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透过文章的标题“触摸历史似闻硝烟”,笔者明确地指出了伦敦街头这几件雕塑作品的主题内容。通过优美的文风,富有感染力的描述重现了《不列颠之战》《二战中的女人》《温斯顿·丘吉尔》这三件作品所反映的那段难忘的岁月,或许这几件作品的魅力正在于它们能把所有的形式语言、思想内容都巧妙的融化在战争年代博大的背景之下。
泰晤士河在滑铁卢大桥处突然来了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使得伦敦南岸区似乎成了一个半岛。本来东西向的河水变成了南北向,让周围的建筑和街道形成了不同的角度和光线,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也使得两岸景致更加旖旎多姿,风光迷人。著名的大本钟就耸立在南北向的泰晤士河西岸,脚下是国会广场和威斯敏斯特大桥。
黎明的阳光洒在钟楼的塔尖上,巨大的圆形钟面半个是橘黄色,半个还在群青色的阴影里。硕大的时钟刻度像士兵一样纹丝不动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巨大的时针和分针像超大的机械手伸展着,而它们行进时却是静悄悄地在人们不经意间。钟楼内,上早班的清洁工此刻正沿着著名的三十九级台阶登到顶层,开始打扫那操控时钟的庞大机器,同时透过铸铁雕花的大本钟玻璃,眺望泰晤士河上的波涛和轮船的剪影,并且听到了船上低沉的汽笛声……
雕塑一《不列颠之战》
维多利亚沿河大道,又叫维多利亚河滩,它紧邻大本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狭长的街心公园。在这里,我们看见一面浮雕墙,墙两面都有浮雕。还在几十步开外,这件作品就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因为这组浮雕是暖色调,呈粉红色,而不是通常的青铜色、黑色或古铜色;很明显,这又不像是光滑整洁的石雕作品,而是有着复杂细小的塑形,走近一看,果然是一件铸铜作品。我们立刻被作品的主题和动人的形象所打动。石墙上,刻着标题:THE BATTLE OF BRITAIN10July-31 October 1940(《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日——10月31日》)
原来,这件作品是以历史上著名的伦敦保卫战为主题而创作的纪念雕塑。当我们逐一观赏和抚摸这些栩栩如生的飞行员形象、在防空洞里避难的人群、运送伤员的护士以及空中战斗的场景时,我们似乎正在阅读和触摸一段历史,我们的思绪也回到那战火硝烟的年代……
1940年8月,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下达“鹰袭”计划,德国向英国发动全面进攻,他夸下海口:只用空袭便可征服英国。
不列颠战役正式打响,英德空军进行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双方投入了数以千计的飞机,德军每天平均出动飞机1000架次,而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一个人每天必须执行三次以上的任务。勇敢的英国皇家空军浴血奋战,与德国纳粹空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在这一系列空战中,英军损失915架飞机和414名飞行员,德军损失1733架飞机和更多的飞行员。空战的结果,迫使希特勒无限期拖延“海狮行动”:即待德国空军夺取英国制空权后实施登陆战。不得不在没有征服英国前,回头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
英国首相丘吉尔高度赞扬了英国空军飞行员,他这样评价道:“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做出过这么大的贡献。”这段铭言被刻在了浮雕的底部:“NEVER IN THE FIF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纳粹头子希特勒把仇恨和报复之火倾泻到英国人民身上。从9月7日到10月底,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飞机的数量连续五十多天对伦敦进行轰炸,仅头两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
英国共有100万幢房屋被炸毁,平民伤亡达17.5万人。首相丘吉尔几乎每周到现场视察,不止一次在被毁房屋前流下热泪,但他仍以钢铁般的意志继续带领人民战斗,直到不列颠之战以英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胜利使国家获得了尊严,使人民获得了生存的权利和机会。但战争无疑也给人民带来灾难和心灵上的创伤。英国诗人迪伦·托马斯在《拒绝表章一个在伦敦被火烧死的孩子》一诗中写道:
伦敦的女儿和最初的死者深埋在一起
有那些久远的朋友包裹她躯体
有古老的土粒,有她母亲的暗黑的血管
隐藏在波涛起伏的泰晤士河
不忍哀悼的水边
在第一次死亡之后,不会再有一次
《不列颠之战》铸铜浮雕是一件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作品。是一幅可以触摸,可以走进的历史画卷。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
1、作品的内容和结构:浮雕的东西两面墙上,依次表现了以下情节:战前,空袭,迎战,避难,生产,坚持,企盼,胜利。我们看到:战争前的宁静,青年与狗的和谐,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的闲适;战争阴云笼罩,警报响起,空袭来临;高射炮手装填弹药,情报联络紧张繁忙。我们看到:皇家空军飞行员出击迎战,残酷的空中搏斗;被炸毁的教堂和房屋,被烧焦的城池和农庄。我们看到:防空洞内人们忍饥受冻,抢救伤员,企盼黑暗早日结束;不屈的人们坚持战斗,日夜生产武器装备,默默等待胜利来临。
浮雕两端的墙头是铸铜的碑文,上面镌刻着战役的史实和名单,还有颁发给皇家空军英雄们的勋章和奖牌。我们发现,这里没有敌人的形象,没有希特勒和戈林的飞机,却有着不列颠人对敌人不屑一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
2、作品的空间和层次:作品采用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形式。低处是极薄的浅浮雕,例如天空的浮云,防空洞深处的人物。它们朦胧含蓄,层层叠叠,使得画面辽阔而深远;高处是很厚的高浮雕,甚至是完全立体的圆雕,例如奔跑出击的飞行员。他们从背景中脱颖而出,仿佛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跑到现实中来,使观众可以拥抱他们。这种形式将雕塑的语言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既增强了视觉表现空间,又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走进历史,体验过去。
3、作品的颜色和制作:《不列颠之战》浮雕对颜色的取向独具匠心,一反通常的铸铜作品那种深暗的色相,而选用暖色调的浅红砖色,略带粉红色意味。这种颜色使得作品有一种亲和力,让人们更愿意去接触和抚摸;也使得雕塑形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一般情况下,铸铜作品不容易制作出漂亮的浅而暖色彩,常见的较鲜艳色彩就是粉绿色。观察这件作品的粉红色,你会发现颜色有微小的颗粒,带粉状,但与雕塑结合得很紧密,显然是化学反应后生成而不是涂抹上去的绘画颜料。据说这种着色方法是将某种色粉通过化学方法与铜雕结合,形成结实稳固的效果,是欧洲传统的技法。就铸造工艺来说,这是一件制作精湛的作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作品的塑造痕迹,形体和细节几乎没有损失;雕塑表面光滑润泽,没有砂眼,没有瑕疵。看来,工作者们很自信他们的劳动和技术定能 获得对等的酬劳和荣誉。
4、作品的手法和风格:这件作品的造型极富个性,虽然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但人物形象显然是作者心目中的意象,是现实生活被作者运用想象力进行改造和加工后的造型:无论是对人物长相,比例,形体的厚薄等都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变形,而这种变形,又有着统一的逻辑和整体面貌,从中还使人感受到这件作品对英伦三岛的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人们似乎听到了英格兰铁匠的叮当敲击,苏格兰人的风笛吹奏,还有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渔民的船歌。
泰晤士河在滑铁卢大桥处突然来了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使得伦敦南岸区似乎成了一个半岛。本来东西向的河水变成了南北向,让周围的建筑和街道形成了不同的角度和光线,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也使得两岸景致更加旖旎多姿,风光迷人。著名的大本钟就耸立在南北向的泰晤士河西岸,脚下是国会广场和威斯敏斯特大桥。
黎明的阳光洒在钟楼的塔尖上,巨大的圆形钟面半个是橘黄色,半个还在群青色的阴影里。硕大的时钟刻度像士兵一样纹丝不动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巨大的时针和分针像超大的机械手伸展着,而它们行进时却是静悄悄地在人们不经意间。钟楼内,上早班的清洁工此刻正沿着著名的三十九级台阶登到顶层,开始打扫那操控时钟的庞大机器,同时透过铸铁雕花的大本钟玻璃,眺望泰晤士河上的波涛和轮船的剪影,并且听到了船上低沉的汽笛声……
雕塑一《不列颠之战》
维多利亚沿河大道,又叫维多利亚河滩,它紧邻大本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狭长的街心公园。在这里,我们看见一面浮雕墙,墙两面都有浮雕。还在几十步开外,这件作品就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因为这组浮雕是暖色调,呈粉红色,而不是通常的青铜色、黑色或古铜色;很明显,这又不像是光滑整洁的石雕作品,而是有着复杂细小的塑形,走近一看,果然是一件铸铜作品。我们立刻被作品的主题和动人的形象所打动。石墙上,刻着标题:THE BATTLE OF BRITAIN10July-31 October 1940(《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日——10月31日》)
原来,这件作品是以历史上著名的伦敦保卫战为主题而创作的纪念雕塑。当我们逐一观赏和抚摸这些栩栩如生的飞行员形象、在防空洞里避难的人群、运送伤员的护士以及空中战斗的场景时,我们似乎正在阅读和触摸一段历史,我们的思绪也回到那战火硝烟的年代……
1940年8月,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下达“鹰袭”计划,德国向英国发动全面进攻,他夸下海口:只用空袭便可征服英国。

不列颠战役正式打响,英德空军进行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双方投入了数以千计的飞机,德军每天平均出动飞机1000架次,而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一个人每天必须执行三次以上的任务。勇敢的英国皇家空军浴血奋战,与德国纳粹空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在这一系列空战中,英军损失915架飞机和414名飞行员,德军损失1733架飞机和更多的飞行员。空战的结果,迫使希特勒无限期拖延“海狮行动”:即待德国空军夺取英国制空权后实施登陆战。不得不在没有征服英国前,回头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
英国首相丘吉尔高度赞扬了英国空军飞行员,他这样评价道:“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做出过这么大的贡献。”这段铭言被刻在了浮雕的底部:“NEVER IN THE FIF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纳粹头子希特勒把仇恨和报复之火倾泻到英国人民身上。从9月7日到10月底,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飞机的数量连续五十多天对伦敦进行轰炸,仅头两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
英国共有100万幢房屋被炸毁,平民伤亡达17.5万人。首相丘吉尔几乎每周到现场视察,不止一次在被毁房屋前流下热泪,但他仍以钢铁般的意志继续带领人民战斗,直到不列颠之战以英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胜利使国家获得了尊严,使人民获得了生存的权利和机会。但战争无疑也给人民带来灾难和心灵上的创伤。英国诗人迪伦·托马斯在《拒绝表章一个在伦敦被火烧死的孩子》一诗中写道:
伦敦的女儿和最初的死者深埋在一起
有那些久远的朋友包裹她躯体
有古老的土粒,有她母亲的暗黑的血管
隐藏在波涛起伏的泰晤士河
不忍哀悼的水边
在第一次死亡之后,不会再有一次
《不列颠之战》铸铜浮雕是一件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作品。是一幅可以触摸,可以走进的历史画卷。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
1、作品的内容和结构:浮雕的东西两面墙上,依次表现了以下情节:战前,空袭,迎战,避难,生产,坚持,企盼,胜利。我们看到:战争前的宁静,青年与狗的和谐,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的闲适;战争阴云笼罩,警报响起,空袭来临;高射炮手装填弹药,情报联络紧张繁忙。我们看到:皇家空军飞行员出击迎战,残酷的空中搏斗;被炸毁的教堂和房屋,被烧焦的城池和农庄。我们看到:防空洞内人们忍饥受冻,抢救伤员,企盼黑暗早日结束;不屈的人们坚持战斗,日夜生产武器装备,默默等待胜利来临。
浮雕两端的墙头是铸铜的碑文,上面镌刻着战役的史实和名单,还有颁发给皇家空军英雄们的勋章和奖牌。我们发现,这里没有敌人的形象,没有希特勒和戈林的飞机,却有着不列颠人对敌人不屑一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
2、作品的空间和层次:作品采用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形式。低处是极薄的浅浮雕,例如天空的浮云,防空洞深处的人物。它们朦胧含蓄,层层叠叠,使得画面辽阔而深远;高处是很厚的高浮雕,甚至是完全立体的圆雕,例如奔跑出击的飞行员。他们从背景中脱颖而出,仿佛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跑到现实中来,使观众可以拥抱他们。这种形式将雕塑的语言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既增强了视觉表现空间,又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走进历史,体验过去。
3、作品的颜色和制作:《不列颠之战》浮雕对颜色的取向独具匠心,一反通常的铸铜作品那种深暗的色相,而选用暖色调的浅红砖色,略带粉红色意味。这种颜色使得作品有一种亲和力,让人们更愿意去接触和抚摸;也使得雕塑形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一般情况下,铸铜作品不容易制作出漂亮的浅而暖色彩,常见的较鲜艳色彩就是粉绿色。观察这件作品的粉红色,你会发现颜色有微小的颗粒,带粉状,但与雕塑结合得很紧密,显然是化学反应后生成而不是涂抹上去的绘画颜料。据说这种着色方法是将某种色粉通过化学方法与铜雕结合,形成结实稳固的效果,是欧洲传统的技法。就铸造工艺来说,这是一件制作精湛的作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作品的塑造痕迹,形体和细节几乎没有损失;雕塑表面光滑润泽,没有砂眼,没有瑕疵。看来,工作者们很自信他们的劳动和技术定能 获得对等的酬劳和荣誉。
4、作品的手法和风格:这件作品的造型极富个性,虽然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但人物形象显然是作者心目中的意象,是现实生活被作者运用想象力进行改造和加工后的造型:无论是对人物长相,比例,形体的厚薄等都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变形,而这种变形,又有着统一的逻辑和整体面貌,从中还使人感受到这件作品对英伦三岛的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人们似乎听到了英格兰铁匠的叮当敲击,苏格兰人的风笛吹奏,还有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渔民的船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