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助力社区善治的机理、功能及实现路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区教育和社区善治是对教育与治理融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创新。宏观层面与微观视角的结合,有助于精准剖析社区教育、社区治理和社区善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和探讨社区教育助力社区善治的具体功能体现及实现路径。社区教育有益于社区善治的功能体现在:提高社区善治主体民主法治素养,优化社区善治客体即公共利益的生产和分配机制,扩大利益同心圆助力实现社区善治目标。社区教育助力社区善治的实现路径主要是: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促进社区治理制度化,推动社区治理法治化保障公共利益产出效能及分配公平,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达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 社区善治 社区教育 内在逻辑 实现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政治分析框架及先进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善治致力于通过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与合作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社区善治是善治应用于社会基层的具体实践,是社区治理的目标所在。社区教育是社区生活与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形态,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及生活水准,在推动社会治理、实现善治过程中日益发挥着创新性作用。学界对于善治、社区善治、治理、社区治理、社区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愈来愈重视,自高志敏“迈向交集:论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1)起,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融合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相关探讨主要聚焦于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前者对于后者的功能等。自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一文(2)刊发至今,善治与治理相关研究渐次辐射到诸多研究领域,就其与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和社区善治之间的关联研究,主要理论阐述有:善治是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要求有“好的政府治理”和“好的社会治理”两者的合力(3),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4),社区善治致力于实现社区治理公共利益最大化(5)。本文聚焦于社区教育和社区善治的融合性研究,围绕社区善治目标,以优化社区善治要素为着力点,探讨社区教育推进社区善治的机理、功能及具体实现路径。
  本研究的基本逻辑主线是:社区教育与社区善治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有机关联?社区教育如何融入社区善治?具体功能怎样体现?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优化社区善治各要素推进社区善治的发展?
  二、社区教育与社区善治的内在有机关联
  社区是居民间紧密交往、互相联系、共同生存的区域性环境,属于最基本型的社会结构组织,它“承载着培养认同、表达利益、提供服务、实现管理等基本功能”(4)。根据马克思主义本质观,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以凝结人类发展历程和生命本质的文化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6)。社区教育本质上是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7)。对于社区教育的认知和概念界定,目前学术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即: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8)。
  善治致力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本质上体现的是政府和公民对于公共生活、公共事务共同管理的合作关系。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个社区组成了基层社会,要实现整个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善治,必然须从微观社区入手,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社区善治是善治理论应用于社会基层的具体实践,本研究着重剖析社区善治的主体、客体和目标三个维度:一是社区善治的主体,有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及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其中社区居民是根本性主体;二是社区善治的客体,即社区公共利益,主要包括社区公共安全、社区就业、社区医疗卫生、社区教育、社区公共设施、社区公共环境等(5);三是社区善治的目标,即通过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一理想状态。
  由此可见,社区教育与社区善治存在紧密的内在有机关联。首先,两者存在于共同的场域——社区;其次,两者有共同的主体——社区居民;再次,两者的目标存在交融关系——前者通过培养和发展人实现社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后者通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达到社区、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最后,两者都蕴含文化的先进性,共同指向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三、社区教育助力社区善治的功能体现
  社区教育不仅事关社会治理,还着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1);社区教育融入促进社区善治是一种国家介入社区实现善治的创新形式。围绕社区善治主体、客体和目标三个维度,我国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善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社区善治主体民主法治素养
  包括作为根本性主体的社区居民、党的各级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及社区自治组织等共同组成了社区善治多元主体。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讲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标志着政治学领域重要概念“善治”一词,第一次正式进入了中共中央的文件,同时彰显了法治之于善治的重要意义;民主是维持社区秩序、分配公共利益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对于社区善治主体来讲,民主法治素养至关重要,社区教育以这一实际需求为教育目标,形成致力于提高各个社区善治主体民主法治素养的教育服务链,通过民主法治理论知识讲授和社会活动实践,创新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整合各个主体资源和力量,有机融为社区善治的发展动力,实现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共治。重点是教育社区居民理解善治及意义、自身作为善治根本性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功能,核心是展开社区居民民主法治建设教育,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民主法治意识、建立民主法治思维、形成民主法治机制,实现民主法治原则在社区场域的常态化运用,成为社区公共生活和事务运转的基本方式。
  2.优化社区善治客体即公共利益的生产和分配机制
  社区善治的客体是指社区公共利益,包括社区公共安全、社区就业、社区医疗卫生、社区教育、社区公共设施、社区公共环境等,核心在于社区公共利益的生产和分配。社区教育作用于社区善治客体、推进社区善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理层面的分析厘清社区公共利益和居民个人利益,帮助社区善治主体从根本上了解公共利益和其他利益间的边界,正确认识个人、他人及公众间的利益关系,学会把满足个人利益的原始动机与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高层次动力相融合,为实现社区善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通过社区教育平台调动、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明确公共利益提供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生产出更好更多的社区公共利益,为实现社区善治积累丰富的资源保障。三是通过案例体验和场景模拟维护社区公共利益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分配机制,社区公共生活中有随时面临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在资源分配上的冲突的可能,为避免因有限的公共资源分配冲突引发的“公共地悲剧”,社区教育着重启蒙关于公共利益分配的理性权利观教育,构建照顾弱势群体的、服务于大多数人的、避免零和博弈的、有利于社区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分配机制。   3.扩大利益同心圆助力实现社区善治目标
  社区善治的目标是通过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达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一理想状态;社区教育对于社区善治目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达成共识、关系构建和公共利益“同心圆”三个方面。第一,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各类理论讲授、实践培训,使社区多元主体间就社区善治事项达成共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社区教育可以提高政府相关人员及社区工作人员从事社区治理的专业化和公共服务水平,成为助力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好的社区治理是实现社区善治的关键。第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社区教育能够进一步构建好居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良性关系。明确界定国家权力与居民权利之间的边界,并依据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务实调整两者运行边界,切实服务好居民需求,打造高水准的现代化社区生活。第三,在共识和良性互动的支撑下,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润滑剂和催化剂,能够加强政府与社区居民及社区社会组织的协调,明晰不同社区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及价值取向,画出公共利益最大的“同心圆”,整合、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可兹利用的各类资源,把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一善治目标落到实处。
  四、社区教育助力社区善治的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区居民更加关注高品质的社区服务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社区善治通过协调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及合作实现了公共利益最大化,同时增强了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足感,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新时代社区教育是一个“网格化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9),是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善治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社区教育应以优化社区善治各要素为着力点,在社区工作实践中助推新时代社区善治的发展,具体路径建议如下。
  1.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促进社区治理制度化
  居民参与是实现社区善治的基础(10),通过优质、持续的社区教育,为公众参与社区治理赋能,推动居民参与制度化建设。首先是发挥教育本质所规定的“对人的影响”的作用(12),着重培育居民具备现代社区公共精神。居民是实现社区善治的行为主体,社区居民公共精神水准对实现社区善治起决定性作用。社区教育通过青少年教育、社区女性教育、老年教育及其他学历教育等多种渠道,打造一整套面向所有居民的、旨在提高全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素质、能力的“终身教育”体系,使每位居民在社区事务中能够呈现出集体感,参与、合作及约束的社区公共精神。在培育出社区公共精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挥教育的社会引导功能,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事项制度化。制度本身具有稳定、全局、根本和长期等特征,制度化建设水平反映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水平,公众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借以取得重要性和稳定性的过程”(12),“过程”是实现制度化最重要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则是社区教育。通过社区教育的教化,推动社区居民深入社区,在共识的基础上彼此建立起强烈的归属感和稳定的安全感,最终实现社区善治。
  2.推动社区治理法治化保障公共利益产出效能及分配公平
  法治的基本原则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13)。通过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治理法治化。作用于社区善治客体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社区教育,营造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意识氛围。杜绝法外特权,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权利和责任,界定社区公共利益,调节公共利益生产及分配机制,将居民利益与社区居委会、商业服务机构规范为具体的法律条文,维护社区发展稳定,保障社区居民权益不受损害,将社区治理法治化外化于法律条文、内化于心。二是通过社区教育,构建专业的社区法治队伍。实现法治化,人才是基础。社区公共利益的产出和分配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参与者的法治水准事关产出效能及分配公平,社区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培全体育社区居民的法律水平。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法治化建设,形成并完善新时代社区法学教育理论及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培养适应社区实际工作、维护保障社区公共利益实现的法治型社区工作者。還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平台,建立法律服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专业律师参与社区法治建设,弥补法律资源不足的问题,满足社区法治化的专业需求。总之,无论是法治氛围的营造还是法治队伍的构建,两者的共同指向都是通过社区教育实现社区公共利益产出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最终达成社区善治。
  3.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对于独立、局部且信息互补交融的传统社区管理系统而言,在大数据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社区活动事务间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14),在数据交融中画出公共利益“同心圆”,挖掘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主要表现为:首先,通过社区教育平台,整和社区多元参与主体、各类现代通信设备、电子数据等,推动智慧社区的建成。其次,在智慧社区初步成立的基础上,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维护并不断优化社区常态化数据资源建设。如对于社区“居民、住房、事项、物资、民情”等信息的汇集及共享,对社区工作人员实施信息专业化能力培训,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智慧社区知识辅导及咨询,对于社区居民个人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等。最后,社区教育还可以通过融合线上和线下公共事务讨论、融合虚拟社区和实体社区、融合个体资源和组织资源、融合社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最终服务于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此即为社区善治的目标。
  总而言之,社区善治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分别将社区治理制度化作用于社区善治主体,将社区治理法治化作用于社区善治客体,将大数据下智慧社区建设作用于社区善治目标,助力社区善治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高志敏.迈向交集:论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3).
  [2]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05).
  [3]俞可平.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和普遍趋势[J].公共管理评论,2019,1(03).
  [4]李强.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治理论纲[J].新视野,2015(06).
  [5]刘小钧.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6]王学男.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与反思——兼谈对教育本质是追求或遮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4).
  [7]黄云龙.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5(18).
  [8]陈乃林,赵瑶珍.关于社区教育基本特征的反思与再认识[J].职教论坛,2015(15).
  [9]黄健.社区教育:在基层社区治理中拓展新功能——基于上海案例的思考[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28(05).
  [10]孟川瑾,吴晓林.社区善治及其基础[J].城市问题,2013(05).
  [11]李惟民.社区教育功能的定位与构建[J].当代继续教育.2018.36(06).
  [1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13]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4]胡厚翠.大数据时代下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问题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大连干部学刊,2020,36(11).
  
  基金项目:广东开放大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YJ1729)。
其他文献
福洞村是江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离某县的山涯乡政府所在地还有十八公里,前些年,有位新来的乡长说想到村里瞅瞅,爬了四个多钟头七拐八弯的山路,喘着粗气说:“山涯乡这个最远的瓜还真的不好啃。”山涯乡这个最远的瓜是很有些来历的,这来源就是村后边的一个山洞,因为洞里有着许多蝙蝠,人们就叫它:蝙蝠洞。据村里的传说,明代末年,有几个战败的官兵被清兵追杀,逃到了这里,躲进了蝙蝠洞,清兵追到洞口,一大群蝙蝠叫着喊着劈
摘 要: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崇文特征逐渐明显。特别是明清以来,各大家族都重视家庭教育的发展与传承。家训作为家族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家族的风气、文化和脉络至关重要。本文以典型的江南文化家族无锡堠山钱氏为例,论述钱氏家训对其家学、家风和家脉的作用,并辅以江南其他大家族的家训为证,阐释家训对于江南家族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江南 家训 堠山派 钱氏家族  关于江南,笔者采用罗时进先生的定义:“
我的童年在平阳庄度过。那儿靠近长白山,山影绵延勾勒出村庄轮廓,一湾碧水劈山汩汩而出。小河穿过村庄,周边围住堤坝。防雨后水肥,冲了四周人家。  我和伙伴们饭后常到堤坝上玩耍,听河水细语呢喃。有时打水漂,拣一薄片石子,弯身横臂,轻轻一撇,石片在水上轻盈跳几跳,方沉入水中。饭后的河边嬉戏,是我最大乐趣。  可有段时间,家人突然不准我晚上出屋,只准在院里玩耍。问原因,奶奶神秘说,庄里最近出了个女鬼,披头散
摘 要: 本文以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问卷(NSSE)为蓝本,对浙江工商大学315名本科生的学习性投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在性别、年龄、年级和学生干部经历四个层面,对学习性投入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基于调查结果,结合高校教学工作实际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 学习性投入 普通本科院校 现状 对策  学习性投入(Student engagement)是指学生在个人学业和课堂内外有效教
摘 要: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特别是优秀空乘人员的量急剧增加,同时也对开设空乘类专业的高校如何培养符合航空公司要求的高素质空乘人才提出挑战。本文分析应用型高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从专业人才知识技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本校复合型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空乘专业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高速发
摘 要: 说唱文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将其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极具创新意义的改革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耳闻目染,体验文化韵味;借鉴改写,打通文体壁垒;练笔创作,锻造写作功力;古为今用,转化创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语文教学健康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非遗” 语文教学 说唱文学  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课题,“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在与时
摘 要: 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各大高校在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的组织下,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以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志愿者活动为例,通过实证调查分析高校实践育人现状,反思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探讨实践育人机制未来发展的可行性。  关键词: 社会实践 育人功能 大学生  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①
摘 要: 中亚国家来华汉语学习者数量逐年增多,对其个体因素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学习策略研究更是直接关系汉语教学效果。通过对赣南师范大学中亚留学生调查研究,发现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对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自我激励策略和补偿策略,其次是情感策略、社会策略和记忆策略,不太擅长使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效率
作者简介:  夏立楠,本名黄涛。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获《人民文学》、作家网第四届全国高校征文大赛散文组优秀奖,首届《陕西文学》小说新人奖。有小说发表于《上海文学》《山东文学》《青年作家》《广州文艺》《ONE·一个》等期刊平台,并入选多种选本。现居贵州黔南。  1  张欣怡找我的方式很特别,不用QQ,也不用微信,更不用电话,而是用邮件。我说,张欣怡,如果有一天我不用信息工具了,你还能找到我吗?她把怀
摘 要: 本文立足于研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面的诸多实际问题,以我校高职影视编导专业为例,探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首先从调研地方影视类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企业发展需求和就业岗位定位。其次按照需求定位制订影视编导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就业岗位需求衔接的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机制和实施方案,提出校企一体专业建设对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