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权劝学》作为七年级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是从《资治通鉴》中节选的一个非常精彩的小故事,意义非常,很值得品味。但是从何处入手,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玩味作品?这就涉及到文章切入点的问题。这个切入点一旦选准,也就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中的要我学,就会变成我要学,起到事半功倍,出人意料的效果。相反则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孙权劝学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五年,即公元二一零年12月。就在前年,即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这时的孙权正率领将士想方设法地开疆拓土。试问在三国纷争的关键时刻,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言而喻,群雄逐鹿的战争年代最重要的当然是军事,是作战并不是读书。
那么对一个军事将领来说要不要读书?要读什么样的书?很明显,一个大老粗军事经验再丰富,如果不读书,不能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兵书结合起来,那么永远是一个老卒,成不了军事家。除非这人是成吉思汗式的天才。孙权的高明就在于此,打天下少不了人才。人才没有天生的,一个高明的领导,首先要善于培养人才。当年的毛主席为什么要在战争年代办红军大学,办抗日军政大学,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孙权才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注意,孙权说的是“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在亲切关怀的同时,语气应该是相当郑重而严肃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学习,你是承担不了你肩上的重任的。
说这话的时候,吕蒙已经是32岁,孙权28岁。孙权虽小,但幼年就已经跟随父兄征战沙场。小霸王孙策英年早逝后,孙权18岁就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特别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关系到东吴生死存亡的的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保住了父兄的基业。
吕蒙以前是孙权的哥哥孙策部将邓当的手下,后来邓当死了,代领其部属。孙权即位后,屡立战功。例如在208年孙权消灭江夏黄祖的关键战斗中,黄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逆战。时任平北都尉的吕蒙当先冲锋,亲枭就首。于是将士乘胜,水陆并进,大胜黄祖。可以说是孙权手下一员骁勇善战的得力干将。
所以孙权非常渴望把吕蒙培养成周瑜鲁肃一样智勇兼备的军事干将,所以才有了开篇的那番话。
但是对于这一点,孙权手下的吕蒙估计没意识到。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吕蒙在听了孙权的话后的心理反映——十有八九,不屑一顾。但是面对孙权的一番好意,对方又是自己的上级,不好意思直接拒绝,所以吕蒙才委婉的“辞以军中多务”。说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天天打仗练兵还忙不过来,你还劝我看书。看书能把敌人看死了?”当然这活不敢说出口。
但是即便如此,孙权也很生气。所以第二次谈话就不客气了,“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一连用了两个反问句,语气可以说是相当严肃。因为吕蒙压根没听明白孙权说的意思(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那么孙权要吕蒙看什么书?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意思是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也就是建议吕蒙浏览一些有关军事政治一类的案例,书籍,开阔一下知识面,增长一下见闻。以便在复杂的军事政治形势中应付敌人。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意思是,你说你忙,你能有我忙吗,我经常读书,都感到很有好处,何况是你。)潜台词就是,再不好好读书,我开除了你!
在這样一番严词教育之下,吕蒙只好乖乖的开始读书(蒙乃始就学)
学习的效果如何呢?作者没说,只是说接替周瑜掌握东吴军政大权的鲁肃,与吕蒙谈话后,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在这儿有一个疑问,什么人才会喊吕蒙为阿蒙?很明显这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亲切称呼。鲁肃这一年38岁,比吕蒙大6岁,算不上是长辈。但是在军政见解方面远胜于以前的吕蒙,所以把它看作军中晚辈,称呼为阿蒙。
现在呢?既然是大惊,很明显现在的吕蒙的见识远高于以前。与鲁肃相比会怎样?文章没说,但是在听了鲁肃的夸奖后,吕蒙却很自信的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说白了,这句话就是说,你也太小瞧我了,我可不是以前的水平了。这说明现在的吕蒙水平绝不亚于鲁肃,不然不会如此自负的,还开玩笑笑话鲁肃知道的太晚。
孙权劝学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五年,即公元二一零年12月。就在前年,即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这时的孙权正率领将士想方设法地开疆拓土。试问在三国纷争的关键时刻,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言而喻,群雄逐鹿的战争年代最重要的当然是军事,是作战并不是读书。
那么对一个军事将领来说要不要读书?要读什么样的书?很明显,一个大老粗军事经验再丰富,如果不读书,不能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兵书结合起来,那么永远是一个老卒,成不了军事家。除非这人是成吉思汗式的天才。孙权的高明就在于此,打天下少不了人才。人才没有天生的,一个高明的领导,首先要善于培养人才。当年的毛主席为什么要在战争年代办红军大学,办抗日军政大学,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孙权才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注意,孙权说的是“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在亲切关怀的同时,语气应该是相当郑重而严肃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学习,你是承担不了你肩上的重任的。
说这话的时候,吕蒙已经是32岁,孙权28岁。孙权虽小,但幼年就已经跟随父兄征战沙场。小霸王孙策英年早逝后,孙权18岁就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特别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关系到东吴生死存亡的的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保住了父兄的基业。
吕蒙以前是孙权的哥哥孙策部将邓当的手下,后来邓当死了,代领其部属。孙权即位后,屡立战功。例如在208年孙权消灭江夏黄祖的关键战斗中,黄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逆战。时任平北都尉的吕蒙当先冲锋,亲枭就首。于是将士乘胜,水陆并进,大胜黄祖。可以说是孙权手下一员骁勇善战的得力干将。
所以孙权非常渴望把吕蒙培养成周瑜鲁肃一样智勇兼备的军事干将,所以才有了开篇的那番话。
但是对于这一点,孙权手下的吕蒙估计没意识到。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吕蒙在听了孙权的话后的心理反映——十有八九,不屑一顾。但是面对孙权的一番好意,对方又是自己的上级,不好意思直接拒绝,所以吕蒙才委婉的“辞以军中多务”。说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天天打仗练兵还忙不过来,你还劝我看书。看书能把敌人看死了?”当然这活不敢说出口。
但是即便如此,孙权也很生气。所以第二次谈话就不客气了,“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一连用了两个反问句,语气可以说是相当严肃。因为吕蒙压根没听明白孙权说的意思(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那么孙权要吕蒙看什么书?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意思是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也就是建议吕蒙浏览一些有关军事政治一类的案例,书籍,开阔一下知识面,增长一下见闻。以便在复杂的军事政治形势中应付敌人。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意思是,你说你忙,你能有我忙吗,我经常读书,都感到很有好处,何况是你。)潜台词就是,再不好好读书,我开除了你!
在這样一番严词教育之下,吕蒙只好乖乖的开始读书(蒙乃始就学)
学习的效果如何呢?作者没说,只是说接替周瑜掌握东吴军政大权的鲁肃,与吕蒙谈话后,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在这儿有一个疑问,什么人才会喊吕蒙为阿蒙?很明显这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亲切称呼。鲁肃这一年38岁,比吕蒙大6岁,算不上是长辈。但是在军政见解方面远胜于以前的吕蒙,所以把它看作军中晚辈,称呼为阿蒙。
现在呢?既然是大惊,很明显现在的吕蒙的见识远高于以前。与鲁肃相比会怎样?文章没说,但是在听了鲁肃的夸奖后,吕蒙却很自信的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说白了,这句话就是说,你也太小瞧我了,我可不是以前的水平了。这说明现在的吕蒙水平绝不亚于鲁肃,不然不会如此自负的,还开玩笑笑话鲁肃知道的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