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国际专利申请活动中,专利翻译是重要的一环,研究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倡议的指引和驱动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速发展,海量专利文本的语言转换需求使专利翻译业务激增,专利翻译人才的紧缺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对专利翻译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全面的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拥有较好的双语能力,还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展现较好的综合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对于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提高了高校专利翻译人才培养的难度。PACTE模型的构建是专利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基于PACTE模型,对专利翻译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具体而言,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的现状,系统分析了专利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并尝试提出基于PACTE模型下的专利翻译人才培养对策,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专利翻译教学乃至其他领域的翻译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PACTE模型;专利翻译;人才培养;语言外能力;翻译市场
本文索引:邵晨曦.<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16):-192.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8(b)--03
随着全球贸易的蓬勃发展,各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得到空前提升,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趋势也在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名列前茅。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利需要走进国际市场,对专利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85年颁布专利法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的指引和驱动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高速发展,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催生了大量专利文献的跨语言应用需求。海量专利文本的语言转换需求使专利翻译业务激增,专利翻译人才的紧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对于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需求,也促使高校创新专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基于PACTE模型的专利翻译人才培养,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利翻译人才。
1 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现状
当前,学术界关于PACTE翻译能力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1.1 PACTE有关假设翻译能力
研究者指出假设翻译能力主要由互相联系、不同等级、每一个翻译活动中涉及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各种子能力之间的联系和等级是不断变化的,而一切假设都需要从这样的子能力中进行全面有效的假设和推断,才能够让PACTE的工作假想得到不断调整和发展。
1.2 翻译能力模式
研究者认为翻译能力应该由双语能力、转换能力、常识或者主题知识来构成,因此,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地从发现语言问题到解决语言问题,需要具备运用各项专门学科知识以及不同的工具、词典、数据库等来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1.3 早期翻译能力模式
研究者针对翻译能力的主要过程进行了探究,并指出翻译过程是一个包含潜在知识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不仅需要具备双语交际能力,还应该具备心理生理、语言外能力、专业操作、策略等方面的能力。
1.4 修订后的翻译能力模式
研究者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发现翻译能力模式应该包含双语能力、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能力以及影响整个翻译全过程的心理生理因素等。
2 专利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专利翻译市场需求变化
通过专利申请数量能够一定程度体现行业的发展现状,这也可作为评价专利翻译行业市场需求的依据。从功能上看,通过专利翻译可形成必要的文件进行国际专利申请以及方便查询、检索专利。从这方面来说,专利翻译行业的发展对国内、国际上申请专利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力度研发,涌现出各类科技创新成果,这对整个知识产权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国家制定了系列专利政策,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等方面都呈现出持续增加的发展趋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疫情的发生给全球人员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并未影响国际专利申请量。这一年国际专利申请量持续创造历史新高。这从某种层面充分说明全球创新工作并未因为疫情而减缓。从各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情况来看,我国保持16.1%的申请增长率。2020年,我国年度专利受理总量达到全球第一,且仍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且市场基础规模较大。2020年我国PCT专利年度受理量呈较快发展态势,为专利翻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加入其中。总之,当下我国整个翻译行业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2 翻译服务公司与译员状况
市场主体是由供需双方共同构成的,行业的发展水平如何,不仅取决于翻译行业提供方的数量,更取决于其质量。翻译公司、译员主要负责翻译工作,这一主体不仅决定了专利翻译质量,更决定了行业发展状况。但是,国内现有翻译公司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且以小型翻译公司为主,主要专注于会展服务等领域,还不具备专利翻译服务的能力,无法充分保证翻译的效率、质量。整体上看,当前整个行业匮乏翻译服务提供方、大规模的翻译公司。另外,就现有从业人员的数量、水平来看仍具有较大的改进与完善空间。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依赖于高校,由此高校要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力度培养专利翻译人才。
3 高校专利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013年起,我国的专利申请量稳居世界第一。翻译工作意义重大,是审查员、代理人、申请人了解全球现有技术、实现跨国申请专利保护等工作的重要载体。行业初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语言服务市场申请专利方面的市场总量就已经达到了15亿元,行业紧缺专利翻译人才,而且专利翻译对翻译人才要求进一步提升。基于PACTE的翻译模型,系统分析当前高校专利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3.1 双语能力不能代表专业能力
判断学生双语能力的强弱,通常从语言学方面考察,这样往往考察的是学生在通用语境下的双语能力。而在某个特定领域的文献翻译中,不仅是选词与通用文本有差别,甚至语句和行文规范也会与通用类文本有差别。因此,通用类文本情境下的双语能力并不代表专业领域文本的双语能力。
3.2 缺乏语言外能力兴趣和动力
在专利文献中所涉及的语言外能力有专利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专利的特点、专利文件的构成、专利的申请程序等,不仅如此,还会涉及法律、机械、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可谓包罗万象。而翻译专业的学生,更多会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上述非文学领域知之甚少。正因如此,这些语言外能力,不仅会使学生感到陌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3 翻译知识无法有效对接市场
翻译专业的学生本应与市场接轨,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对语言服务行业、市场、客户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得并不深入,这就使他们在专利的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无法和市场需求和标准接轨的情况。
3.4 工具能力掌握亟需加强深度
学生经过前序课程中的培养,多数能够掌握多种工具如词典、百科全书、语法书、文体书等的应用能力,但是专利文献中的术语有时候是专利权人自创的,行文专业性较强,因此,仅仅掌握普通的工具能力是不够的。
3.5 策略能力有待全面有效提升
学生多数是独立完成翻译实践,更多地关注个人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共同探究的方面还存在着合作能力不足,也没有构建有效的共进措施,影响了策略能力的全面有效提升。
3.6 面临较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学生在专利翻译过程中,总是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学生,在做翻译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期待教师给予讲解和指导,忽视了自身内在动力的因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求知欲、思辨能力等态度因素和心理机制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因为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作业做错可以推倒重来,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现实中翻译任务的重视程度以及责任心,而现实中的翻译稿件不同于作业,稿件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译员的工作表现和收入,会带来极大的心理生理压力,能否适应这种压力,也是考验学生身心能力的方式。
4 基于PACTE模型下的專利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PACTE模型较完整地体现了专利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矩阵,能够体现市场对翻译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对专利翻译人才培养对策的进一步优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措施如下:
4.1 提高专业的双语能力
首先,专利文献中,主要涉及法律和技术类术语和套话等一些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的表述,因此,在练习初期,要给予学生大量的双语对照的专利文献,供他们进行阅读和学习,指导他们通过采取回译、译文分析等方式,分析在专利领域中双语转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对专利文件的写作特点、套话、选词进行深入模仿和学习。所谓回译,即第一阶段,在不参考中文的情况下,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取出中文版本进行对照;第二阶段,以同样的方式将中文译为英文,再拿出英文版本进行对照,反复回译,通过自我校对或相互校对的方式,查找到不足之处,总结和归纳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专利翻译风格指南,用来指导后续专利翻译。译文分析也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译文,熟悉和理解专利文献的双语转换要点,达到一定的练习量,真正提高非文学文本翻译能力,这里我们特指专利文献的双语转换能力。在练习中,不应该偏重某种语言,也不应在学生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实战翻译环节,应在他们对专利文献双语都较为熟悉的情况下,再进行下一步训练。
4.2 提高语言外能力
在培养语言外能力的时候,可以采取相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视频、图片甚至实物模型从多角度让学生对专利文献的语言外知识产生兴趣。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直播或现场讲座的方式,将这些语言外知识有机融入到培养机制中,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杂家”,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发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若干领域深挖耕耘,逐渐从翻译小白向翻译专才的方向发展。
4.3 提高翻译知识能力
专利文献翻译拥有巨大的市场,相关人才的翻译知识能力却有待提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打破闭门造车的现状,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可通过加强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校企合作方式,或与企业达成订单培养的模式,打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渠道深入了解与翻译流程、翻译职业和翻译市场相关的知识。
4.4 提高工具能力
专利翻译中应该通过翻译工作坊,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综合运用广义和狭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能力,诸如专门语料库、专利搜索平台、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的应用能力。尤其是通过引入Tmxmall、SDL Multiterm等平台或软件的应用,教会学生积累翻译记忆,最终能够增强他们独立完成多领域专利文献翻译的能力。
4.5 提高策略能力
专利翻译通过翻译项目实训,让学生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在教师或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整个翻译过程,如译前原文预处理、风格指南撰写、术语提取、翻译团队组建与沟通、稿件分配、设置应急预案等;译中翻译进度监督方案、质检方案、术语搜索等;译后的校对、质检等。注重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策略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选择较为优秀的同学,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去,并组织其他同学分批观摩学习,最终使每个同学的策略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4.6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打破学生的依赖心理,通过翻译项目实训,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单次翻译项目中,每个同学的表现和贡献值进行多维评价,促进他们从心理上逐步从学生向译员过渡。此外,还要在翻译项目完成时间、质量评估等方面力求与真实翻译业务接轨,同时加强校企多方面深层次合作,逐步分批让学生到不同的企业中实践,从根本上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能力。 5 结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凸显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持续提高科技创新,涌现出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形成各类专利申请数量,相关领域也逐渐提高转化专利申请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与此同时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进行专利信息交流,需要运用到专利翻译。这些都充分说明各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专利翻译,同时对专利翻译的要求、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专利翻译在专利国际化进程中主要发挥桥梁与沟通的功能。对于当事人而言,专利翻译的质量更是关乎其经济利益。专利翻译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下整个行业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综上,高校应该积极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高质量的专利翻译人才。目前来看,在基于PACTE模型下培养专利翻译人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推广至法律翻译、石油翻译等其他翻译人才领域,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曹怀军,贺莺.“互联网+”项目驱动型专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 上海翻译,2017(01):46-51+95.
楚红杰.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探讨[J].科技資讯,2020,18(35): 187-190.
宋春芳,胡新华,王琛.河南省专利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7,14(8):74-77.
王琛,胡新华.浅谈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例[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16(8):78-81.
王华树.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Training of Patent Translators Based on PACTE Model
Xinxiang University SHAO Chenxi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intellectual property plays an increasingly key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activities, patent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ion talents. With guida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The demand for patent translation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shortage of patent translator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Meanwhile,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bility of patent translators, who are not only required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linguistics and good bilingual ability, but also required to show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 also stimulates the demand for the training of patent transl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anwhile made the training more difficult. The construction of PACTE model is the key to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or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ACTE model,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ion talents.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PACTE,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ors,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ors based on the mode of PACTE,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patent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other fields.
Keywords: PACTE model; patent transl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extra-linguistic competence; translation market
关键词:PACTE模型;专利翻译;人才培养;语言外能力;翻译市场
本文索引:邵晨曦.<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16):-192.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8(b)--03
随着全球贸易的蓬勃发展,各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得到空前提升,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趋势也在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名列前茅。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利需要走进国际市场,对专利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85年颁布专利法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的指引和驱动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高速发展,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催生了大量专利文献的跨语言应用需求。海量专利文本的语言转换需求使专利翻译业务激增,专利翻译人才的紧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对于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需求,也促使高校创新专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基于PACTE模型的专利翻译人才培养,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利翻译人才。
1 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现状
当前,学术界关于PACTE翻译能力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1.1 PACTE有关假设翻译能力
研究者指出假设翻译能力主要由互相联系、不同等级、每一个翻译活动中涉及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各种子能力之间的联系和等级是不断变化的,而一切假设都需要从这样的子能力中进行全面有效的假设和推断,才能够让PACTE的工作假想得到不断调整和发展。
1.2 翻译能力模式
研究者认为翻译能力应该由双语能力、转换能力、常识或者主题知识来构成,因此,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地从发现语言问题到解决语言问题,需要具备运用各项专门学科知识以及不同的工具、词典、数据库等来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1.3 早期翻译能力模式
研究者针对翻译能力的主要过程进行了探究,并指出翻译过程是一个包含潜在知识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不仅需要具备双语交际能力,还应该具备心理生理、语言外能力、专业操作、策略等方面的能力。
1.4 修订后的翻译能力模式
研究者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发现翻译能力模式应该包含双语能力、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能力以及影响整个翻译全过程的心理生理因素等。
2 专利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专利翻译市场需求变化
通过专利申请数量能够一定程度体现行业的发展现状,这也可作为评价专利翻译行业市场需求的依据。从功能上看,通过专利翻译可形成必要的文件进行国际专利申请以及方便查询、检索专利。从这方面来说,专利翻译行业的发展对国内、国际上申请专利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力度研发,涌现出各类科技创新成果,这对整个知识产权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国家制定了系列专利政策,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等方面都呈现出持续增加的发展趋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疫情的发生给全球人员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并未影响国际专利申请量。这一年国际专利申请量持续创造历史新高。这从某种层面充分说明全球创新工作并未因为疫情而减缓。从各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情况来看,我国保持16.1%的申请增长率。2020年,我国年度专利受理总量达到全球第一,且仍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且市场基础规模较大。2020年我国PCT专利年度受理量呈较快发展态势,为专利翻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加入其中。总之,当下我国整个翻译行业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2 翻译服务公司与译员状况
市场主体是由供需双方共同构成的,行业的发展水平如何,不仅取决于翻译行业提供方的数量,更取决于其质量。翻译公司、译员主要负责翻译工作,这一主体不仅决定了专利翻译质量,更决定了行业发展状况。但是,国内现有翻译公司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且以小型翻译公司为主,主要专注于会展服务等领域,还不具备专利翻译服务的能力,无法充分保证翻译的效率、质量。整体上看,当前整个行业匮乏翻译服务提供方、大规模的翻译公司。另外,就现有从业人员的数量、水平来看仍具有较大的改进与完善空间。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依赖于高校,由此高校要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力度培养专利翻译人才。
3 高校专利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013年起,我国的专利申请量稳居世界第一。翻译工作意义重大,是审查员、代理人、申请人了解全球现有技术、实现跨国申请专利保护等工作的重要载体。行业初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语言服务市场申请专利方面的市场总量就已经达到了15亿元,行业紧缺专利翻译人才,而且专利翻译对翻译人才要求进一步提升。基于PACTE的翻译模型,系统分析当前高校专利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3.1 双语能力不能代表专业能力
判断学生双语能力的强弱,通常从语言学方面考察,这样往往考察的是学生在通用语境下的双语能力。而在某个特定领域的文献翻译中,不仅是选词与通用文本有差别,甚至语句和行文规范也会与通用类文本有差别。因此,通用类文本情境下的双语能力并不代表专业领域文本的双语能力。
3.2 缺乏语言外能力兴趣和动力
在专利文献中所涉及的语言外能力有专利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专利的特点、专利文件的构成、专利的申请程序等,不仅如此,还会涉及法律、机械、生物、化学、医药等领域,可谓包罗万象。而翻译专业的学生,更多会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上述非文学领域知之甚少。正因如此,这些语言外能力,不仅会使学生感到陌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3 翻译知识无法有效对接市场
翻译专业的学生本应与市场接轨,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对语言服务行业、市场、客户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得并不深入,这就使他们在专利的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无法和市场需求和标准接轨的情况。
3.4 工具能力掌握亟需加强深度
学生经过前序课程中的培养,多数能够掌握多种工具如词典、百科全书、语法书、文体书等的应用能力,但是专利文献中的术语有时候是专利权人自创的,行文专业性较强,因此,仅仅掌握普通的工具能力是不够的。
3.5 策略能力有待全面有效提升
学生多数是独立完成翻译实践,更多地关注个人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共同探究的方面还存在着合作能力不足,也没有构建有效的共进措施,影响了策略能力的全面有效提升。
3.6 面临较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学生在专利翻译过程中,总是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学生,在做翻译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期待教师给予讲解和指导,忽视了自身内在动力的因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求知欲、思辨能力等态度因素和心理机制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因为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作业做错可以推倒重来,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现实中翻译任务的重视程度以及责任心,而现实中的翻译稿件不同于作业,稿件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译员的工作表现和收入,会带来极大的心理生理压力,能否适应这种压力,也是考验学生身心能力的方式。
4 基于PACTE模型下的專利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PACTE模型较完整地体现了专利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矩阵,能够体现市场对翻译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对专利翻译人才培养对策的进一步优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措施如下:
4.1 提高专业的双语能力
首先,专利文献中,主要涉及法律和技术类术语和套话等一些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的表述,因此,在练习初期,要给予学生大量的双语对照的专利文献,供他们进行阅读和学习,指导他们通过采取回译、译文分析等方式,分析在专利领域中双语转换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对专利文件的写作特点、套话、选词进行深入模仿和学习。所谓回译,即第一阶段,在不参考中文的情况下,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取出中文版本进行对照;第二阶段,以同样的方式将中文译为英文,再拿出英文版本进行对照,反复回译,通过自我校对或相互校对的方式,查找到不足之处,总结和归纳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专利翻译风格指南,用来指导后续专利翻译。译文分析也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译文,熟悉和理解专利文献的双语转换要点,达到一定的练习量,真正提高非文学文本翻译能力,这里我们特指专利文献的双语转换能力。在练习中,不应该偏重某种语言,也不应在学生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实战翻译环节,应在他们对专利文献双语都较为熟悉的情况下,再进行下一步训练。
4.2 提高语言外能力
在培养语言外能力的时候,可以采取相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视频、图片甚至实物模型从多角度让学生对专利文献的语言外知识产生兴趣。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直播或现场讲座的方式,将这些语言外知识有机融入到培养机制中,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杂家”,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发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若干领域深挖耕耘,逐渐从翻译小白向翻译专才的方向发展。
4.3 提高翻译知识能力
专利文献翻译拥有巨大的市场,相关人才的翻译知识能力却有待提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打破闭门造车的现状,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可通过加强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校企合作方式,或与企业达成订单培养的模式,打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渠道深入了解与翻译流程、翻译职业和翻译市场相关的知识。
4.4 提高工具能力
专利翻译中应该通过翻译工作坊,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综合运用广义和狭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能力,诸如专门语料库、专利搜索平台、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的应用能力。尤其是通过引入Tmxmall、SDL Multiterm等平台或软件的应用,教会学生积累翻译记忆,最终能够增强他们独立完成多领域专利文献翻译的能力。
4.5 提高策略能力
专利翻译通过翻译项目实训,让学生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在教师或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整个翻译过程,如译前原文预处理、风格指南撰写、术语提取、翻译团队组建与沟通、稿件分配、设置应急预案等;译中翻译进度监督方案、质检方案、术语搜索等;译后的校对、质检等。注重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策略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选择较为优秀的同学,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去,并组织其他同学分批观摩学习,最终使每个同学的策略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4.6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打破学生的依赖心理,通过翻译项目实训,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单次翻译项目中,每个同学的表现和贡献值进行多维评价,促进他们从心理上逐步从学生向译员过渡。此外,还要在翻译项目完成时间、质量评估等方面力求与真实翻译业务接轨,同时加强校企多方面深层次合作,逐步分批让学生到不同的企业中实践,从根本上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能力。 5 结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凸显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持续提高科技创新,涌现出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形成各类专利申请数量,相关领域也逐渐提高转化专利申请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与此同时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进行专利信息交流,需要运用到专利翻译。这些都充分说明各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专利翻译,同时对专利翻译的要求、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专利翻译在专利国际化进程中主要发挥桥梁与沟通的功能。对于当事人而言,专利翻译的质量更是关乎其经济利益。专利翻译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下整个行业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综上,高校应该积极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高质量的专利翻译人才。目前来看,在基于PACTE模型下培养专利翻译人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推广至法律翻译、石油翻译等其他翻译人才领域,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曹怀军,贺莺.“互联网+”项目驱动型专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 上海翻译,2017(01):46-51+95.
楚红杰.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探讨[J].科技資讯,2020,18(35): 187-190.
宋春芳,胡新华,王琛.河南省专利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7,14(8):74-77.
王琛,胡新华.浅谈专利翻译人才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例[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16(8):78-81.
王华树.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Training of Patent Translators Based on PACTE Model
Xinxiang University SHAO Chenxi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intellectual property plays an increasingly key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activities, patent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ion talents. With guida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The demand for patent translation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shortage of patent translator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Meanwhile,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bility of patent translators, who are not only required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linguistics and good bilingual ability, but also required to show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 also stimulates the demand for the training of patent transl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anwhile made the training more difficult. The construction of PACTE model is the key to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or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ACTE model,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ion talents.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PACTE,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ors,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translators based on the mode of PACTE,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patent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other fields.
Keywords: PACTE model; patent transl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extra-linguistic competence; translation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