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将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多项临床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为进一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证明的结直肠癌患者892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年龄、术前相关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结果等),研究是否会影响肝转移的发生。
结果结直肠癌是否发生肝转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组织类型、是否造口、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9,Z=-1.631,χ2=0.003,χ2=1.223,χ2=0.619,χ2=0.516,Z=-3.235,Z=-0.106,Z=-0.328;均P>0.05)。HBsAg阳性较阴性患者发生肝转移几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9,P<0.05)。另外,肝转移与分化水平(χ2=14.165,P<0.01)、浸润程度(χ2=17.808,P<0.01)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χ2=41.798,P<0.01)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示乙肝病毒表面阳性患者肝转移发生低,而低分化、浸润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多者肝转移率高。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会降低肝转移的发生几率。分化程度越低、浸润程度越高、淋巴结转移数多,越容易发生肝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