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联社杂记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联社”听着有点像学生会组织,其实就是一片集中的商店,现在称为“服务区”的那种。“学联社”在北京北郊,归海淀二商局管。这儿原来是一片农田,后来建成大学区,不过学校边上还种着水稻。小时候放学后,我还拿着罐头瓶和纱网捞过小蝌蚪。
  当初,为了让学生们安静地学习,把大学区建在了郊区。这儿建了8大学院:政法学院、邮电学院、航空学院、医学院、地质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和矿业学院。这些学院大门对大门地建在一条街上。石油学院西南角的路口是学院路与成府路东口交汇处,这里逐渐形成了商业服务区——完整的称呼是:八大学院联合供销社,也叫八大学院联合门市部,简称“学联社”。
  “学联社”功能齐全,从左边往右排列是百货店、粮店、菜店、副食店、照相馆、理发馆、小吃店、日杂店,老百姓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有了。
  从我家去学联社要走挺远,尤其是小时候,觉得挺累又没车可坐,不是特别重要的事都不愿意去。我家门口有个小百货店,卖点针头线脑和简单的日用品,要是买鞋、布、锅、炉子等大件商品还是要到学联社买。那儿东西齐全,品种多,可以挑。以前买卖都有规定,没有多种经营一说,杂货店不能卖布,卖菜的地方不能卖火柴,买玻璃就得去日杂店。加入少先队要买白衬衣就得去学联社,有时号码不全得跑好几趟。白球鞋破了个洞,也得拎到学联社去修,那儿有专门的修理铺子,可以“热补”:融化了黑橡胶补在面上,平平整整,好看。家门口那家只会用粗皮子傻傻地缝在上面,很难看。
  逢年过节,去学联社的次数更多了。腊月早晨5点多,天还黑乎乎的,跟着同学一起出门,天寒地冻,边走边跺脚。我们拿着篮子、罐子和购货本去学联社购年货。这是件大事,很多东西平时没有,只有逢年过节才供应一点,比如挂面、豆腐干、豆腐皮,或者黄花、木耳什么的。那也得排长队,晚了就没啦。
  我喜欢去副食店,不仅有新鲜的鱼和稀罕的豆制品,还有好喝的酸奶、少见的冰激凌。商店大,品种多,经常能淘到“好东西”。记得我有个邻居得了青光眼,医生说要多吃羊肝。猪肝能见到,羊肝很少见。一次,我偶尔在学联社副食店看见了,赶紧向她报告。她立马拿钱去了,当场包圆16斤。又是酱又是冻,折腾了很久,后来眼睛真的好多了。
  在副食店卖肉是个很辛苦的事,冬天冰、夏天水、春秋油腻腻,售货员都是男人。知青返城不久,卖肉柜台突然分来两个女青年,高个子大眼睛,皮肤白白的,黑暗的角落一下蓬荜生辉。平时不屑于采购的男人们争先恐后挎上篮子、拿着肉本去排队,好是热闹。
  有时跟老妈去百货买布做衣服,能挑的花色和品种很少,大多是黑白布和各种颜色的灯芯绒。要买呢子什么的,得到西单或王府井。我做过一条洋红的灯芯绒外衣,色彩鲜艳,有点广告色般“跳跃”,特别漂亮。那个年代不提倡“个性”,这衣服太鲜亮,有“小资产阶级”娇小姐味道,容易被同学们孤立。小时候,最大的恐怖就是被同学排斥在外,“没有朋友,当不上三好生,评不上优秀”,太可怕了。我买了一包黑色染料,找了个铁制的饼干桶,想把红衣服染成黑色的。因为怕衣服被煮坏,时间短了点,结果变成黑红斑驳的花衣服了,特难看,而且每次洗都掉色。现在想想,真可惜。
  喜欢跟老爸去学联社买东西,完事后可以去“学联社小吃店”改善一下,这是非常难得的享受。小吃店不太,几张桌子从来坐不满,大多数人自己拿锅买油条、炒饼回家吃。除了出差的、来亲戚朋友“奢侈”一下,平时很少有人花钱“下馆子”。我们也吃不起特别贵的,有时两碗馄饨、几个炸糕,有时两碗米饭、一个肉丝炒豆角。赶上月初发工资,可能来半斤饺子,我吃,老爸看着。
  要两份素炒饼是最经常的节目,我喜欢早早开了票去炒锅儿边看边等。大厨师喜欢在外面操作,有点广告效应。一个烧煤的大炉子上面支口大平底锅,斜着。他总是先正正白帽子,有点表演性地拎着油壶,看热闹的小孩子小声提议:“多放点,多放点,太少了。”大师傅心情好的时候多倒油,如果刚跟老婆吵完架,就瞪着眼睛喊:“败家的玩艺儿,想让饭店关门啊?”嘿嘿,我们在肚子里说:“要是关门也是被你偷吃了,瞧那大肚子。”大师傅放好油,抓一大把葱花炝锅,香味飘得老远。将切得细细的圆白菜下锅,略翻炒,然后放胡萝卜、豆芽菜,要是高兴就加点黄瓜丝,半熟时下入切好的大饼丝。等饼和圆白菜变色后,放盐、倒酱油、味精、五香粉,快起锅时淋点香油。我交票,大师傅盛上满满的一盘,我每次总是先把头埋在香气里,狠狠地吸一口,香味直冲脑门,爽!然后倒上醋,剥几头大蒜,动作要慢,让香气一直围绕在周围。我一人能吃一大盘,足有半斤多,奇怪了,怎么吃都不胖。
  以前交通不便利,学院路附近的居民想要去趟西单、王府井等城里的商业区很麻烦。先坐331路,这算郊区车,15分钟一趟,人多车挤,车票还挺贵。然后再换22路,这是进城的车,终点是前门,晚上8点就没车了。因为不方便,进城成为隆重的事,谁也没那个闲工夫。因此,方圆好几公里的人买东西都爱来学联社。
  1977年,我从插队的地方抽调上来,当了老师。一个村插队的小刘姑娘分在学联社百货店,卖内衣、手绢什么的。我更喜欢去学联社买东西了,“那儿有咱熟人了”。没事就去她那儿转转,看头儿没在就跟她聊天。她不愿意干,说挣钱不多也学不着东西,没前途。因为不爱干,所以没耐心,顾客挑东西次数多了,她就拉着脸。一看到这种情况,我赶紧走人。其实,她们商店墙上贴着服务公约:耐心服务,不打骂顾客云云。后听说老外见到这标语特别惊讶:“顾客是上帝呀,怎么能打骂?”不久就去掉了。
  现在学联社还在,只是各种小店都翻盖装修了N轮,已经认不出来了。百货店改超市了,再没人打骂顾客了。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北京2月,立春将至,暖冬阳光灿烂。笔者和几位京城大玩家前往老胡同,拜访一位有名的胡同养鸟人。其实我们是奔着那位享有“聊仙儿”之称的巧嘴“鸟讲师”去的。据说,这只大鹩哥能说会道,语言能力超过了三岁娃娃的水平。  花鸟鱼虫是老北京最喜欢养的玩意儿,养鸟更为突出。老北京人对于养鸟的喜好由来已久,唐诗云:“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说起养鸟,家住北京东城区老胡同里的战大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
说什么也没想到,进北京南站出上海站,坐了12个小时的二等座动车,居然是为了见识排队。上海的朋友说,来上海吧,世博会绝对好看。我说北京奥运会我都是在电视里看的。朋友贼心不死,说世博会可不一样,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展,风情万种呀,不来你会后悔的。我问真能小刀割脑门儿——开眼?他说是真能!    空前严格的安检  5月5日一大早,上海的天空飘散着绵绵雨丝,雨点落在路上的水坑里,跟有小鱼儿点水似的
冯五一,名字中有故事。您猜得没错,劳动节这天是她的生日,更是她可以引以为豪庆祝“的姐”这一快乐职业的日子。说到快乐,很多人会觉得开出租车这行太辛苦,尤其是女性。而冯五一却乐在其中,车开得很是享受。她乐善好施、侠义心肠,在出租车的江湖中行走自如。    1995年冯五一下岗了。自谋出路的她曾在外打工,也尝试过自己做生意。那段时间她考了车本,驰骋在大路上的感觉令她心旷神怡,“在车里就是舒服,车穿梭在一
2010年上海世博园的联合国馆,一群特殊的中国演员将在这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表演精彩的话剧节目。他们不是国内著名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也没有经历过正统、专业的表演训练,甚至从小就不能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他们是一群由智障孩子组成的特奥天使艺术团。  被孩子们亲热地称作爸爸的张宇,曾经是红极一时的童星,曾经在美国拥有过自己的汽车行,也曾经在北京的二手车市场风生水起。在2000年偶然接触了国内一所
2006年1月起至今,薇薇担任55BBS网“特色小店”的版主,从2005年起至今在网上发表1000多篇关于购物经验的热帖,在论坛上发帖的单日最高浏览率过百万,所有帖子总点击率已超过8000万……  薇薇非常忙碌,给杂志写时尚专题;受邀到一些时尚类节目介绍购物心得;出书传授“淘衣心经;做论坛版主;开淘宝店……很多粉丝都猜薇薇是时装或者艺术专业出身。薇薇笑着说:“其实我是学中文的。毕业后一直在做与时尚
刘晓华,1957年3月生于北京,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职称。中华文化学院中国花鸟画研修院毕业。自幼习书画,善茶道、古筝。拜著名书法家张书范先生(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为师,为张书范先生的入室弟子,主攻隶书、魏碑。拜著名写意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湛先生(中华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花鸟画研修院院长)为师,为徐湛先生的入室弟子,专攻写意花鸟画。现为北京市朝阳区科协副主席、北京望京新兴产业区综合开发公司副总
北京人要说这“损字诀”,大概可分为两种。一是损己,二是损人。咱先说说这损己。老北京人见着生人(陌生人)不敢损。京城地面,天子脚下,首善之区。您知道街上晃悠的是哪个王府的王爷贝勒、龙子龙孙?茶馆里猫着(北京土话,闲呆着的意思,也有躲藏的含义)的,保不齐就是哪个衙门口坐堂管事儿的老爷。咱见面儿啊,甭管认识不认识,先道吉祥吧。话说回来,惹不起,咱躲得起。不怎么敢损别个,还舍不得损自己吗?要说这损己,也分
这是一本1943年8月上海奔流书店出版的寸半本字典,由黄泽人编辑。字典印刷精美,纸张质量上乘,编排也十分合理。家里的这本字典在市场上值多少钱我一直都不知道,当然,就是知道我也不可能卖它。我想人收藏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些人是因为兴趣;有些人是为了藏品可以升值;有些人则是为了纪念什么。家里人一直都对这本字典呵护有加,不仅把它放在书架通风最好的地方,还不忘在它身边放一颗卫生球,生怕虫子有一天“饕餮”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