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育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要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前提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课堂应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场所,让生命与生命进行真实的对话,创设一种灵动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精神生命的勃发和成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个体生命活动的涌动,重视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体现。如何让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让思品课堂灵动起来,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尝试。
【关键词】尊重 互动 出奇 创新 讨论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70-02
一、勇于俯身,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的教育,要以人为本。政治教师尤其是要把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应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简单消极的接受器,而应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主动的,发展的,有独立个性的认识主体。教师应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不应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当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要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每位学生,以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来启发诱导学生,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一种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个性是飞扬的,生命是勃发的。才能把老师当作最可信任、依赖的人,从而与教师和教材进行真实地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碰撞。
二、动之以情,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
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交融。生命灵动的课堂需要真情的交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减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首先,作为政治教师自己要有美好的情感。胸中要充满激情与正气,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要旗帜鲜明地领会和宣扬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要义正词严地给予揭露与抨击。教师在课堂上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出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要在课堂上充分感受生活的完美和意义的充盈。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每节课要使学生能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努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淡化问题本身,使学生不为这个问题要记,那个问题要背所累。要使学生保持足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从而获得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新知识的乐趣。在归纳学生回答时要以鼓励、肯定为主,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课堂内容讲解中教师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情绪,或喜或悲,或高昂激扬或如泣如诉,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师生的情感发生共鸣达到和谐的统一。
三、出奇制胜,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门户。”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长保新鲜感。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很难时时有高昂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语言技巧、创设情境等以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政治课走出课堂,走向学生的思想、生活。
四、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政治课教材内容学生大多看得懂,在自以为什么都懂的思想指引下,学生势必丧失学习兴趣。而教师此时则要善于设疑,即“诱导发问”。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设疑的内容,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疑惑、悬念。在自己急于解难的驱动力下,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避免一味说教,要启发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还应设置情境材料,注重学生的自我训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除了教师设疑外,还要重视和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引导学生发问质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而产生的结果。正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和创新精神的反映。这时,教师适时的“答疑解惑”,最能推动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讲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时,有位学生发出了疑问:书上讲义务教育是“免费”的教育,为什么开学时学校还要我们交钱?此时有学生在小声议论:肯定是老师拿了!可能是学校没钱了!……。此时我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静,并请全体同学回忆他们拿到的收费单据,逐一分析,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免费指的是免收学杂费和免收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费。这时我又提醒学生仔细对照书本,免得再发生类此“似是而非”的问题,从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有同学又问:为什么不能全免呢?听说有些发达国家是全免费的呀!这时我又问:还记得以前的收费单据吗,有没有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免费)?学生摇头,于是我又引导他们回忆他们身边这些年来经济生活的变化,得出结论:国家富裕了,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国家越富,老百姓负担越轻。我们国家现在经济还没有达到让老百姓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的义务教育的程度,只能一步一步来,一点一点的改善,但我们有理由也应该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教育,当然,这个理想的实现需要在坐各位同学的努力了!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发动讨论,唤起学生精神觉醒
著名心理学家米勒强调:“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之处,引发美感。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学习将是一种令人激动的冒险活动,就很少有人会逃避这种活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觉醒,这种精神很可能持续人的一生。”心理学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的一个普遍心理是争强好胜。在课堂上发动学生讨论,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唤起学生“精神的觉醒”,又可以建立一种无形的平等、和谐、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吸引力。并且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要有所“思”,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人意识”得到培养,“主人精神”得到弘扬,“主人心理品质”得到锻炼,“主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讨论,活跃气氛,开拓视野,课堂讨论不拘形式。当然,在争论中,讨论方式要灵活多变,可以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也可以分正反方进行辩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在争论中,教师要故意设错立疑,让学生辨别正误,讲理由,教师再适当点拨,适时解疑。争论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进一步激发。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提出一些矛盾性的问题,一些与教材中观点相对的问题,诱导学生展开辩论,以辩论促思考,以辩明理。有效的辩论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理想高于事实和现实的乏力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当学生意识到他学的东西能够运用去解释某种现象或某一问题时,就会兴趣盎然,不知疲倦,以产生无穷的动力。”理论联系实际是上活思品课的关键。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品课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当代初中生视野宽广,头脑灵活,生理心理日益发展成熟,但思维情绪不够稳定,可变性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在不断变化,他们接受教育的特点是厌抽象、喜形象,厌纯理论说教,喜情理交融,乐于听实在的具体的东西。多年的教育让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学生的情感智能因素,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里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造成心理悬念,使学生通过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狀态。
【关键词】尊重 互动 出奇 创新 讨论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70-02
一、勇于俯身,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的教育,要以人为本。政治教师尤其是要把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应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简单消极的接受器,而应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主动的,发展的,有独立个性的认识主体。教师应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不应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当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要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每位学生,以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来启发诱导学生,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一种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个性是飞扬的,生命是勃发的。才能把老师当作最可信任、依赖的人,从而与教师和教材进行真实地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碰撞。
二、动之以情,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
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交融。生命灵动的课堂需要真情的交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减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首先,作为政治教师自己要有美好的情感。胸中要充满激情与正气,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要旗帜鲜明地领会和宣扬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要义正词严地给予揭露与抨击。教师在课堂上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出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要在课堂上充分感受生活的完美和意义的充盈。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每节课要使学生能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努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淡化问题本身,使学生不为这个问题要记,那个问题要背所累。要使学生保持足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从而获得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新知识的乐趣。在归纳学生回答时要以鼓励、肯定为主,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课堂内容讲解中教师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情绪,或喜或悲,或高昂激扬或如泣如诉,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师生的情感发生共鸣达到和谐的统一。
三、出奇制胜,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门户。”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长保新鲜感。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很难时时有高昂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语言技巧、创设情境等以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政治课走出课堂,走向学生的思想、生活。
四、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政治课教材内容学生大多看得懂,在自以为什么都懂的思想指引下,学生势必丧失学习兴趣。而教师此时则要善于设疑,即“诱导发问”。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设疑的内容,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疑惑、悬念。在自己急于解难的驱动力下,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避免一味说教,要启发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还应设置情境材料,注重学生的自我训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除了教师设疑外,还要重视和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引导学生发问质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而产生的结果。正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和创新精神的反映。这时,教师适时的“答疑解惑”,最能推动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讲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时,有位学生发出了疑问:书上讲义务教育是“免费”的教育,为什么开学时学校还要我们交钱?此时有学生在小声议论:肯定是老师拿了!可能是学校没钱了!……。此时我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静,并请全体同学回忆他们拿到的收费单据,逐一分析,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免费指的是免收学杂费和免收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费。这时我又提醒学生仔细对照书本,免得再发生类此“似是而非”的问题,从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有同学又问:为什么不能全免呢?听说有些发达国家是全免费的呀!这时我又问:还记得以前的收费单据吗,有没有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免费)?学生摇头,于是我又引导他们回忆他们身边这些年来经济生活的变化,得出结论:国家富裕了,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国家越富,老百姓负担越轻。我们国家现在经济还没有达到让老百姓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的义务教育的程度,只能一步一步来,一点一点的改善,但我们有理由也应该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教育,当然,这个理想的实现需要在坐各位同学的努力了!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发动讨论,唤起学生精神觉醒
著名心理学家米勒强调:“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之处,引发美感。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学习将是一种令人激动的冒险活动,就很少有人会逃避这种活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觉醒,这种精神很可能持续人的一生。”心理学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的一个普遍心理是争强好胜。在课堂上发动学生讨论,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唤起学生“精神的觉醒”,又可以建立一种无形的平等、和谐、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吸引力。并且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要有所“思”,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人意识”得到培养,“主人精神”得到弘扬,“主人心理品质”得到锻炼,“主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讨论,活跃气氛,开拓视野,课堂讨论不拘形式。当然,在争论中,讨论方式要灵活多变,可以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也可以分正反方进行辩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在争论中,教师要故意设错立疑,让学生辨别正误,讲理由,教师再适当点拨,适时解疑。争论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进一步激发。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提出一些矛盾性的问题,一些与教材中观点相对的问题,诱导学生展开辩论,以辩论促思考,以辩明理。有效的辩论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理想高于事实和现实的乏力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当学生意识到他学的东西能够运用去解释某种现象或某一问题时,就会兴趣盎然,不知疲倦,以产生无穷的动力。”理论联系实际是上活思品课的关键。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品课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当代初中生视野宽广,头脑灵活,生理心理日益发展成熟,但思维情绪不够稳定,可变性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在不断变化,他们接受教育的特点是厌抽象、喜形象,厌纯理论说教,喜情理交融,乐于听实在的具体的东西。多年的教育让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学生的情感智能因素,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里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造成心理悬念,使学生通过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