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康克清:风雨同舟,白头到老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3月结婚
  1929年,43岁的朱德军长在井冈山,与17岁的江西姑娘、红军女战士康克清喜结连理。康克清是出身贫苦的健壮型美女,枪法好,觉悟高,当时文化稍差,经常请朱德教她认字。毛泽东赞道:“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他们的婚姻延续了47载,称得上是“准金婚”。
  恋爱不足一月就结婚
  康克清伴随着朱德,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直至走完人生的路途。她曾对自己的孙子回忆了她与朱德的革命姻缘。在回忆中,康克清讲述了她与朱德的相识、相知、相爱。从最初误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到最终被朱老总的真诚打动,并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喜结连理,康克清回忆中的革命爱情,如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间的真挚情感一样,成为那个时代里最动人的革命精神。
  在未见到朱德之前,我一直幼稚地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后来才知道是两个人,他们被传说得非常神奇,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敬仰。
  第一次见到朱德是在向井冈山的进军途中,有一天,我们的队伍停在遂川附近,听到同志们兴高采烈地互相传话:“朱军长来了。”我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中等个头,体格健壮,忠厚长者模样的人,正向我们走来。走近了,才看清楚他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朱军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很平易近人,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和威名远扬的军长之间的距离,瞬间就缩短了。当时我并不理解,这正是他的特点,他的气质,他的伟大所在。更没有料到后来我会同他结成终身伴侣。
  在打下长汀后,朱军长一有空就到妇女组来同我们谈话。妇女组里万安的女同志还有五个人,我的年龄最小,不满17岁。朱军长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又善谈笑,没有半点军长的架子,他只要一来,屋子里就变得非常活跃,十分热闹。大家都喜欢朱军长。
  一天早饭后,曾志对大家说:“你们先去工作,我同康桂秀(康克清原名)有点事要办!”大家走后,曾志问了我几句工作上的情况,又问:“你对朱军长的印象如何?”
  她一定要我讲,我只好说:“他这军长很少有,不像白军那些当官的。虽是个大官,没有官架子,能跟战士打成一片,能打仗,又有学问。”
  曾志听得很有兴趣,不断地鼓励我:“再想想,还有什么都说出来!”
  她见我说不出什么,就帮助补充了几点,问我是不是这样。我完全同意她的看法,心中却不住地打鼓:她为什么要同我说这些?
  曾志终于带着笑,问我:“如果要你嫁他,你愿意吗?”
  我心里一惊,说:“别开玩笑,这怎么可能!”
  “不开玩笑,是真的!”她立刻一本正经地说,“朱军长十分喜欢你,组织上希望你能同他结合。打从伍若兰牺牲,他精神上很痛苦。你和他结婚后,可以从生活上帮助他,给他最大的安慰。”
  诚然,朱军长是个好军长,好领导,但当我的丈夫可不行。我同朱军长差得太远。论年龄,我还不满17周岁,他已是43岁的中年人。论水平,我思想幼稚,理论、文化知识都很差,现在也才粗通文字,他早已是个成熟的军事家、政治家。论地位,他是军长,我不过是个红军女战士。差距实在太大了。曾志再劝我,说:“你再考虑考虑我的意见吧!”
  下午,朱军长又像平常一样来了。以前大家随随便便,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觉得特别不自然,我借口有事站起来要走。他说:“你今天先不要去吧!我有话同你谈谈。”
  他要谈什么,我早已知道,既然走不脱,我只好低下头,离他远远的。他和蔼地来到我身边,叫我坐下,十分真诚地对我说:“我们干革命反封建,有话就直说。我很喜欢你,觉得你好学上进,工作大胆泼辣,有许多优点,是很有前途的同志。希望你能同我结婚。虽说我们彼此有些差距,但这不会妨碍我们。结了婚,我会帮助你,你也可以给我许多帮助。我们会成为很好的革命伴侣,你能答应我吗?”
  他是个大军长,这样诚恳地向我求婚,使我难以回绝。但是我思想上有许多矛盾无法解决,需要有时间来仔细想一想。
  第二天曾志又来问我。我说:“还没有想好。”她说:“还有什么不好想的。朱军长那么好,他亲自来求你,你答应不就完啦!”说着,她拉着我,来到朱军长的房里。
  正在房里看书的朱军长见我们进来,笑着起身迎接,请我们坐下。
  “军长!我把她送到你这里来,你们接着谈吧。看来我的任务快要完成啦!”
  朱军长已经详细地问过我的家庭和身世。今天他开始讲他自己的家庭和参加革命的经历。起先,我不想听,但是他那缓慢沉着的话语,他那动人的经历渐渐吸引了我。我的思想开始松动,防线渐渐消失。但是我有少女的自尊,就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他大概很快看出了这一点,就说:“看来你是不好意思回答。能不能这样,只要你不表示反对,就是同意,可以吗?”
  我依然坐在藤椅上,一动不动。
  “那么,我再说一遍:你能答应同我结婚吗?”
  房子里十分安静,我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脏在急剧地跳动,因为这已到了决定我终生命运的时刻。他的诚意感动了我。我无法再表示拒绝。
  打那以后,我和军长的接触就多了起来了。不久,我们就在辛耕别墅,举行了简朴的婚礼,那天供给处送来打汀州缴获的一些罐头,请政治部和前委的十几个同志吃饭,毛委员、陈毅、谭震林……都到了。妇女组的姐妹只有贺子珍、吴仲廉和曾志参加,和我一同上井冈山的几个人,一个也没有来。后来问她们,都说:“怪不好意思的。”那顿饭吃得十分热闹,毛委员、陈毅主任和朱军长都谈笑风生,大家向军长和我祝贺,不停地同我们开玩笑。
  生活上志同道合相互关心
  婚后,朱德和康克清一直过着紧张忙碌的战争生活。朱德率领部队南征北战,康克清也一直跟随朱德,并且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很快就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红军指挥员。
  朱德从不让康克清专门为他料理生活,以便使康克清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在瑞金时,康克清曾多次变换工作,从总部警卫团到交通队,从军委机要局到妇女义勇团、总部直属队。然而,她从无怨言,总是愉快地接受任务,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康克清和朱德是一起参加红军长征的。在历时两年艰苦卓绝的征途上,康克清和朱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相爱更深。长征到陕北后,康克清到延安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
  康克清在回忆中还记得,她在抗大学习时,朱德常到女生队同她们一起打篮球赛,本来是分在两个队里。
  “开赛后,双方争夺激烈,我见球传到他手里,就叫:‘老总!快!快把球传给我!’他看也不看,就把球传过来,我接到球就跑到对方篮下投篮,或是传给自己队的人,球一进篮,跟他在一边的人就埋怨起来:‘总司令!你怎么把球传给了康克清?她跟我们不是一边的!’‘啊!啊!我忘了,上了她的当,下回注意!’总司令有些不大好意思地回答,可是等到争夺激烈的时候,他只顾抢球,一听见我喊:‘快!快把球传给我!’他又飞速把球传过来,同我一个队的人乐得哈哈大笑,同他一个队的人气得噘嘴:‘老总!你怎么又传错球了?’后来,她们见他很难改过来,就不再传球给他。但是这样一来,她们等于少了一个队员,所以过不多久,又恢复了老样了。同老总一个队的人感到吃了亏,又重新编队,除了我和老总外,其余的大换班,掉了个过儿,谁也没有意见了。就这样,嘻嘻哈哈,大家玩得十分愉快。”
  美国女记者尼姆·威尔斯到延安采访后,写了朱德和康克清的婚姻“是令人称颂和羡慕的”。她说,她曾与朱德康克清和周恩来一道在总司令部里吃饭,见康克清顽皮地敲着朱德的手臂,而朱德———这位红军的总司令也微笑地看着他这个年轻的爱妻,心里好像有说不出的高兴。她还说,康克清提起朱德时,从不曾称朱德为丈夫,而是用第三者的口吻,叫朱德为“同志”。当时就想,这是多么罕见的一对,而且各自又有着多么惹人敬爱的个性啊!
  威尔斯的这番话,实实在在地勾勒出了朱德和康克清之间那种革命同志式的夫妻关系。
  1939年,朱德53岁生日是在太行前线过的,山西武乡县王家峪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军民们纷纷前来祝贺。
  康克清也同太行军民一样,加入到祝寿的队伍中,她给朱德写了一封洋溢着真挚情感的生日贺信,其中写道:“我和你相处十多年了,觉得你无时不以国家和革命为重,凡事不顾自己的利益。人们不能忍受的事你都能忍受,人们所不能干的事你去开辟……”
  朱德和康克清的关系一直是融洽、和谐的。朱德和康克清的婚姻生活,如同他们的生命一样,服从于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每当谈起康克清与朱德志同道合的夫妻生活时,康克清总是洋溢着幸福之情,她为朱德而自豪。康克清虽然一生没有生育,但把朱德与前妻的孩子视同己出,正因为这种更深厚、更博大的爱,朱德和康克清的婚姻生活才变得超乎寻常的充实。
  康克清晚年在回忆录中写到:“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几十年后回顾,可算是俗话说的‘美满姻缘’了。”
  (摘自《永久的记忆》当代中国出版社,《中国青年报》2015年4月22日)
其他文献
在红军时期,特别是早期,毛泽东还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那时在红军中人们常将“毛、朱、彭、黄(公略)”并称,因而彭德怀称毛泽东为兄长。那时彭德怀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毛泽东的信任,正确地处理了关系红军团结与分裂的大事,这就是所谓“毛泽东写叛变投敌信”一事。  一封交给彭德怀的神秘信件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是空前的大战,毛泽东为其所制定的方针是“放开两手,诱敌深入”,即把敌人引进根据地内来打。应该说这是个
期刊
1940年8月18日结婚  万里的情感与家庭生活,外界鲜有人知。1938年,万里担任运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就在这时,万里结识了边涛,并产生了深深的爱情。万里和边涛的志同道合,在党内被传为佳话。1940年8月18日,他俩在抗日游击战争最残酷的“反扫荡”中结为连理。在10年艰苦卓绝的战火硝烟中,边涛与万里一起出生入死,感情更深挚……  相爱在战火硝烟里  万里1916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一户
期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苏等国对蒋介石打击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颇有非议,要求蒋介石避免内战。迫于压力,蒋介石于1942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两次约见周恩来,提出要与毛泽东会面,商谈国共两党关系问题。  毛泽东觉得可行,周恩来则认为蒋介石包藏祸心,万一将毛长期留渝,不准回延安,共产党群龙无首,那还得了吗?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反复思量,决定派从苏联疗养回来的林彪前往。一是林彪是毛泽东的弟子,又是蒋介石的学生
期刊
1939年9月结婚  70多年前那个秋天,35岁的邓小平和23岁的卓琳在延安相识。这两个家庭背景不同的人,开始联系在一起。在此后的58年间,他们辗转于全国各地,经历炮火洗礼,饱尝境遇沉浮,但始终陪伴在彼此身边。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带着对丈夫的眷恋,又独自生活了12年。她离去时,和丈夫一样也是93岁。  历经炮火始终陪伴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黄土窑洞前,时任八路军129师
期刊
1941年11月结婚  1941年冬天,胡耀邦和李昭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们的爱情经历了48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胡耀邦处于顺境,还是蒙受不白之冤,他们都互相鼓励,荣辱与共,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爱情之歌。在他们漫长的、共同生活的48年里,自始至终都互敬互爱,相依相伴。在诸多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夫妇之中,胡耀邦和夫人李昭感情的融洽、对子女教育的严格是出了名的。  延安,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1915年11月
期刊
1948年8月21日结婚  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在西柏坡结为革命伴侣。刘少奇和王光美的结合克服了地位的悬殊、跨越了年龄的鸿沟;他们的感情历经峥嵘岁月,走过风雨路程,却更加坚定和忠诚;他们的婚姻没有太多浪漫柔情却有许多实在、体贴和温馨;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已高度契合和交融。他们共同生活近20个春秋,荣辱与共、风雨同舟。他们的爱情朴素无华却坚如磐石,伴随着两位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人生,见证着共
期刊
1949年12月结婚  1949年12月,江泽民王冶坪结婚。两人的结合被认为是性格互补而吸引。江泽民喜欢社交,充满自信,而王冶坪则文静和善,含蓄谦逊。相人结婚后,始终相敬如宾,江泽民对王冶坪十分体贴,因为妻子身体不好,和妻子一起出国访问的时候,他总是扶着她走……  从小相识,性格互补  1928年2月,王冶坪出身于江苏扬州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工艺品,但后来家道中落。  1949年12月,23岁的
期刊
接受中央安排的“特殊任务”  我原名叫刘智,丁兰是我到了延安才取的名字。我1912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市草坝场的一个富裕家庭,于1932年离川赴沪,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专攻妇产科专业。1937年2月,我从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上海“生生”教会医院。抗战爆发后,我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救护伤员、抗战募捐等活动,并来到延安。第二年,我即被批准入党,并先后在“陕西公学”及“延安女子大学”学习。到延安后
期刊
1960年代,陈永贵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大寨精神。之后,他从虎头山走进中南海,从一个农民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他坚持在地里劳动,不拿国家工资……他的人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如今,在最高人民法院任法官的陈永贵孙女陈春梅,提笔撰写了有关她的爷爷鲜为人知的经历和细节。  1963年是大寨的“七灾八难”年,特大洪水、两次风灾,一次雹灾,一次霜冻,加上洪灾前的一段干旱,春播时的涝灾,大寨
期刊
1958年7月10日结婚  李鹏和夫人朱琳相识于1957年,一年多后,这对有情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生活即艰辛又幸福,大儿子、大女儿出生后,李鹏和朱琳就不直接喊对方名字了:李鹏称朱琳为“大琳”,和女儿李小琳区分开;朱琳叫李鹏“大鹏”,和儿子李小鹏区分开……  初识朱琳  李鹏和夫人朱琳相识于1957年。当时,李鹏担任吉林丰满发电厂副总工程师。  那年的元旦之夜,吉林市政府邀请苏联专家、有关厂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