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富民——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arr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与技术是沿着不同方向、遵从不同逻辑而演进的,技术要不断向前进步,技术的革新要突破旧技术的限制,而思想的演变往往是在回顾和反思中进行的.重温经典,重读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社会学中国化的大方向,而且对破解现实社会中的实践难题也具有重要启示.文化自觉论根植于“从实求知”和学术反思,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一脉相承,其核心思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关口”是要解决“心态关系”问题.要构建“和而不同”的文化统一体,坚持“中和位育”原则非常重要.文化自觉论对当下乡村振兴实践的启示在于,需要从乡村社会主体、乡村文化觉醒等方面着手,再发现、再动员乡村文化资源,科学合理推进乡村旅游服务业及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有效的文化富民新路径.
其他文献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和政务服务创新改革为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对石家庄、保定和承德三市六个政务服务大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行政审批制度
从“西域-大食-天方-中东”的称谓演化,可以见出我国中东学史的大体脉络。汉唐“西域”称谓所体现的是华夏中心的四裔观念;唐宋所说的“大食”是指位于西域的远程贸易对象,而不是印度那样的研究对象;元明清的“天方”称谓及“天方学”是穆斯林这一特殊群体的“认主”与中国人身份认同之间的统一;近代围绕《天方夜谭》所形成的“天方夜谭学”不仅推动了一般读者对“天方”的关注,也为传统“天方学”向现代“中东学”的转换准备了条件;现代中国学界接受了“中东”这一外来区域概念并将其纳入"
新型传染病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制度的诸多短板和问题,必须以新思维加以弥补和解决。本文探究了传染病流行和防控的社会特征,发现了新型传染病传播的多源性,建议监测预警机制走向多样化,秉承公共参与原则,保证公共卫生事业以预防为主的方向,在慢性疾病时代时刻警惕新型传染病的破坏力。
"中国的道理"概括起来有两个关键内容:农耕文明的农本"社稷";"家国天下"之家族-宗族的礼仪伦常。林耀华先生的《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土地上的家族"历史风俗之画卷,特别是《金翼》以小说体"客观"记述了他的家乡张、黄两个家族的社会变迁,为民族志的实验语体提供了一个典范。在林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特殊时刻,笔者谨以此文表示纪念。
创造中国影像中的英雄,既往影像已经做了许多努力,但是要铸造夺人眼目的超级英雄,却依然是人们迫切热烈的期待.超级英雄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既要有和生活的联系,更要有
21世纪的世界充斥着以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为基调的矛盾和冲突。两个共同体理念对内坚持铸牢全体中国人民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推动构建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理念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国家的公民民族主义、世界公民主义及国家联盟理念。在思想渊源上,两个共同体理念既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思想及全球化命运观,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在全球化遭遇空前挑战的今天,两个共同体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意义。
全面准确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我国国情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总和还多,这就决定了我国很难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吸
程憬的著作《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对前人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著作中建构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神话体系,而这是在茅盾草创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程憬对茅盾研究的发展体现在先论述中国神话,再类比引用外国神话上,由此可见程憬进行中国神话体系建构时,仅以西方为大框架及参考坐标,而非对西方神话体系全然模仿.而且,在西方神话的大框架下,程憬的具体论述似乎也隐藏着尝试建构本土神话体系的痕迹.另一方面,程憬的神话研究方法受古史辨学派的影响很深,但也有所创新.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默证;二是反对过于强
中央明确要求:“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
文章以谷苞先生在学术生涯早期参与的魁阁研究为起点,追踪其学术研究的流变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讨论其西北民族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内在理路.谷先生的民族研究在继承魁阁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方法的同时又对其扬弃,形成了一种综合社会调查、经济类型学与文化史研究的民族学.这一风格的民族学基于谷先生之西北民族研究经验与中国民族学的整体观照发展而来,并在其对多民族统一之中国的阐释中得到集中体现.谷先生的民族学对于理解西北民族研究与中国民族学的历史和现状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