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势动态和水分运移规律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ed0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有效缓解了我国北方水土流失等问题,但伴随植被生长和降水格局变化,水循环过程发生明显改变。土壤水分运动是水循环的关键过程,研究变化环境下人工林植被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对植被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18年多时间尺度(半小时、天、月和年)华北山区崇陵流域典型人工侧柏林和荒草土壤剖面水势监测数据,阐明不同植被覆盖下土水势动态变化规律,提出土壤水分运移和植被水分利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侧柏林土壤水势日变幅显著低于荒草植被,但土水势日变幅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速率90 a侧柏依次
其他文献
湿地对大气颗粒物的沉降和运移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小尺度定量湿地下垫面的颗粒物沉降速度与沉降量以及湿地植物对颗粒物的吸附或阻滞作用。但由于方法的缺失,研究无法在大尺度上定量解释有关湿地对颗粒物的产生、转移、转化和传递过程,这也导致研究结果对政策制定和城市空间规划缺少指导作用。因此,本研究引入了生态系统服务流模型的理论框架,结合颗粒物干沉降与HYSPLIT模型,量化北京市湿地削减PM_
溪流鱼类多样性沿着河流纵向梯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己得到大量报道,但这些研究大多聚焦基于物种组成的分类α多样性,而有关分类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纵向梯度分布规律及其对人
本研究检视了采自中国沿海的银口天竺鲷属标本314尾,形态学鉴定为8种:斑鳍银口天竺鲷(Jaydia carinata(Cuvier,1828))、细条银口天竺鲷(J.lineata(Temminck & Schlege,1842))
乡村人居林建设是落实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振兴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以北京市为对象,基于北京市域2017年0.5m分辨率航空影像与2017年1:10万土地利用(LUCC)图等基础资源,在全市范围内随机选择260个行政村,从研究区域内乡村人居林树冠覆盖率、功能类型、斑块等级和景观格局特征四个层面展开区域差异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整体乡村人居林树冠覆盖率为18.32%,其中平原区和山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全国不同地区采购的22批次桑叶中6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并进行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试验以及含量试验。结果显示: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检测色谱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表明检测仪器与操作符合精密度的要求;不同产地桑叶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安徽亳州、四川绵阳、广西玉林地区采集的桑叶中黄酮总量较高,其次是河南商丘、浙江桐乡、江苏泰兴、湖北襄阳,而湖南邵阳桑叶的黄酮总量最少,提示不同产地桑叶中黄酮的含量有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操
空心树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或微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树木空心的发生过程和形成机制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通过野外实调,解析了塔里木河上游肖夹克荒漠林区胡杨树洞型空心树数量特征、类型与分布格局,探讨了空心树的发生与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胡杨幼林空心树发生频率较低,为10.34%,但成熟林空心树发生频率达到了83.78%;2)空心树树洞分为主干型和分枝
通过调查分析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种植年限(5、10、20、30和40a)人工梭梭生理生化变化(叶片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个体形态特征(叶片、枝条和茎干生物量、枯枝落叶比、株高、冠幅等)以揭示不同种植年限雨养梭梭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种植年限增加,人工梭梭林内深层100—120cm和180—200cm土壤水分变化明显,在5—20a保持在3%—4
馆藏标本是分类学研究的主要凭证,对特定类群标本的采集信息进行细致整理和分析,有助于理解该类群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足.此外,结合最新的系统学研究成果和相应的环境数据构
孢子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孢子植物的传播通常被认为主要依靠风、水、弹力等非生物媒介,而动物的作用往往被忽略.本文主要概述了:(1)孢子植物对
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嘉陵江支流渠江上游的大通江及支流小通江组成,为全面了解该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现状,作者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对30个采样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