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之王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弹跳能力最厉害的,你猜会是谁呢?
  擂主不是NBA的格林,也不是托马斯,而是我们随处可见的橡胶。
  就像一个橡胶压力圈,无论你怎么用力挤压它,最后它总能够回复原位,它的弹性如此之好,你说世界上有谁能比得过呢?因此,它理所当然地登上了“弹性之王”的宝座。
  橡胶可以拉伸到原来长度的七到八倍,外力一消失,它又迅速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我们想想看,人类已知的物质中,钢铁、铝、铜塑料……没有哪一种在弹性方面比得上橡胶了!橡胶不仅有优异的弹性,还具有绝缘性、不透气性、耐腐蚀性、抗磨损性等宝贵性能,因而它成了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材料。说起橡胶的历史,可得从最早认识橡胶的美洲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说起了。1493年,航海家哥伦布第二次航行到美洲印度群岛的海地岛。他看到岛上的印第安人的儿童,一面哼着歌曲,一面和着节奏欢乐地把一个黑色的球扔来扔去。这球落到地面后,竟然会弹跳到和原来一样的高度。哥伦布大为惊讶,仔细地向印第安人打听,才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弹性非常好的物质——橡胶。橡胶是从含有橡胶的树皮里流出来的白色树汁,印第安人把它叫作“卡乌巧乌”——意思是“树的眼泪水”。将这种树汁的水分晒干,就成了会蹦会跳的黑色橡胶球。当地居民有时把脚放在树汁里,浸上树汁,晒干后就成了不透水的鞋子,这真可称得上是胶鞋的老祖宗。
  哥伦布把橡胶带回了欧洲。但是人们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因为橡胶是在热带地区生长的,欧洲的人们都没有见过,当然更不知道它的用途了。所以橡胶只好“含冤忍屈”在博物馆冷落凄凉地呆了三百多年。虽然曾有人用它作为擦字迹的橡皮及雨衣制品,但是这些工作对于橡胶来讲,好比用合金做大头针一样——大材小用。
  用树汁晒干成的橡胶,叫作生橡胶。它生性娇气,只要一受热,就变得像湿面团似的,又软又黏。天气一冷,它又变得像玻璃一样又硬又脆。这就使得橡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难怪它孤独地在博物馆躺了三百多年了。
  直到1838年,美国有个叫古德意的工人发现,在生橡胶中掺入一些硫黄粉,并像揉面团一样地将它们揉和起来。再放在炉子上适当加热,生橡胶就会脱胎换骨,成了熟橡胶。熟橡胶比生橡胶弹性更好,无论严冬与酷暑,它又都能保持柔软和弹性,既不发黏又不变脆。为什么生橡胶进行硫化处理以后,它的本领会突然增大那么多呢?
  原来,在生橡胶中,有很多分子量大的橡胶分子,它们的分子量为几十万到几百万。橡胶分子里的碳原子一个连着一个,好像一条长长的碳原子链条,长度是直径的五万倍。可以这样设想:一根长度为直径的五万倍的线,放在那里,必然会卷曲而且纠缠在一起。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就会伸长,外力去掉后,它又恢复原状。这就是橡胶恢复弹性的原因。但是,生橡胶的“线型结构”有很大的缺点。一受热,橡胶分子的运动加剧,各自散开流动,橡胶就发黏变软;一遇冷,分子运动呆滞,互相挤成一团,橡胶就发硬变脆。
  当生橡胶中掺入硫黄粉并加热以后,硫在橡胶分子之间搭起了“硫桥”,使原来像一团乱麻似的结构,变得像编结好的毛线衣一样,具有一定的形状,强度大大提高,受热遇冷,不黏不硬,更加富有弹性。从此默默无闻的橡胶走出了博物馆,到现代文明的天地里大显身手。
  编辑/李章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也在日新月异地前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但被运用在尖端领域,一些日常用品和小器具也与高科技攀上了亲戚,变得“聪明”起来,让人喜爱不已。    长脚的熨斗    电熨斗,能使烫过的衣服挺括整洁,是居家必备品之一。有时,它也会搞“破坏”,成了“闯祸精”。比如,正在熨烫衣服,电话铃响了,急忙去接电话,忘了将熨斗拿开。不一会儿,聊得正起劲,焦糊味却飘进了鼻孔,“坏了!衣服烫焦了。”挺好的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家,渔民们遭遇了一件怪事,从第一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本来,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也给这里的渔民带来了丰裕富足的生活。但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生活变得没着没落而又无可奈何。  更奇怪的是,这样的灾难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