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文化简述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每个民族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五千年灿烂历史。少数民族同胞长久以来既完善发展了自己民族文化,同时也被自己民族文化所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必然也培育各有特点的少数民族。
  景颇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国际性民族。据资料显示景颇族在印度被称为“新福族”、在缅甸被称为“克钦族”,因为景颇族分布具有国际性的特点,而又因其人口较少,因此,对于其总人口的统计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数据可以掌握。
  景颇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在唐代景颇族被称为“寻传”;在元明时期被称为“峨昌”;在清代末年以及明国初年都被称为“野人”。由于资料文献的匮乏我们尚不能明确的指出景颇族的祖先是从何而来,但是根据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其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同源异流与异源同流相互交替的发展过程[ 《景颇族文化史》]。因此其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是夹杂着其他文化种类的多样性与自身文化源远流长统一性的复合物。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景颇族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后来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族人们希望找到更加适合居住的地方而不断南迁。先后迁移到云南西北部和怒江以西地区,16世纪后大量的景颇族移居德宏地区。在长时间的迁移过程中景颇族不仅延续了自己的农耕文化,也在其中衍生出了一些具有早起商业性质的文化,下面笔者将从经济、政治、以及民族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景颇族的商业性质文化。
  一、经济上:万物有灵 、诚信经营、友善共存
  景颇族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有鬼魂的民族,因此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鬼魂交织在一起。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祭祀来征求鬼魂的允许,才能将事情顺利的做成。在他们的祭祀的鬼魂中分为善性的鬼和恶性的鬼。善性的鬼会保佑家人平安,生活美满,而恶性的鬼将会惩罚那些做了坏事的人。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多做好事,诚信做人,这样才不会招致恶鬼的惩罚。
  通过查阅民族志,我们可以了解到,早起景颇族生活环境非常艰苦,通过不断的迁移来到现在的德宏地区。在与傣族和德昂族的共同生活中学习到其他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才改善了自己落后的种植方法并且增加了作物种类,使得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景颇族不但有顽强的生活态度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也能够和平的与其他民族相处、互相学习,这也为景颇族人们从事商业奠定了良好的民族底蕴。
  二、政治上:山官制度与勇敢创新
  山官制度作为景颇族的传统政治制度,也是在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景颇族在早期曾经长时间处于奴隶制,山官制就是由当时的奴隶制演变而来。山官的职位是一定地域范圍内最高首领,享有世袭、分配等特权,但是山官也兼有保护村落安全与帮助百姓调节纠纷等义务。在这种山官制度下,每个村落内部都相处的十分团结,而对于外部却是十分戒备,当有武力纠纷时山官必须冲在最前为自己的村落讲话,而自己村落的族人也会勇敢的战斗,因此他们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共同体,直至后来山官制被废除后,曾经的山官还是受到族人的尊敬。而景颇族人民这种团结一致敢打敢拼的精神也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成为顽强创业的精神,以至于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很多的景颇族人民都富裕了起来。
  三、民族关系:保持自身独立、追求正当利益
  前文我们曾经提到景颇族是个国际性的民族,而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也先后经历了外部三个外部力量的干预。首先是来自本国的封建统治力量的干预,其次是来自缅甸的东吁、雍籍牙王朝。最后是来自英国的殖民主义为争夺其领土的控制权而对其进行的压迫。虽然这三股力量都曾经想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完全去取代、同化景颇族的文化,但是景颇族人们仍然保留自己的文化的主流,只是在一些不可避免的方面受到了一定影响,这足可以见证这个民族的韧性,以至于在景颇族人民在商海中也能处变不惊,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
  在景颇族的生活中,拉事与讲事实一种解决争端的方法,当百姓之间发生冲突,吃亏的一方就会采取武力来抢夺另一方的牛,强迫另一方按照当地的习惯法来与自己讲事。通过这两个程序来解决纠纷虽然并不是十分科学,但却能够体现出景颇族对自己利益的执着,因为如果在拉牛的过程中会被发现,就会挨打。而即使是用这种极端的解决方式,景颇族人民也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足可以证明景颇族是一个顽强的名族,也正是这股顽强的精神才能做好商业。
其他文献
【摘要】:论及摄影,必然先联系到光圈,焦距,快门等等,人类的眼球与相机镜头的光圈、焦点距离有类似的机能。使用照相机控制画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第一:光圈,简单来说就是来控制到达胶片光线的量,它是通过控制光孔大小来达到这一作用的。第二:快门,控制光线在胶片上停留的时间。第三:焦点距离,指从镜头的中心到胶片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的距离。  【关键词】:绘画;摄影;借鉴  我们可以利用这三种基本的方法来实现摄影
期刊
【摘要】:高色温会让光线所触及到的景物和环境产生出冷色调,颜色倾向下更接近于蓝色,蓝色的倾向带给人冷静、深远、沉思、流动及悲伤、压抑、恐惧之感。当光线小面积低照度照射在人物身上时,会产生出悲伤、压抑、恐惧的感觉,当光线大面积低照度照射在环境中时,会让整个环境产生一种阴森、寂静的感觉,比较适合进行负面题材的创作。当光线小面积高照度照射在人物身上时,会产生出冷静、沉思的感觉,当光线大面积高照度照射在环
期刊
【摘要】:世界上没有个性、心理、生理特性完全相同的人,对于这种容观存在的差异,声乐教师要有科学的认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势而雕琢”。  【关键词】:声乐;教学方法;因势而雕琢  一、当前声乐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必要性  人的声音是最美最动听的“乐器”,而这美丽动听的“乐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训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借声音的感觉,通过耳朵去听,去分
期刊
【摘要】: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然而,从这一天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将多了一个以这座城市命名的一种古老戏曲的名字——京剧。京剧是国粹,这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共识,当国粹写入遗产,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座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京剧舞台上的这份
期刊
【摘要】:动画,虽然是国外的词语,其实早在中国就有动画早期的雏形,像是皮影戏,走马灯等。然而动画在我国真正开始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年代。随着我国动画艺术先驱的不断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国际上也有着“中国动画学派”的美誉。然而在现如今的中国,动画处在一个畸形发展的状态。所以就不断有人提出——我们要找回中国动画的辉煌,找回中国动画。  【关键词】:动画;中国学派;困境;创造  一:中国动
期刊
【摘要】:中国歌剧自进入探索期出现了各种体裁的形式,以及响彻国内外的优秀的歌剧作品。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例,从剧情介绍、音乐与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个别人物的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还对作品的结构特色和艺术价值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国歌剧;音乐形式;《雷雨》  一、中国歌剧概述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是1927年
期刊
【摘要】:在《天演论》序言中,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严复并未完全遵循这三个标准,也未按照原作的行文方式和逻辑布局进行翻译,而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地对原作进行了删减,省略,增译及改译。严复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翻译,是出于他所处的翻译的生态环境和翻译目的的考虑,是在不断地选择和适应中完成的。生态翻译学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包含“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论”与“
期刊
【摘要】:现代汉语中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通过同英语、日语等不同语系的父母口语称谓词比较,我们发现其语音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汉语自古以来父母称谓词的分析疏证,可证明这种相似性并不是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也不是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自然和社会的原因。  【关键词】:父母;称谓词;爸爸妈妈;口语;语音  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称父母为“爸爸”“妈妈”(或是“爸”“妈”)。同时英语国家口语称父母一般为
期刊
【摘要】:通过对图式理论、语料库语言学和外语教学三者定义的描述,清晰地得出一个三者关系图,详细分析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现状和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结合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一个实际应用案例,具体阐明了三者关系。  【关键词】:图式理论;语料库语言学;外语教学  一、三者的定义以及关系图  1.图式理论的含义  1932年Bartlett首次提出图式理论,Rumelhart发展完善这一
期刊
【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文化传承一代接着一代。在璀璨的文化中,每个地区文化都很重要,每个区域的文化差异很明显,但却相互交织在一起。本文结合自身体会,系统分析文化差异出现地域性的原因,文化差异地域性的显著问题,及怎样对待文化差异地域性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原因;问题;方法  文化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文化是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