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0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教育教学需要实施创新,各行各业都在向创新方向发展。一个企业如果不创新,那可能就会被社会淘汰,如果教育教学不创新,则就有可能被新时代的教育所淘汰,因为不创新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理念,更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如下具有创新价值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 实验操作 教学创新 探究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48-02
  一、构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奠基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其重要特征是具有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不盲从,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式化,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而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重视设计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结论,而不能由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来,再提供给学生实验。
  二、发挥实验效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面对着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做好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去解开这些谜团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学生身边的现有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創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允许他们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个性,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
  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教师也可寓教于乐,通过精心包装将部分演示实验游戏化、趣味化,更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摩擦起电”时,为了把这一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起探求的需要,教师可这样引入新课一带四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扎绳(要求天气要干燥),问哪个同学能把膨胀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做这一件认为简单的事。然后教师在每组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在一起,反比刚才更膨松了,且越用力捻,蓬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种迫切感,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会很快激发起来。
  三、鼓励学习研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探究性课堂教学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教师必须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实验中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
  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实验教学中,有些学生先测出石块体积,后测出石块的质量;有的学生则先测石块的质量,后测石块的体积,导致求出石块密度相差较大。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分析原因,可引导学生复习误差知识后,组织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①若先测体积,后测质量,测出的质量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②该实验应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这样分析:若先测体积,后测质量,由于石块上沾有一些水,使石块质量偏大,由密度公式ρ=m/v分析可知,V一定时,m偏大,则ρ也偏大,误差较大,故应先测石块的质量后测石块的体积,才能减小误差。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不会消失的,学生还可以将这种探究知识的能力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中去。同时,这样的启发式探究教学,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到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发现和创新物理教学形式,结合物理学科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以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原则[J].韩安.理科考试研究2014年16期.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J].周志愿.数理化学习2014年06期.
  [3]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J].陈虹舟.数理化学习2014年06期.
  [4]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J].关永昌.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20期.
其他文献
当前国营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质上是对所有制形式的变更。这个改革,在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就所有制形式来说,将要扬弃的是什么,需要建立的又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并从理论上说明当前国营企业体制的症结所在,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公有制形式的科学预见,也许不是没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