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原等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

来源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h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将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多项临床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为进一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证明的结直肠癌患者892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年龄、术前相关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结果等),研究是否会影响肝转移的发生。

结果

结直肠癌是否发生肝转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组织类型、是否造口、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9,Z=-1.631,χ2=0.003,χ2=1.223,χ2=0.619,χ2=0.516,Z=-3.235,Z=-0.106,Z=-0.328;均P>0.05)。HBsAg阳性较阴性患者发生肝转移几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9,P<0.05)。另外,肝转移与分化水平(χ2=14.165,P<0.01)、浸润程度(χ2=17.808,P<0.01)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χ2=41.798,P<0.01)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示乙肝病毒表面阳性患者肝转移发生低,而低分化、浸润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多者肝转移率高。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会降低肝转移的发生几率。分化程度越低、浸润程度越高、淋巴结转移数多,越容易发生肝转移。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天津市2012—2016年猩红热患儿A组链球菌(GAS)病原学特征。方法以2012—2016年天津市猩红热监测点医院被临床诊断为猩红热患儿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为无法配合采样的猩红热患儿,共采集575例患儿的咽拭子。采用生化方法,对咽拭子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emm基因分型和超抗原基因speA、speC检测;使用K-B纸片法测定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比较不同
目的研究1949—1965年间出现血清型转换的福氏志贺菌的分子特征。方法255株福氏志贺菌均来源于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CMCC)。其中,进行血清型转换研究的20株福氏志贺菌收集自1949—1965年,分别来源于中国12株、苏联3株、捷克斯洛伐克1株、美国2株、匈牙利1株、法国1株。分别使用玻片凝集和多重PCR法进行血清分型,并进行gtrⅡ基因检测。对出现血清型转换的菌株进行gtrⅡ基因序列比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相关因素、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10—2017年收住的42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信息、血培养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其中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EOS)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LOS)分别为148例(34.82%)、277例(65.18%)。比较EOS和LOS组患儿间临床特征及检出的病原菌分布差异,计算革兰阴性(G-)菌和革兰阳性(G
弯曲菌是全球范围内引发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之一。虽然人类感染弯曲菌后死亡率较低,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等。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是临床治疗感染性胃肠炎的经验用药,但弯曲菌多重耐药性的出现和耐药程度的加剧给临床用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耐药文献,选择临床治疗弯曲菌感染常用的五类抗生素,综述了弯曲菌对其产生的耐药作用机制和传播规律,以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亚砷酸钠(NaAsO2)暴露对人肝星状细胞活化及主要细胞外基质(ECM)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NaAsO2(0.0、0.1、1.0、10.0、50.0、100.0 μmol/L)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株(Lx-2)24、48、72 h后,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结果,采用0.000、1.875、3.
探讨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仅仅关注疾病症状,不关注患者特征与"过诊断"、"过治疗"、"错诊断"、"错治疗"的关系,提炼出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与医学模式转化的相关操作。指出疾病诊断与治疗中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人格特征、应激事件、疾病反应、应对方式。在疾病治疗中,需要从药物与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提示诊断治疗思维与行为的变革是临床医学进步的标示;面对既往将"病"与"人"分开的陈旧医疗模式及目前中国的
和平时期,由于爆破作业、恐怖袭击以及易爆危险品失控性爆炸,可造成严重的爆炸伤亡事故。回顾近十年来,严重爆炸事故在国内呈逐渐增多趋势,而爆炸冲击伤作为现场人员致死、致残的主要致伤原因,虽已引起国内医学界关注,但针对爆炸冲击伤的关注更多集中在诊治水平的渐进提升方面,对于爆炸冲击伤的防护研究虽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实验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数据,但在防护材料、防护装备以及防护策略的理论跟进和深度挖掘上亟待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