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刘沙 摄影是一种巧合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t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富堂》:我发现您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艳丽之中有孤寂。请问怎样在彩色摄影中捕捉色彩?
  刘沙:我拍摄的作品很多,展示出来的只是几万张作品中的很小一部分,你这样的感觉也许是一种巧合。你看到的作品,许多空镜头,白云正好在天际。其实,为捕捉这样的镜头而没有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有一次在法国拍摄黄昏时的葡萄园,有一棵树,一部老爷车。这时,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进入镜头,正好是逆光。我按快门,可惜按不动——相机刚好没电了!于是我连忙换电池,再接着拍。可惜这时候老太太已经走远了,所以只拍了一张空镜头。虽说效果也不错,展出后反响挺好的,观众并不知道电池没电了,拍摄期间有那么美丽的一个老太太出现在镜头前,可我自己知道,有过那么一个没能捕捉到的画面。
  我在匈牙利期间,拍摄了一个200年前的教堂。我噼里啪啦在那儿一阵猛拍,拍完收拾设备准备走人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位穿着黑袍的牧师的剪影。我只要再晚收工两分钟,就能将这个镜头拍摄进去。你说可惜吗?摄影,真的有太多的遗憾。
  至于色彩的运用,我确实有固有的追求,比如在用富士反转片拍摄时期,有意识地曝光不足一档左右,造成影调色彩浓烈。比如我拍摄外滩的钟楼,大家知道很多摄影师喜欢中间色调,避免阴影而追求阳光,我则只关注钟楼本身,使用了大块的阴影。也有人说,这样的拍摄手法,无法表现细节,我却喜欢这样的局部不去表现细节,我喜欢这样的反差浓烈。也有小姑娘请我拍人像。我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大平光的色彩,可我不喜欢,我喜欢侧光,即使在东欧拍摄美女,也用强硬的侧光。
  《财富堂》:本次影展中,许多作品或者拍摄自北欧,或者来自高海拔地区,是否您更喜欢去那些地方拍摄,以使得作品展现出更硬朗的影调?
  刘沙:这不是刻意的选择。这是本次影展和《摄界》这本摄影集的特色。反差大、高纬度、浓烈的,是从我内心里发散出的编辑理念。就作品选择来说,不是每个拍摄过的国家都选进去。
  《财富堂》:您的《摄界》书里,夹着一张小条,标注了您作品的价格和联系方式。请能介绍一下您本人的作品商品化的过程吗?
  刘沙:我的作品,会根据客户的需求,用银盐相纸放大印制,并且装裱好。一般来说,我的照片,每张底片或者电子文档,会制作五张照片,一般不可能加印。
  作为摄影师,不会去砸自己的牌子刻意多印,国外的摄影师亦是如此。在国外,作品的价格原则上与照片本身的大小无关,而照片本身的限量问题,却很值得注意。我有专门制作照片的地方,以保证照片质量。老实说,关于照片的限量,得凭良心来。
  摄界在镜外
  在上海,圈内人都知道,刘沙拥有多重身份,作家、广播人、摄影师、葡萄酒专家、都市时尚旅游文化人……
  可按照刘沙自己的说法:“我更愿意做一个城市边沿人。” 1980年代,刘沙有六七个年头过着飘洋过海的海员生活,陆地仿佛遥远的梦,偶然看见,总在别离。如果不是读了香港“极地女子”李乐诗早年出版的旅游杂志《海上旅游》,也许他还会云游四方很多年。之后,1992年上海东方电台成立,一个偶然机会刘沙到电台兼职,后来电台的王牌节目“蔚兰夜话”需要策划编辑,同年10月刘沙正式加盟其中,担任各类话题的策划人和采访记者。
  与摄影科班出身如今仍在科班的原直久不同,刘沙的本职从未在摄影界。多年来,刘沙用镜头和文字聚集了中国和世界各地人类的文化和历史,迄今为止已拍摄写作了18本作品。
  在刘沙的《摄界》摄影展开幕式上,提供了别致的小瓶装意大利起泡酒。这不禁让人想起1999年,刘沙拍摄并出版了中国大陆最早的聚焦酒吧文化的画册《串吧》。2000年,刘沙又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了《上海酒吧》一书。之后他沿着几代法国酒农的足迹,在阿尔萨斯绵延千年的寻酒之路上寻觅,“酿”出了《法国葡萄酒》、《法国酒庄》、《法国酒标》等作品,可谓拍遍欧洲酒文化。
  然而,刘沙近年的作品,从充满醉意的法兰西,转到了纬度更高的北欧。《巴拉顿湖的幻想年代》、《瑞典人》、《斯莫兰的岁月》、《在拉普兰的苍穹下》、《你也可以,在海边的樱花树下喝咖啡》。
  回顾刘沙的创作历程,他告诉记者:“很多年前,在西藏,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我一个人走在定日崎岖的山路上。这是海拔5000米的喜马拉雅,满天飞雪中飘着的经幡,指引着我艰难前行。伴随我蹒跚步履的,除了迷漫的风沙和雪花,还有咔嚓咔嚓的照相机快门声……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开始用镜头跟这个世界对话。”
  然后,从北极圈苍茫的冰原,到法国,到波兰,到捷克,到美国,到智利……
  可刘沙跟记者说:“本次摄影展,并不循着这样的足迹进行图片编排。以前我举办摄影展都是有一个特定主题的,比如聚焦法国的葡萄酒庄、瑞典的壮丽风景等,有一次我的好友戴大年和我说,你可以把这么多年来游历各国的旅途中,用相机记录下来的独特风景和人文故事,筛选出来做一个展览。于是,他就成为了我这次展览的策展人,还有同名画册的策划人。这次展览中的摄影作品更具有我的个人视角和人文关怀。”记者看到,每一张照片,统一标注拍摄时间、地点,其他就只靠图片本身说话。比如在一幅2005年拍摄的瑞典哥德堡作品边上,就可以放一幅2006年美国夏威夷拍摄的作品。
  虽说是色彩饱满的彩色照片,可由于光线大多是硬光和斜射,造成画面有较多纯黑的阴影,一种彩色的幽艳效果。
  纵观刘沙于外滩22号展示的80幅摄影作品,大多还是使用135相机拍摄。从当年的前数码时代的富士反转片开始,刘沙的作品就追求艳丽的色彩。但他主要仍在前期拍摄时控制色彩,而不是在后期进行暗房或者电脑软件加工。这样的摄影技巧,形成了刘沙独特的风格。即使在《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刊登的作品,也不会由于报纸的纸张质量,而丧失太多色彩特色。
  刘沙固然是使用了许多摄影技巧,可他的作品和学院派毕竟不同,从感觉上来说,更像是摄影作品中的一种“文人画”,讲究用外在的镜头,进行内心的表达。可以说,镜界在镜外。
  据记者了解,刘沙的作品虽然颇有独特的个人创作痕迹,却在市场上有着不错的表现力。一幅尺寸在80×55厘米或者100×75厘米的作品,售价大约已经达到5000到8000元人民币,并且所有的作品都是有限的银盐放大照片,有刘沙的亲笔签名。
其他文献
舒勇 男  1974年生于湖南溆浦  199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  被称为“中国环保艺术第一人”,  “行为艺术营销”创始人  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于北京  舒勇的《古歌砖》装置作品,用树脂浇注而成,透明,呈方形砖,平铺于草坪上。每块砖(37x15x9厘米)里面浇注了艺术家收集书写的各种文化现象词汇,有中文,也有相应的英语翻译,以表达当代社会的生活理念、流行状态和社会变化的信息。艺术家通过这些社
期刊
去年5月,在花园酒店的上海城市艺博会看展,三层楼上下溜达,看到的作品很多很多——但能够记得的,尤其是能够在一年之后依然清晰记得的,实在不多。  当时我在某家画廊进驻的客房洗手间里,看到镜台上和浴缸里分别放置着大小两张油画。好多人都留步在那间小小的盥洗室里,等着用放在镜台上的那些如同观赏3D电影一样的红蓝玻璃纸眼镜,在白炽灯下来观看这两张画作。“哦哟,老立体的呢,这个刷牙的裸男好像真的站在浴室里一样
期刊
胡曜麟 男  1977年生于浙江宁波象山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选取徽派建筑的主体元素,在处女花园搭出一个装置式空间,视觉呈现中国历史传统与当代社会的结合。徽派建筑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样式,其形制与结构都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但是它们在中国不断减少,越来越稀缺和珍贵。我们把抢救保存下来的民居建筑建构拿到威尼斯双年展现场,也是向世界展示我们在快
期刊
童红生 男  1967年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3年赴法国学习,走访欧洲列国  2001年定居北京  2005年皈依佛门,潜心研究佛教绘画艺术至今  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于北京  童红生的《器物》系列绘画陈列在三面围合的展墙上,成为一个整体的观看对象,与前景的菱形展墙构成几何的一致性,内在地与油库空间内的其他图像构成相关联的言说关系。这些器物绘画是
期刊
总统套房是高星级酒店设置的最豪华的客房,具备接待国家元首、政务要员的各种细节条件,故得名“总统套房”,现实中该种客房大多时间用于接待集团总裁、富商巨贾、影视明星等社会名流。但“总统”两字,无疑让人在顶级奢华的理解以外,还感受到高贵、威严和神秘。  所以,很少有人会联想到可以在总统套房里观赏一个精美的艺术展览——上海豫园万丽酒店的总统套房,就曾在4月下旬接待了许多来访的嘉宾、媒体和观众,让大家在无比
期刊
最近沪上有两个摄影展,颇受圈内人注目,两位摄影师的作品甚至还引起收藏界人士的关注——有藏家甚至携款到展览现场,期望能得到其中的上佳作品。这就是在莫干山路50号爱普生影艺坊举行的大画幅摄影家原直久个展《时间的遗产》,以及在外滩22号举行的上海摄影家刘沙个展《摄界》。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在日本摄影界颇为著名的原直久先生,还是近年来在沪上摄影圈中大热的刘沙先生,都抱着坦然的心态——虽说作品待价而沽,却
期刊
《财富堂》:作为日本摄影师,您却历40年之久,拍摄法国巴黎的影像,这是为什么?  原直久:我与欧洲结缘是在大学毕业第二年的1971年的夏天,那时我首次作为摄影助手带着8×10厘米的摄影设备,开始了为期三个月,行程长达20000公里的摄影旅程,第一站到达的就是巴黎。我的父亲也曾经画过一些关于巴黎的画,不知我是否受其影响,在此之前他一直对巴黎的街道有一种特别的憧憬。我创作的动机一部分来自父亲,另一部分
期刊
袁力强简介  工商管理硕士,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上海艺术版权开发中心筹备组组长,历任浦东新区宣传部文化管理处处长、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总经理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高级记者  《新民周刊》主笔  小说家、美食家  “ART EASY”首届上海艺术衍生品设计大赛定于5月至9月举行,请问,举办这次大赛的初衷和预期效果是什么?  袁力强:艺术版权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
期刊
何云昌 男  1967年生于云南  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  中国油画家协会云南团体会员  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于北京  说明:艺术家预备2013个玻璃瓶,灌满海水,外表贴有艺术家签名并编号的标签。海水瓶摆放在九张中国式桌子上,供观众用自己随身有的其他容器,如矿泉水瓶、水瓶等,从桌子一端的海水箱里灌上海水,来交换九张木桌上的艺术家海水瓶。观众
期刊
离开很冷很孤独的状态  他是一代园林宗师陈从周的弟子。  1982年,米丘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建设部工作,做了5年,杭州、桂林、黄山、青岛、承德、九华山的规划保护工作他都参与了,只是他总感觉没有机会参与实现自己的理想,米丘说:“国家根本没钱,所以当时做的其实只是保护工作。最后我还是决定转向,觉得做艺术家更能实现我的抱负。画画、雕塑对我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1997年我回国之后,我又开始将艺术与环境、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