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一场教育教学现场会,学校新搭建的展示长廊横贯校园,各种特色展板有序地排列两侧;校园里每一棵树都被武装起来,不同形状的卡片花枝招展映衬其中;更为夸张的是教学楼的一面墙被“主题写真”整体覆盖……不少参会者备感震撼的同时也产生困惑:这样的“现场”还有“真味”吗?这是学校的常态还是临时的“表演”?这样的“现场会”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经验交流活动和检查,这样的“现场会”不在少数。
教学现场会,顾名思义,就是借助观摩“先知先行的学校现实表现”进行“正向引导”,通过点评“后知后行的学校现实状态”进行“逆向规范”,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区域内具体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尽快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许多现场会已经悄然由有效的“引导平台”变成了费时费力、全无实效的“表演平台”。
有些现场会或精于“现场景致”,不管工作经验有无推广价值,组织者将环境精心装扮,将气氛整体营造,虽然少有师生参与,观摩者只有在突击堆出来的“景点”中穿梭;或热衷“现场声势”,不管主题大小,总喜欢扩大参与者范围,让小小现场挤满各色人群;或喜欢“现场会数量”,半天跑六七个点,经验交流自然成了“拍照时间”,难怪散会后参会者的大脑一片空白……如此“表演”何谈引导效果,久而久之,现场会自然就蜕变成“展示会”、“面子会”……
面对层出不群的表演化的校园现场会,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学现场会的交流职能,坚守“真实引导”、“真实示范”,远离“虚拟现场”、“作秀展示”。
首先,“因地制宜”进行差别示范,现场会才会绕开“浮夸陷阱”。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在策划时必须充分了解参会者学习意愿的差别,必须按照不同学校的承受能力、实际状况的不同选取现场,让农村学校有借鉴兴趣,也让城镇学校有学习动力,更让现场学校有优化反思。如果只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作为现场,由于设施多、投入大,会让参会学校望而生畏,失去信心。同时现场会必须接地气,举办任何一项工作的现场会都必须真正立足现有校园实际,让参会者看到的必须是学校在现有环境中因地制宜的“真创意”、现有课堂上因材施教的“真变化”、现行机制中因时因事而变的“真举措”……不管是值得借鉴的还是需要批判的,任何一项工作的现场会在保证前瞻性的同时,必须切实防止各种不切实际、华而不实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参会者才会接受,才会主动学习。
其次,“避繁就简”开展有效引导,现场会才会避开“哗众沼泽”。组织者必须充分了解并把握参会者的“接受口味”,准确把握指导的关键点,容易领会的尽量少指导或不指导,存有疑惑的地方多指导、快指导,指导过程尽量简单,参会者才会情趣满怀。同时,展示要有“尺度”,无论是成功经验的学习,还是实际问题的点评,展示内容的取舍必须保证让参会者可以看清楚、看明白,简单显示出具体工作程序、各种标准、基本工作要求即可,不能为了让现场会变得“精彩”而有意去设置一些不必要的内容或环节。
最后,“循序渐进”指导活学活用,现场会才会躲开“虚假窘境”。组织者需要先行摸清参会学校和人员的需求,就是说参会者想看什么、想学什么,必须全面审视关键环节、主次细节,现场指导和示范才会主次分明,对于重点和难点,即使是细枝末节也要讲解得细致入微;对于大家不关注、没兴趣的,就一带而过,让参会者自主判断、自主取舍。同时要“留足余地”,尊重个性选择。现场会直观地对具体教育工作进行引导和规范,却不可在学习借鉴上搞“一刀切”,而是借此启发参会者,促其可以找到一条更有效的发展路径,指导过程中必须留足余地和空间,让现场指导更有弹性,这样才会杜绝照搬照抄现象的出现。
总之,教育教学现场会是“求真的规范平台”、是“务实的引导载体”,必须让参会者拥有别样的感受,闻到的应是“现实的新鲜”而不应是“虚假的气息”、看到的应是“天然的呈现”而不应是“浮夸的表象”、听到的应是“批判的争辩”而不应是“空洞的表演”……这样的现场会才会真正具有引导和示范功能。
不可否认的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经验交流活动和检查,这样的“现场会”不在少数。
教学现场会,顾名思义,就是借助观摩“先知先行的学校现实表现”进行“正向引导”,通过点评“后知后行的学校现实状态”进行“逆向规范”,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区域内具体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尽快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许多现场会已经悄然由有效的“引导平台”变成了费时费力、全无实效的“表演平台”。
有些现场会或精于“现场景致”,不管工作经验有无推广价值,组织者将环境精心装扮,将气氛整体营造,虽然少有师生参与,观摩者只有在突击堆出来的“景点”中穿梭;或热衷“现场声势”,不管主题大小,总喜欢扩大参与者范围,让小小现场挤满各色人群;或喜欢“现场会数量”,半天跑六七个点,经验交流自然成了“拍照时间”,难怪散会后参会者的大脑一片空白……如此“表演”何谈引导效果,久而久之,现场会自然就蜕变成“展示会”、“面子会”……
面对层出不群的表演化的校园现场会,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学现场会的交流职能,坚守“真实引导”、“真实示范”,远离“虚拟现场”、“作秀展示”。
首先,“因地制宜”进行差别示范,现场会才会绕开“浮夸陷阱”。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在策划时必须充分了解参会者学习意愿的差别,必须按照不同学校的承受能力、实际状况的不同选取现场,让农村学校有借鉴兴趣,也让城镇学校有学习动力,更让现场学校有优化反思。如果只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作为现场,由于设施多、投入大,会让参会学校望而生畏,失去信心。同时现场会必须接地气,举办任何一项工作的现场会都必须真正立足现有校园实际,让参会者看到的必须是学校在现有环境中因地制宜的“真创意”、现有课堂上因材施教的“真变化”、现行机制中因时因事而变的“真举措”……不管是值得借鉴的还是需要批判的,任何一项工作的现场会在保证前瞻性的同时,必须切实防止各种不切实际、华而不实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参会者才会接受,才会主动学习。
其次,“避繁就简”开展有效引导,现场会才会避开“哗众沼泽”。组织者必须充分了解并把握参会者的“接受口味”,准确把握指导的关键点,容易领会的尽量少指导或不指导,存有疑惑的地方多指导、快指导,指导过程尽量简单,参会者才会情趣满怀。同时,展示要有“尺度”,无论是成功经验的学习,还是实际问题的点评,展示内容的取舍必须保证让参会者可以看清楚、看明白,简单显示出具体工作程序、各种标准、基本工作要求即可,不能为了让现场会变得“精彩”而有意去设置一些不必要的内容或环节。
最后,“循序渐进”指导活学活用,现场会才会躲开“虚假窘境”。组织者需要先行摸清参会学校和人员的需求,就是说参会者想看什么、想学什么,必须全面审视关键环节、主次细节,现场指导和示范才会主次分明,对于重点和难点,即使是细枝末节也要讲解得细致入微;对于大家不关注、没兴趣的,就一带而过,让参会者自主判断、自主取舍。同时要“留足余地”,尊重个性选择。现场会直观地对具体教育工作进行引导和规范,却不可在学习借鉴上搞“一刀切”,而是借此启发参会者,促其可以找到一条更有效的发展路径,指导过程中必须留足余地和空间,让现场指导更有弹性,这样才会杜绝照搬照抄现象的出现。
总之,教育教学现场会是“求真的规范平台”、是“务实的引导载体”,必须让参会者拥有别样的感受,闻到的应是“现实的新鲜”而不应是“虚假的气息”、看到的应是“天然的呈现”而不应是“浮夸的表象”、听到的应是“批判的争辩”而不应是“空洞的表演”……这样的现场会才会真正具有引导和示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