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的认知语义阐述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_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梳理了“灰”字词义系统引申发展的过程和机制。在转喻认知作用下,“灰”的词义引申表现为动作相关、实物相关和结果相关;在隐喻认知作用下,则主要从颜色域映射到心理、社会、文化、法律、等级等多个领域。
  关键词:“灰” 语义学 转喻 隐喻
  对一个词意义引申发展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比如词汇学研究词义,主要是满足于描写词义引申的过程或事实,在对词义引申的具体描述中,只是找到两个词义之间的系联点,并不进行更深入的阐释;而语义学研究词义则更为精密和深入,主要是通过事实表象,力求探索多义范畴产生的认知方式与动因,解释人们是如何基于经验,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在不同认知域之间建立联通关系的。本文以“灰”字為对象,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其语义结合和认知的机制,厘清其语义的引申与发展。
  一、“灰”的本义及其它义项
  《说文解字》将“灰”归为“火”部,曰:“灰,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1],段玉裁注:“死火余烬也”[2]。可见,“灰”的本义是“物质充分燃烧后残留的粉状物”,这是“灰”的基本意义,也是我们分析“灰”字其他意义的出发点。
  我们从已有的词典辞书中可大致归纳出关于“灰”字的义项,即:①物质充分燃烧后残留的粉状物;②尘土,污垢;③特指芦草灰;④特指古代候气的葭灰;⑤石灰的省称;⑥指涂刷;⑦碎裂;⑧烧毁,燃烧;⑨介于黑色与白色之间的一种颜色;⑩沮丧,消沉; 指辈分小,地位低的。这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有部分保留,此外,“灰”在现代汉语语用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用法,如“灰色空间”、“灰色收入”、“高雅灰”等,我们将其中的“灰”字义提炼出来,补充为义项    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  介于非法与合法之间的     高雅,稳重。
  “灰”的这些义项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完成的。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在这两种语义认知方式中,隐喻是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转喻概念则可以使我们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件事件进行概念化。[3]它以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为联想纽带,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一个概念实体(转喻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下面我们分别从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方式出发分析“灰”字的义项引申和发展。
  二、“灰”的转喻认知引申
  Radden & K?vecses根据我们关于世界是由被感知为整体和部分的结构化的理想认知模型组成的知识,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整体ICM与部分的转喻关系及其认知理据是以事物及其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实现。[4]从转喻认知的角度作分析,“灰”的本义至少传递了以下三方面的信息:“物质充分燃烧的动作”、“燃烧动作完成后的实物”、“燃烧后残留的实物状态”。下面根据以上要素从动作相关、实物相关、结果相关三个方面阐述“灰”转喻认知而引申发展的义项。
  (一)动作相关
  义项⑧“烧毁,燃烧”是“灰”本义中物质形态变化所经由的动作过程,这是在一个大的语境下,由始源域中的部分概念成分即“动作过程”相关到目标义的语境触介而引申出来的,在典型转喻中,目标义“物质燃烧”得到凸显。由此,“灰”在转喻认知的作用下产生动作过程相关义“烧毁,燃烧”,这也是由于人们在表达某一动作行为时由于没有现成的语词可用,往往借用与该行为动作相关的客体来表达这一动作行为。“灰”的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在古汉语中用例较多,如“不灰之木,不热之火”(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二)实物相关
  “灰”本义中物质充分燃烧后的实物是“灰”,“灰”是固体完全燃烧形成的粉尘状物质。“灰”可以引申出义项“②尘土,污垢”、“③特指芦草灰”、“④特指古代候气的葭灰”、“⑤石灰的省称”,这些义项是由“灰”燃烧动作完成的实物关联而来的,这些物质与“灰”的实物状态相同,是客体的具体类比引申。在引申时,目标义并没有湮没始源义,始源义在概念上仍然存在或处于激活状态,只是引申后的词义范围缩小,也即“灰”可以涵盖“尘土,污垢”、“特指芦草灰”、“特指古代候气的葭灰”、“石灰”这些粉尘状物质,是转喻认知的作用下由整体引申出部分的义项。
  欧阳山《高干大》第一章有言:“房顶得灰一灰了”,这里的“灰”是“灰”的一个动作义,是“⑥指涂刷”。中国古代房屋的墙壁粉刷材料从公元前5000-3000年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白灰面(白色粉末状,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到公元前16世纪商代出现的黄泥浆,再到公元前7世纪周朝出现的石灰(《左传》中有记载:‘成公二年(公元前635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这里的“蜃灰”就是用蛤壳烧制而成的石灰材料),这些都是与“灰”动作完成的实物相关的,是在一定语境下动态生成,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和对世界的认知,着眼于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余物的功用而引申出来的义项,也即前文提到的借用与该行为动作相关的客体来表达这一动作行为。
  (三)结果相关
  把转喻中的源域作为概念参照点,在发生转喻之后,源域的某种特性便会体现在目标域上[5]。物质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使被燃烧物发生“碎裂”,这也是充分燃烧的必经过程和必然结果,将“灰”本义中的这一特性也即燃烧动作的结果特征映射到目标义中,因此有了“⑦碎裂”义,这也是用事物本身代替事物形成过程的一种引申方式。在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用例,如“童麋触犀,灰其首”(汉扬雄《太玄·童》)。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注意到,物质烧到极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色彩,具体来说是有黑有白有银有红,又非黑非白非银非红,于是便由始源域的色彩特征相关性引申产生了“灰”的颜色义“⑨介于黑色与白色之间的一种颜色”。这是“灰”十分重要的一个义项,许多其它义项也由此引申,我们在下文会具体阐述。   三、“灰”的隐喻认知引申
  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前者被称为始源域,后者被称为目标域,隐喻中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它们的认知基础是人类共有的身体及物质经验[6]。“灰”的隐喻认知引申是在其转喻认知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是由其颜色义“灰色”映射到心理、社会、文化、法律、等级等多个领域而来,下面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一)颜色域映射到心理域
  “灰色”引申为“⑩沮丧,消沉”是从颜色域映射到心理域。灰色波长短,不易分辨,是一种暗淡、低沉的色调,因此常让人联想到草木枯萎、阴沉的天气、人倦怠的脸庞等不明朗的、昏暗的东西,让人的情绪处于低潮,给人沉重、压抑、模糊不清的感觉,又使人获得沉闷、颓废、意志消沉等联想意义,所以我们常说“心灰意冷”、“灰头土脸”等。也就是说,“灰色”这种颜色给人的心理感知经由这种压抑、低落等共同的心理特征与人自身的心理情绪相联结,因而使得“灰”也具有了表示“沮丧,消沉”的意义。同时我们也提到过,“灰色”是“介于黑色與白色之间的”间色,在这样的语义前提下,“灰”指压抑的心情,也是一种既不伤心也不晴朗的中间状态,这使二者之间也有了相似性的基础。
  (二)颜色域映射到法律域
  “灰色”引申出“介于非法与合法之间的”是由颜色域映射到法律域。“灰”是在黑与白之间的中间过渡色,它与黑、白形成了无色彩系,既没有色相也没有纯度,只有明度。在色彩学上灰色是一种调节色,起调和平衡的作用,常常处于一种中间状态,由此可以引申指其他事物的中间状态,如映射到法律域的中间状态产生了“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之义。
  我们以“灰色收入”为例,按照“灰色”的中间状态对应来说,“灰色收入”应该介于“黑色收入”和“白色收入”之间。“黑色”与“白色”和“非法”与“合法”都是鲜明对比度的两端,具体来说,“黑色”给人的心理呼应是黑暗、恐怖、鬼魅、非法等,白色则往往是纯洁、干净、光明的象征,对应起来看,“黑色收入”则是不法收入,“白色收入”则是公开透明的收入,是合法的。由此,“灰色收入”是介于“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之间的一种隐性经济收入,基本上是通过“制度外”实现的,既合法也非法,既非法也合法。由此,二者之间具有了共性,即都是“处于中间状态”,这一共同特征使得颜色域映射到了法律域。
  (三)颜色域映射到社会域
  “灰色”引申出“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是颜色域映射到社会域。灰色在性质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模糊。如我们常说的“灰色区域”、“灰色状态”、“灰色人物”等。我们以小说中的“灰色人物”为例,仅靠作者做出政治、社会、道德和美学上的评价是无法填补人物塑造时留下的空间和疏漏的,只有靠读者的想象、揣摩和评判才能使形象真正耸立起来。“灰色人物”形象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彼此程度多少难以确定,也就是说虽为灰色又兼有程度不一的黑色和白色,这样就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和人物情感丰富的层面,这与灰色程度的不确定性具有了共性,即中间状态的不确定性,因而可以由颜色域中的“灰色”映射到社会域产生了“模棱两可、不确定的”的含义。
  另外,在中国传统思想上的宇宙生成体系中,所谓“精”,就是“气”。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气”就是“一”;气又分为阴阳二极,这就是“二”;而“三 " 就包含了阴阳二极以及阴阳二极相互交合所达到的一种综合状态。因此,世上万物都是由“三气”产生的,也就是由阴阳二气以及阴阳二气的相交融合产生的。所以道生万物,实际上是气化生万物。以气为本原或者本体,“灰 " 也可以看做是“气”的浑浊状态。在中国文字里,从“黑”部首的字与“火”部首的字均含有“灰”意,如烟、尘、墨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气”有着相似的地方,有着“不定式”之感。这说不清、道不明之意,泛指着广阔的无法划分的中间地带。[7]由此,“灰”也是可以引申表示“模棱两可、不确定的”之意的。
  (四)颜色域映射到等级域
  “灰”指“     指辈分小,地位低的”是颜色域映射到等级域。从物理学角度看,灰色不在正色之列,一般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是一种比较低调、隐蔽的颜色。这与现实生活中某些默默无闻、顺从听话,但却平凡无奇、不受人重视、地位低等这类人有共同之处,由此产生颜色域的“灰色”可以映射等级域表示“指辈分小,地位低的”,如“灰姑娘”。同时,中国人的造字遵循的是“近取诸身”到“远取诸物”的思维逻辑序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人对颜色的认识最初也是由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开始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灰”的本义指物体充分燃烧后的剩余物,由此也就产生其他诸多形态、颜色、功能等相似的与农业有关的词语了,如将堆稻草灰的矮小房子称为“灰棚”,对烧灰违时有妨农事的人处以刑戮称为“灰戮”,候验节气变化的器具称为“灰管”等。[8]另外,在阶级社会中,下层平民服饰多以灰布为主,普通居民的房舍多青砖灰瓦,色调单一,因此,“灰”也不免打上了等级制度的烙印,这也与“灰色”可以引申指“指辈分小,地位低的”相呼应。
  (五)颜色域映射到文化域
  “灰色”引申出“高雅,稳重”的含义,这也是颜色域映射到文化域。灰色颜色暗淡,视辨性弱,是视觉中最容易习惯、最稳定的颜色,而且它完全不是一种主动性的颜色,而是依靠着与其它颜色的融合显现出更好的色彩。在当代画家中,灰色美学的使用显得更为普遍与频繁,随着时代不断快速地发展,当代人性也变得浮躁,一部分艺术家敏感于这样的时代带来的困惑和压抑,他们的画面几乎都是以灰色的基调,用这样的情感语言表达内心的精神追求。[9],这也给人以含蓄、稳重的心理体验。同时,现代商业社会中的中上阶层往往高贵、不张扬,衣着简单大方朴素,这与灰色在色彩学上的中庸、低调、谦让、平凡等特性相吻合,故而映射到文化域有了“高雅,稳重”的含义,为了凸现某一属性,因此出现了“属性+灰”的表达,如“优雅灰”、“高级灰”、“典雅灰”等新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灰”的词义引申是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其本义剥离出“物质充分燃烧的动作”、“燃烧动作完成后的实物”、“燃烧后残留的实物状态”三个要素,还能根据现实生活经验形成意象图式即在燃烧过程中经历了物质的解体破碎直至化为呈既不白也不黑的粉状。在此基础上,我们得以发现“灰”通过转喻认知的相关性引申出相应的动作义、实物义和颜色义;同时人们结合对灰色的心理感受和既有印象,在颜色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认知映射引申出了更丰富的意义。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20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82.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7-38.
  Radden, G & K?vecses, Z.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 In Panther & Redden(ed).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sterdam: John Benjamin,1999:29-43
  阴瑛.基于汉语“手”的转喻认知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2011(11):35-36
  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140
  吴艺丁,赖津丽.灰色调的当代语境探析[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6(8):8-10.
  贺子晗.“灰(grey)”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136-137.
  董泉.油画色彩表现中的灰色美学[J].美术大观,2018(9):58-59.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文本教什么上的不确定,本文从教什么角度出发,基于作者自然美的营构与自然美的特征,从文本语言形式入手解读语言形式背后的情感表达,从而确定《荷塘月色》的教学内容为情感与表达的匹配与同构。  关键词:自然美;教学内容;语言形式;情感表达  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散文篇目。关于《荷塘月色》的作品主旨解
期刊
中国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了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的传统音乐也随着九千多年前第一支乐器的诞生而不断的发展,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现在,现代化的进程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应接不暇的商品和各国之前文化交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有趣,同时,极富个性的异国音乐元素在生活中也被慢慢的接纳并喜爱,各种音乐风格的出现让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世界潮流,但我们在更多的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便
期刊
摘要:宋代院体画与武强年画作为宫廷美术和民间美术在古代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两朵奇葩。宋代院体花鸟画是宋代绘画的代表,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朴厚而又写实,下笔凝重稳健,比较工整严谨。而武强年画作为与之相对的一种民间的艺术,它深深的融入到了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主要服务对象与院体画不同,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时的人民群众,因此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则与宋代院体
期刊
摘要:在复习期间,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复习,学习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对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复习当中,还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地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期达到复习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方法;能力培养  复习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进行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
期刊
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把对于学生内心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析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  古诗词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文质兼美的古诗词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与能力的好题材。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鲜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结晶,在不断地朝代更迭之中被创造、继承、发扬至今,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以及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对今天的社会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将作品内涵与时代的发展潮流相结合,更重要的是需要体现出厚重的历史积淀,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因素可以借鉴,因此要求环境艺术设 计师对传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一个学校重要的教学辅导部门,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图书馆对于学校的整体建设非常重要,是一个学校的门面,在当今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信息化图书馆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建设信息化图书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我国目前图书馆发展的现状给出了建议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方向  如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家居设计领域在几千年来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特点,尤其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对传统元素在中式风格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传统元素在家具、空间布局和材质上的应用体现的深入分析,给传统中式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从而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中式风格,元素,传统文化  当下流行的中式风格,对中国传统元素产生着很大的
期刊
摘要: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受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变迁影响很深的学科,作为研究者进行文本分析时难免会涉及到其背景因素,而这一背景又居于一个学科交叉的领域。其与诸多学科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当代文学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当代文学和历史学、社会学为例,来说明跨专业研究方法对于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并列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文学 人文学科 跨专业研究  关于“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礎性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要以发挥学生自主性为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此,文章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及创新途径进行探索,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过程要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