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这种角色如何扮演,直接地反映在教师课堂语言的变化上。透过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观念上的巨大转变。
一、由指令式的语言向商讨式的语言转变
以往的教学,教师把教案当作教学活动的轨迹,教学中不容离开这条轨迹运行,该问什么,该如何作答,事前都作了精密的编排,教学过程无非是把这种程序演绎一遍,教师决不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课堂用语也就是对学生发出某项指令:“某某请同学把课文读一读,下面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同样是要学生读课文,现在老师会这么说:“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虽然只是加了“愿不愿意”“想不想”之类的话,但教师是以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让人感觉得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感收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二、由评判式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
过去,教师像裁判,学生的意见有分歧谁说了算?——老师。老师说对,那准没错;老师说错,那就是错了。对与错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的这种师道尊严,别无二话,只有无条件地服从。现在,教师不但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除了不轻易表态或不过早地作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外,还在评价的过程中夹杂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如:要是你说话的声音再响一点会更好,来,试一试。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老师觉得你如果把XX这个词换一下会更确切。
三、由灌输式的语言向引导式的语言转变
由于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目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对学生直接灌输一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走获取知识的捷径,这也无可非议。但随着对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参与、思考、探究、发现。因此,教学中更多地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之类的话。下面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操场上》一课时,其中对分类环节的两次不同处理:
第一次,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6个词组:
打球 拔河 拍皮球
跳高 跑步 踢足球
提示学生:这些活动有些是用手完成的,有些是用脚完成的,想想可以把这些词分成哪几类?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全班几乎所有的小组都把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用手的一类,用脚的一类。接着,老师就利用这一点,很快地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类汉字的构字规律。
第二次,教师引导学生说: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分类,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给这些词语分分类,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但要说明分类的理由。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以下的分类:第一组学生:我们把“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分成一类,因为这里都有一个球字,剩下的没有球字的分成另一类。第二组学生:我们是把2个字的词分成一类,把三个字的词分成另一类。第三组学生:我们发现打球、拍皮球、拔河,都是用手活动的,分成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都是用脚活动的也分成一类。
第一次教学,老师让学生分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字的规律,为识字服务,所以,老师的主观意识、灌输式的语言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使学习的结果步调一致。第二次教学,老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由探究发现,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出现了多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成果的取得归功于老师的课堂语言:只有引导和启发,没有强制与灌输。
四、由统一式的语言向开放式的语言转变
传统的教学由于考虑学生的因素少,教师往往会对学生作整齐划一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学生没有选择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甚至规定学习课文“五步曲”之类的做法,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都作了硬性的规定。没有自主就没有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动场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有一次,一位教师让学生识记“喜”字,由于老师平时比较注意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因而学生的发言五花八门,有的分析字的部件,有的编了口诀“十粒豆豆入口喜”,有的联系生活经验,说在新婚的家庭里处处见到红双喜,有的组词:喜事、喜欢、喜洋洋。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课堂语言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要真正发挥教师语言的组织、导向、激励作用,除了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苦练教学基本功,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还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使教学语言更富魅力,使教学方法更趋成熟。
(张永震,曲阜市章枣小学)
一、由指令式的语言向商讨式的语言转变
以往的教学,教师把教案当作教学活动的轨迹,教学中不容离开这条轨迹运行,该问什么,该如何作答,事前都作了精密的编排,教学过程无非是把这种程序演绎一遍,教师决不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课堂用语也就是对学生发出某项指令:“某某请同学把课文读一读,下面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同样是要学生读课文,现在老师会这么说:“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虽然只是加了“愿不愿意”“想不想”之类的话,但教师是以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让人感觉得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感收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二、由评判式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
过去,教师像裁判,学生的意见有分歧谁说了算?——老师。老师说对,那准没错;老师说错,那就是错了。对与错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的这种师道尊严,别无二话,只有无条件地服从。现在,教师不但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除了不轻易表态或不过早地作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外,还在评价的过程中夹杂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如:要是你说话的声音再响一点会更好,来,试一试。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老师觉得你如果把XX这个词换一下会更确切。
三、由灌输式的语言向引导式的语言转变
由于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目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对学生直接灌输一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走获取知识的捷径,这也无可非议。但随着对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参与、思考、探究、发现。因此,教学中更多地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之类的话。下面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操场上》一课时,其中对分类环节的两次不同处理:
第一次,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6个词组:
打球 拔河 拍皮球
跳高 跑步 踢足球
提示学生:这些活动有些是用手完成的,有些是用脚完成的,想想可以把这些词分成哪几类?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全班几乎所有的小组都把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用手的一类,用脚的一类。接着,老师就利用这一点,很快地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类汉字的构字规律。
第二次,教师引导学生说: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分类,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给这些词语分分类,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但要说明分类的理由。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以下的分类:第一组学生:我们把“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分成一类,因为这里都有一个球字,剩下的没有球字的分成另一类。第二组学生:我们是把2个字的词分成一类,把三个字的词分成另一类。第三组学生:我们发现打球、拍皮球、拔河,都是用手活动的,分成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都是用脚活动的也分成一类。
第一次教学,老师让学生分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字的规律,为识字服务,所以,老师的主观意识、灌输式的语言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使学习的结果步调一致。第二次教学,老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由探究发现,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出现了多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成果的取得归功于老师的课堂语言:只有引导和启发,没有强制与灌输。
四、由统一式的语言向开放式的语言转变
传统的教学由于考虑学生的因素少,教师往往会对学生作整齐划一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学生没有选择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甚至规定学习课文“五步曲”之类的做法,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都作了硬性的规定。没有自主就没有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动场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有一次,一位教师让学生识记“喜”字,由于老师平时比较注意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因而学生的发言五花八门,有的分析字的部件,有的编了口诀“十粒豆豆入口喜”,有的联系生活经验,说在新婚的家庭里处处见到红双喜,有的组词:喜事、喜欢、喜洋洋。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课堂语言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要真正发挥教师语言的组织、导向、激励作用,除了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苦练教学基本功,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还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使教学语言更富魅力,使教学方法更趋成熟。
(张永震,曲阜市章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