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夏烈察望网络文艺的趋势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烈是中国网络文艺研究的著名专家,曾拜读过他的一些文章,颇为佩服。一次开会的机会,我收到了他的大作《中国网络文艺的常识与趋势》。说实话,这类书的写作难度很大。越是“常识”的东西,越难以清晰准确的描述,写出大家能满意的结论,比如,“何为网络文艺”“网络文学是否有价值”“如何认识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就是在学术界,也是“吵吵闹闹”了很多年,难以达成共识。而说到“趋势”这个说法,难度更大,这需要综合理论研究、产业政策研究、传播学研究等诸多领域,才能有前瞻性地指出,中国网络文艺发展趋势和问题症候。这个意义而言,夏烈的中国网络文艺研究,应该值得学界重视。
  中国网络文艺已发展了数十年,却依然是争议很大的新兴潮流,随之而来的网络文艺研究更是“炮火连天”,这既是学术界和大众文化、国家意识形态与产业导向对这一领域不同定义和外部认知所导致,也取决于“中国网络文艺”新兴学科,本身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这也导致中国网络文艺研究现状,是“话题大于研究”“产业大于学术”“热点大于焦点”。我曾戏言,中国网络文艺研究,是一个“火锅式”研究场域。传统大学的学科分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通俗文学、文艺美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产业,甚至横跨到应用学科的大数据研究、数字分析等学科,都参与到这个新兴研究场域,各说各话,彼此间缺乏共识,甚至在“常识”领域,各阶层和不同团体,相互之间的隔阂误会也很多,既缺乏清晰准确的学理建设,更缺乏长久的理论前瞻式预测。结果就是,网络文艺研究学术会议,都是几路人马大杂烩,“炒来炒去”,这一桌菜也难以炖熟,更遑论做出别致的“美味”。究其根底,网络文艺研究,实际挑战了现有大学的学科设置,更迫切地提出“跨界融合”的吁求。
  传统文科学术研究,讲究精耕细作,数十年坐冷板凳,自己的园地,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一个人老死于一个山头,结果的问题,就是周作人所言“专门家多悖”,眼界越来越狭隘。网络文艺研究出现之前,文科学术已遭遇了这样的危机。然而,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学脉之中,早就有“通人”传统,比如,五四一代学者,很多人具有通人气质,鲁迅、郭沫若、钱锺书等,都是兼跨几个领域的,具有杂学意味的学者,我们所执着的专业岗位,其实不过近百年才在中国出现的,现代大学专业意识形态的产物。可是,通人也不容易,这也是所谓“博识家多妄”,搞不好没成“通人”,反而成了“野狐禅”。所以,学界中人,大多也老老实实,专心种自己的地,心无旁骛,也就和时代越来越远。这也导致了有限的学术资源之中惨烈的厮杀和无聊的门户之见。我曾碰到一位研究宋代城市文化的历史学者,就因为将学术兴趣转移到了唐代,就受到了别人的质疑与攻击。
  网络文艺的出现,其意义不仅在于文艺传播媒介的改变,引发的艺术形态的转变,更在于,媒介转变汇集了多种知识体系,在广泛的跨界与融合的基础上,出现了全新研究命题。这里包含研究方法的革命,也包含文艺意识和文艺价值、文艺审美等多方面跨界融合,这也是我们实现新文艺形态革命的重要契机。可是,现代大学研究的利益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面前,真正能实现这种跨界融合的学者,少之又少,甚至有这种强烈意愿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大家还是按着“高层次论文——高层次项目——高层次获奖”的套路,心安理得地获得体制内学术好处,缺乏挑战这种秩序的意志力。但研究的最大乐趣,还在于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穷究未知之规律和秘密。当代文学研究要搞好,特别是在当代网络文化语境之中,既要有专业的钻研精神,精益求精,务求精深细致,也要有杂学精神,既不以专家的偏狭对待新事物,不厚古薄今,不将学科边界变为阻挡追求真理的壁垒。
  夏烈的《中国网络文艺的常识与趋势》,在沟通学界、官方、产业与大众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语言简练干净,准确凝练,说理晓畅。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夏烈的身份和经历,在学院派体制之中,是非常独特的。他曾在文联部门和文学刊物工作,也曾亲身经历网络文学新媒介的崛起,而在文学出版和文学策划等领域,他也多有涉足,身兼多项政府文化决策顾问之职,而今又在高校进行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这种多方面的跨界与融合的历练,也造就了夏烈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现实敏锐性”。微信、微博、抖音、豆瓣、直播、电竞,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领域,夏烈都能清晰准确地描述它们的媒介传播特质,及其间带来的种种机遇和问题。即便是在短视频形式之中,他也并没有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恐惧,对碎片化艺术生存的抵制,而是敏锐看到了新兴事物所蕴含的巨大艺术动能和未来可能性。他甚至展望,将短视频艺术与全息技术结合,用于未来的文学教育。由此,我看到了一个“灵活通达”的学人形象。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评,在中国的后发文化语境中,既给了我们应对文化市场经济的有力理论武器,也暗合中国千百年来文人化知识分子的“中古”心态,道德拯救意识、帝王师心态,文化垄断的贵族自傲,而如何正视大众文化需求(即胡适说的浅人社会的诉求),进而促使之成为一种影响社会发展,反映大众呼声的“真文学”“活文学”,我想这才是当下中国网络文艺研究者的迫切任务之一。
  夏烈的一个核心观点,即在于文艺形态的雅俗之变,都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大众形态向精英形态的转移。低级形态更能符合大众口味,而在新的媒介平台之中,目前的低级文类,蕴含着巨大的文艺革命动能,更能展示新的艺术民主和自由。他对网络文艺的一个重要期待,也在于如何利用批评的介入性,促进这种文艺形式,变成更有效与更高级的“文类”。雅俗之变,更类似于一种人类文艺心理的“钟摆定律”,而由“俗”变“雅”,是文类上升的必然路径,由“俗”变“雅”的过程,反映了精英场域对大众的情感和想象方式的象征能力的汲取和提升。网络文学,实际是晚清以来,第四次重大的雅俗之变。第一次发生于“晚清新小说”的兴盛,第二次发生于二三十年代通俗小说的大发展,第三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从港台开始的华语通俗文学的繁荣,最近的一次,则是21世纪初开始的大陆网络文艺。乐府之于拟乐府,话本之于拟话本,弹词之于拟弹词,都意味着文人吸取民间大地的养料,学习民间的形式与体裁而脱胎的品种。知识精英文学崇尚永恒,而大众通俗文学祈盼流通。雅俗之变,虽有古今之别,但在当代,似乎又钟摆一般,在五四新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形成了新的雅俗之争。而这种雅俗之争,在现代文学以来,持续表现为新文学/通俗之争,这种“通俗”,大部分来自港台,大陆类型文學并不成气候,要到网络媒介转换的刺激之时,各种类型文类才能获得大发展。   夏烈对于雅俗之变的敏锐把握与理论前瞻性,令人佩服。他进而提出四个观点,即网络文艺是中国文艺发展的新方向,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支柱,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是国家意识形态塑造的新契机。他认为,类型文学的“后发机遇”,知识产权的宽松,70后与80后的“媒介机遇”,是中国网文兴盛的三个成因。他仔细梳理了网络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出现的不同网络文学形式,不同代际在接受网络文学时的接受特质。他通过《甄嬛传》与《芈月传》的产业策划的真实案例,分析影视强势媒体对网文的发展的作用,IP概念对多媒介的融合。在文化产业方面,他提出利用网络文艺,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的问题。他分析了网络文学的资本化过程之中,网文的资本吸纳能力的变化,在整合游戏动漫与影视等优势文化资本产业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和传统文学相比,网文利用新媒介的內在产业轨迹,这都给我们认识网络文艺,提供了很多启发。
  就国家意识形态塑造上,夏烈在沟通官方、大众文化方面的工作也很有益处。比如,他会向文艺工作管理层介绍,基,宅,腐,萌,佛系,精日,丧文化等概念的内涵及形成的语境特征。网络文学“走出去”的方面,他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介入,比如,他熟悉北美,俄罗斯和欧洲的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网站。他结合习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经典文献,提出我们如何利用网络文学优势,塑造核心价值观,打造对外形象,实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问题。他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浙江模式,以及网文发展20年的变迁和改变,进行了清晰梳理,介绍了文学期刊的传统文学,商业出版的市场文学,网络新媒体文学的“三分天下”之说的形成。
  作为一个高校的文学批评从业者,我对夏烈所说的,网络文艺带来的“故事红利”“观念再造”与“想象力重建”等观点,也非常感兴趣。夏烈对于学院派批评的指责非常尖锐:“学院文学批评接近于烦琐、无趣与自我封闭的知识生产”,他分析了网文时代前后文学批评生态的变化,对“职业批评家”与“红包批评”的分析,也令人信服。他也借用毛尖的话,“用写作的方式从事批评”,提出“野生批评”的期待。目前而言,批评观念的再造与批评想象力的重建,更有待于青年批评家的意识转变,以及对高校体制束缚的反思。夏烈的网络文艺批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学者可贵的勇气与开阔的视野。
  (作者系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画图程序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入门后正式学习的第一个软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画简单图形的基础上,给图形涂上彩色,使图画色彩鲜艳,更具有感染力。具体操作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容易上手,因此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操作体验上,让他们在学会操作后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中将其合理应用。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画图程序的基础知识
《颐和园》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我第一次执教这课是在七年前刚踏上讲台时,那时最好的教具就是挂图和投影,可山里小学当时连这些东西都很难寻到。我感到很棘手:难道作者笔下如此美丽的颐和园景色只能用白纸黑字泛泛而读?我费尽心思从别人那里借来几张早年拍摄的颐和园的风景照,上课时就用这几张巴掌大的照片在手中来回晃动。没想到,这些身居大山里的孩子们尽管看得模模糊糊,但眼神中透露出的渴
一、教学设想    《后赤壁赋》是苏教版《唐宋八大家(选修)》中的重点篇目,主要对高三学生开放选修课程。此教学案例为《后赤壁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初步分析,使学生初步感知作品表达的情感。本课通过网络探究,使学生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深层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网络资源,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2.使学生提高从网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朵瑰丽的花朵。发表时,由《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和《人民日报》(1978年2月17日)重力推出,随后产生广泛、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哥德巴赫猜想》不仅将中国报告文学推向一个高潮,使报告文学成为文学领域的宠儿,推动了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体的自觉,更以“轻骑兵”的姿态直接介入现实,促发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尤其是有力地改变了知识分子的命运。虽然只是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室中配备了多媒体,建立了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对于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教师来说,制作一份HTML电子教案要花费很长时间,投入很多精力。准备教案的内容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制作和修饰一个个网页页面,同时又要实现在各个页面之间方便地跳转。本文将结合一个实例介绍如何使用MindManager简单快捷地生成电子教案网页,生成的页面美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是一种创造性、超越式的系统变革活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校长,更应不断地根据时代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素质结构,除了使自己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广博的科技素质、锐意进取的创新素质外,还要有现代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才能真正率领学校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这种“一把手”负责的规制管理中,学校校长扮演着学
编者按:  短短数年,专题学习网站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组织形式,已在全国蓬勃发展,各种专题学习网站雨后春笋般地在网络上不断涌现。现阶段,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设计、内容组织及开发制作等依然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但我们关注的不止于此,我们期望这一期专题能以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应用为切入点,向大家展现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以及如何产生更好的应用效果等问题。因此,我们邀请了全国各地较有影响力的专题学习网站的实
学习机在日常学科教学中该怎么用?这是教师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新起点”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的Unit 5《Numbers》为例,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阐述小学英语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便于教师模仿、改造和创新。教学环境为:教师机(与互联网相连) 投影仪 大屏幕;学生和教师人手一台学习机(已下载好本课用到的课件资源)。    课前应用    学习机在课前预习中的应
信息技术教育这十年的发展可谓不平凡。十年回望,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信息技术一线教师一定有许多值得回顾的故事和值得铭记的瞬间。我们在论坛上发布“十年故事”征集令之后,许多教师积极地将自己那些难忘的经历发了过来。我们从中选择了十个有代表性的故事,并尽量沿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脉络进行编排,呈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领域的真实场景和真切感受。  请大家跟着他们笔下记叙的故事,重温信息技术教育十年来经历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 的催化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加深对酶高效性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分析实验结论。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