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当代建筑遗产写就改革开放史

来源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2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精神气质与城市形象塑造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文化是理解城市的重要维度,其营造的建筑与城市空间,不仅承载精神价值、凝聚城市情感记忆、还服务并提升居民生活的福祉.本文以2021年5月21日举办的“深圳改革开放建筑遗产与文化城市建设研讨会”为例,以当代建筑遗产的丰碑,研讨深圳经典建筑何以是新时代的镜子.并从20世纪遗产、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诸方面给出了深圳当代遗产的新解读,从一定意义上探索了深圳经典建筑创造奇迹的发展历程,从中体味到中国城市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
其他文献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统计局始终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点工作,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为抓手,以全面提升统计生产力为目标,坚持乡镇(村居)、企业、部门和队伍建设“四轮驱动”,连续四年开展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年”“提升年”和“一二三四”工程等系列活动,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抓点带面,系统推进,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水平持续迈上新台阶.
期刊
近年来,企业实地走访已成为国家调查队队员的一门必修课.为深入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PPI调查工作过程中,除常规培训、数据采集、平台审核、汇总上报等方面外,利用走访机会,畅通调查渠道尤为重要.企业走访是严把数据源头,提升数据质量,强化调查根基的重要工作.企业走访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整个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的工作质量,因此,如何解决实际走访调查工作中的“痛点”问题,值得思考.
期刊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又称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或住户调查,是目前我国乃至国际最科学、最具代表性、耗费人财物力最多的抽样调查.城乡居民收入调查的方法制度是由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一制定,全国统一施行”,这是一段防城港统计调查人在介绍工作时的独白,当时讲话的人面带笑容,沉稳且坚毅,仿佛在介绍一件传家宝……
期刊
当前电子记账模式存在问题rn电子记账较纸质记账实现了住户调查里程碑式的变革,但是从更高的视角审视分析,当前一户一人电子记账,在运行中略显不足.rn1.记账负担重.住户调查的对象是调查户,是一个家庭及所有人口的收支、就业、居住、环境变化等状况,部分地市月户均记账笔数在140笔左右,特别是对于家庭人口多,经济活动量大的家庭,需要记的内容笔数更多,为此,只靠一人电子记账,又需要日清月结,对于记账人来说就显得工作量较大、负担太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部门围绕媒体融合积极探索实践,构筑起“报、台、网、端、微”高度融合的全新媒体生态.进入融媒体时代,如何占领并做大做强新的宣传阵地,发出统计“好声音”,迸一步提升统计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摆在统计部门面前新的时代课题.本文梳理融媒体特征,分析统计宣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实
博物馆文物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让文物“活起来”,关键在于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博物馆通过高品质的展览、前沿的科技手段、丰富的文化传播精品和互动的文创产品不断探索文物的活态利用.本文以博物馆文物活化的实践为切入点,探析光大传统文化的魅力的方法和策略.
自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经100周年.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焚膏继晷,取得系列重大考古成就,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正日渐成熟.随着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考古法律制度与之伴生而行.中国考古法律制度从20世纪初期肇建发展至今已有百年时间,百年发展,百年辉煌,至今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考古法律制度体系.
值此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rn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是由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资助,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全程管理的传统村落保护公益项目.松阳老屋拯救行动在资金募集与分配、项目遴选、管理及后期开发中有诸多特点.松阳老屋拯救行动启示主要集中在“一臂之距”管理理念在中国具体实践、多方协同的工作关系、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三个方面.
聚焦原子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问题,借助场所精神理论,从原子城场所精神的形成、重塑和活化三个角度,剖析原子城的存世价值,阐释原子城的精神生命,从而得到社会各界对原子城的情感认同.提出在保护工业遗址物质形态的同时,要积极发扬和传承内在精神文化,凸显其现实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