所述涉及的是拉美与美国的关系;“被切开的血管”指出了拉美与美国曾经的或现在的关系:历史上,拉美曾经遭受美国的殖民侵略;目前拉美仍有部分地区处于美国的殖民统治之下。A、C与题意无关;B不符合题目所述“被切开的血管”的含义。正确答案为D。
9.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位君主是( )
A.彼得一世
B.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
D.明治天皇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实再现能力。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局面,曾经亲自到西欧一些国家学习。正确答案为A。
10.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 )
A.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B.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C.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
D.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实再现能力。从《论法的精神》到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体现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的分立。正确答案为B。
11.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道:“14日,星期二,无事。”然而,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日子。因为在那天( )
A.第三等级召开了国民会议
B.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C.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
D.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实再认再现能力。路易十六是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的国王,“14日”改写了法国历史,应该是指法国大革命中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因为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第三等级召开了国民会议是在7月14日前;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 了巴士底狱,政权由王室转到制宪会议手中;8月24日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是在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正确答案为c。
1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解析]该题通过漫画形式考查考生依据史料进行判断的能力。材料中的人物穿着清朝服饰,皱着眉头,体现了清朝的封建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抵制。A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代表人物魏源的主张,B是洋务派的主张,C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这三项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不符合漫画主题。D反映了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抵制,符合漫画主题。正确答案为D。
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再现史实和判断材料真实性、权威性、可靠性的能力。考生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先找出材料中的领导人、时间、参加者、地点,然后结合史实一一判断正误。公车上书的时间是1895年,领导人是康有为等,地点在北京,参加者主要是康有为联络的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而不是各省官员,故C表述错误。正确答案为C。
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结合历史事实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依据历史事实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被称为历史归纳法;反之,则是历史演绎法。材料中,西服、酒吧、西洋歌剧属于传人日本的西方文明;和服、茶室、能剧和歌舞伎则是日本典型的传统文化形式。西方文化传入的同时,传统文化依然兴盛,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日本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多元共存。A、B、D三项不是对材料的正确归纳。正确答案为C。
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正确分析史料与把握历史现象本质特征的能力。材料中,“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不符合材料所述,D项在材料没有得到体现。正确答案为A。
19.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 )
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其成员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薪酬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很大的作用。中产阶级有时也被戏称为“夹心阶层”,意即他们既不如上层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而是夹在中间。中产阶级的界定因素随各国有所分别,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拥有资产作界定,其他因素则包括教育、专业地位、是否拥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多数可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而拥有自置物业及私家车,亦是中产阶级的象征。在中世纪,中产阶级主要是教师、律师、医生、建筑师等专业人士。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的僧侣贵族属于富有的统治阶级,不属于中产阶级,故③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D。
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 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与史实再现能力。只要抓住材料中“1915年”、“陈独秀”、“创刊号”、“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即可推断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而《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1916年9月以后的事情。《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正确答案为C。
21.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与概括能力。题目中的时间是20世纪上半叶,独特的革命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括城市道路。正确答案为C。
22.“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该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与史实判断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夺我东三省”可以看出,该事件明显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正确答案为B。
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图片、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事实判断的能力。仔细阅读图片,不难发现该图片中“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等字样,反映的是1953—1956年间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确答案为D。
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料判断史实的能力。“皇家警察”是英国统治香港时该地警察的称呼。名称的改变体现了香港刚刚回归,原来的香港皇家警察变成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正确答案为D。
25.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
A.欧盟
B.石油输出国组织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东盟和欧盟虽然都是具有超国家性质的组织,但是东盟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欧盟有统一的议会和法院,是各区域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正确答案为A。
26.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与归纳能力。材料不仅涉及法国的衰落,也阐述了英国的崛起,体现的是列强在争夺霸权过程中势力的此消彼长。而A、B、c三项只反映了法国势力变化,未涉及英国势力的消长,只有选项D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文字的主旨。正确答案为D。
27.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料所提供的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这种带有“这一现象表明”类型的选择题一般就是要分析材料所阐述现象的本质原因。考生只要从分析现象本质原因(或根本原因)角度去加以分析理解即可。该题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A是正确答案,而B、C、D三项表述都没有体现其本质原因。正确答案为A。
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本题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概括归纳这三者的共同主题。考生只要一一辨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共和”主题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反法西斯主义,但不符合黑人民权运动;“社会保障”主题主要适合黑人民权运动主题;“君主立宪”并非三者的主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西斯主义就是独裁和专制,反法西斯主义就是维护世界民主政治;黑人人权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斗争运动。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都体现了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正确答案为C。
29.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史料与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能够从材料中提炼正确信息解决历史问题。考生只要抓住如下关键信息“兴商务”、“必自上海始”(体现了上海商贸业的发达)、上海为“中西总汇”(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而A、C、D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充分。正确答案为B。
30.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辨析与归纳能力。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体现了中国人民真正的民族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从1979年至2009年,中国人民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国家日益走向富强,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振兴之路。正确答案为C。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