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孟连西中缅交界发生7.3级地震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tbru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孟连西中缅交界发生7.3级地震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95年7月12日05时46分37.1秒,在北纬22.0°、东经99.3°的云南省孟连县西中缅交界缅方一侧发生一次Ms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9公里,微观震中距边界约10公里。这次地震前,该区1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了山东及其沿海地区M≥6级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发现山东及其沿海地区强震活动很少发生在新构造单元内部,而是主要集中于新构造单元边界上,活动断裂对强震具明显的控震作用,不同活动时代、不同切割深度断裂,其控震能力不同,活动断裂交汇处是发生强震较多的地方。
期刊
本文根据地球物理、地震学资料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研究了1990年4月26日发生了7.0级地震的共和盆地邻近地区的隐伏构造。本文提出,在微观上该地震由沿震源区存在的东西向断裂的左旋剪切运动所引起,在宏观上则由区域性东西向构造的端部破裂所产生。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深部发震构造并不与地表构造特征一致。主题词:
期刊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
期刊
本文分析云南地区中周期SKS偏振,得出观测台附近上地幔S波快速方向和分裂时间为:昆明,85°,1.0秒;洱源,89°,1.0秒;腾冲,165°,0.7秒;昭通167°,0.9秒。按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是应力作用下矿物优势取向所致的观点,腾冲和昭通的各向异性观测与现代应力场作用相符。但昆明和洱源的观测与现代应力场作用矛盾,它可能是古生代至中生代间攀西裂谷张裂时期,地幔物质流动引起矿物有序排列的结果。
期刊
本文以孕震系统在爆发前夕的外敏性及外力的非线性作用为物理基础,对大气扰动下的地震爆发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不仅给出了近三十余年来整个云南气压场的归一化原则以及四次7级大震前震中附近的气压巨涨落特征,而且还对滇东,滇西北,滇西南等地区分带归纳建立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气压发震指标。这些自然共性的揭示,既是对外力效应的认证,也丰富了短临地震预报的科学依据。
期刊
在研究地震危险性时,地震资料的精度和可靠性在研究的时间段内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介绍一种考虑这种差别的地震危险性估计方法,作为应用的一个例子,计算了汾渭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参数,并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期刊
本文讨论了巴基斯坦的地震构造,潜在震源和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确定性和概率性两种方法计算了各发震断层50年内最大可能的地震在卡拉奇和海得拉巴两城市将引起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以及50年内超越概率为14%的等加速度区划图。
期刊
本文分析了1500─1994年间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强弱活跃期相间交替出现,地震轮回内活跃期与一个轮回持续时间之比服从准黄金分割,活跃期具三幕式结构,一个活跃段一般仅有一个主体活动区、1─2个参与活动区等结论。据此分析认为,1977年后中国大陆已进入第四个轮回的相对平静期,并将持续30年左右。
期刊
本文使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近场微震观测中的洱源、脉地、松挂地区的三次微震序列资料,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vm与地震矩M0和环境应力τ0的关系,利用vm∝M01/3τ04/3的关系,估算了这三次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参数τ0值和应力降△σ。结果认为,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v·r)是环境应力参数τ0或△σ的函数,且τ0或△σ与地震构造背景及介质状态相关,表现为处于不同构造背景的三次微震群测定的τ0和△σ值存
期刊
本文通过一系列水动力学模型实验,探讨了水位波动信息在含水层中传播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水位波动信息在含水层中传播时发生幅度衰减、时间滞后乃至形态变异等复杂现象,其特征同含水介质的类型、波动信息的频率与传播距离等有关。这样的结果,对地下水位映震条件、映震特征与映震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