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因伯格的弦乐作品创作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曲家米奇斯瓦夫·魏因伯格(Mieczyslaw Weinberg)是一名多产却鲜为人知的苏联作曲家。他一生的创作涵盖了包含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独奏曲在内的多个音乐体裁,其创作风格独特,技法多变又富有强烈的情感意味。魏因伯格一生命运多舛,痛苦的经历让他不断思考,战争的硝烟、亲属被屠杀的创伤,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米奇斯瓦夫·魏因伯格


肖斯塔科維奇

  提及魏因伯格,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著名的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们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也让魏因伯格的创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本文以魏因伯格的弦乐作品为例,聚焦于其创作背景、作品风格、表达手法、风格特点以及作品与肖斯塔科维奇之间的联系,谈谈魏因伯格创作风格的源起、完善与形成。

魏因伯格的生平


  魏因伯格于1919年12月9日出生于华沙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指挥家与作曲家,因此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习音乐。魏因伯格的音乐道路似乎与我们熟知的许多音乐家的幼年一样,十岁登台演奏钢琴,十二岁就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师从图尔金斯基主修钢琴,同时跟着希曼诺夫斯基学习作曲,1939年毕业。同年,他的生命轨迹发生了巨大变故。德军入侵后,他的家人被屠杀,魏因伯格只能逃往苏联,继续在明斯克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他的下一个生命转折点发生在1943年,魏因伯格所作的《第一交响曲》得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赏识,两人也因此成为一生的挚友,相互学习、相互竞争,造就了一段音乐史上的佳话。肖斯塔科维奇更是在1964年将《第十弦乐四重奏》献给了他,盛赞他为“当今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不得不说,魏因伯格的音乐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但仍有其个性独特的一面。相较而言,魏因伯格的音乐更沉稳平静,削去了锋芒般的尖锐与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旋律性流淌不息的吟唱。

魏因伯格的弦乐作品


  《C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魏因伯格的代表作。在当时的苏联,大提琴作品屈指可数。直到二战结束后,随着作曲技术的进步,大提琴的演奏才得以良好地发展。
  《C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魏因伯格在移居莫斯科后于1948年创作的。提到1948年,就让人不得不想起那一年被乌云笼罩的苏联音乐圈。


01米奇斯瓦夫·魏因伯格


02魏因伯格室内乐作品集

  1 9 4 8年穆拉德里(Muradeli)的《伟大的友谊》被批判,苏联作曲家协会被改组,部分作品被禁,正处于萌芽发展状态的无调性音乐与不协和音乐被认为是一种形式主义,以喧嚣的方式造成了反民主主义的倾向,以至于多名作曲家被迫公开道歉。而当时以为电影及马戏团谱曲为生的魏因伯格,由于其作品的普及度并不广泛,只获得了少数作曲家的认可,并未被禁演。
  在这之后,《C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就诞生了。和大多数大提琴协奏曲相似,《C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以抒情、极具歌唱性的大提琴独奏旋律进入,以弱奏进入的旋律在反复、发展中慢慢累积情绪,在连绵不断的鸣唱中,含蓄、悲悯的情绪倾泻而下,伴随着乐队并不喧宾夺主的背景音,逐渐渲染着慢慢扩散的悲哀气氛。在乐队齐奏主题后,大提琴独奏立马转调,将主题动机拆分开,用细碎的旋律演奏。在气氛达到高潮时,作曲家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将氛围逐渐冷静下来,以弱收尾,这也是魏因伯格的作曲特点之一。与第一乐章的弱起形成对比的是,第二乐章以强力的乐队与大提琴的对话开始,情绪上更加饱满热情。大提琴充满忧郁的音色与旋律,乐队及铜管乐器的激进,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在一来一回中推动着乐曲的进行。但不变的是,在情感不断宣泄的最后,仍然以大提琴减弱的尾音收尾,在听众心中留下无限的悸动。
  作为魏因伯格的伯乐,肖斯塔科维奇在风格上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1948年,在魏因伯格创作《C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时,肖斯塔科维奇几乎同时创作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两首协奏曲在结构安排及开头部分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实际上,两者的音乐风格都带有对于当时社会的宣泄,两者本质上的区别是用不同的态度表达相似的情绪,肖斯塔科维奇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严峻的社会形势,带有讽刺意味,甚至用倾向于现代性的不协和进行来反映其深奥抽象的音乐风格。而魏因伯格则展现出了他独特的个性魅力。魏因伯格以惆怅的旋律来哀悼歌唱,绵绵不断的优美旋律使其作品的气质更为古典优雅、抒情浪漫,从他更偏向于以弱奏进行收束的喜好来看,作品最终回归平静与安逸,是他保有对未来的希冀,更多地展现了其本能的乐观主义。因此哪怕其与肖斯塔科维奇在风格上有一定的相似度,但魏因伯格的沉稳、含蓄与节制仍使他具有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我们不能笼统地将两者混为一谈。
  同大提琴协奏曲相仿,《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开始便是明朗热烈的情绪,小提琴歌唱般的旋律强有力的推进,在大乐队的氛围烘托与重复旋律的伴奏下,旋律更为热烈。连绵不绝的旋律一直是魏因伯格作曲的创作风格之一,因此也不难看出魏因伯格仍是较为浪漫、古典的,偏好于追求旋律的宣叙感。在演绎完主题后,片刻的宁静留给了小提琴作为旋律间的温柔衔接。第二乐章则一改第一乐章热情突进的风格,在大乐队略显沉重愁绪的氛围中进入,而并未直接亮出小提琴独奏的音色。在魏因伯格的作品中,我们总能发现他的“点到为止”——在乐队音色、调式调性的来回变换中,在优美的旋律倾吐中,在抒情达到一定程度时,总会有新的元素出现,让听众感受到一种含蓄的忧伤。


米奇斯瓦夫·魏因伯格

  紧接着进入第三乐章后,小提琴的音色及旋律得到了完整的展現,绵延的旋律不断行进,仿佛是沉思的独白,像自我呢喃的情感抒发,在只言片语中仍能意会到淡淡的哀愁在不断地扩大。直到最后小提琴以极长的尾音慢慢淡去,并没有给听众很强烈的收束感,而是以不容易被发现的姿态悄然消失。尽管这在古典音乐中并不常见,但这却是魏因伯格惯用的技法,用以在末尾留下想象,给听众余音绕梁之感,在余音中慢慢沉淀缓和下来。第四乐章打破了第三乐章的沉闷,以乐队齐奏的方式明朗轻快地进行展开。小提琴与乐队之间也产生了更多的互动与对话,乐队运用了更富有律动感的旋律进行,使得其在乐章中的“角色”形象更为鲜明。作为整首《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结尾,以小提琴独奏渐行渐远的旋律弱收,在自然的减弱中回归沉稳的状态。
  魏因伯格的强奏并不是具有很强的攻击意味及讽刺感的,而是在热烈有力的进行中,更多了一份自省的沉思者形象。从第三乐章的抒情旋律就能看出,魏因伯格在表现弦乐音色上的创作极具天赋,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含蓄的惆怅感。

魏因伯格创作风格的影响因素


  魏因伯格的一生颇为多产,其创作涉及交响乐、协奏曲等多个体裁,其中以《第七交响曲》《第二十一交响曲》最具有代表性。他的创作技法运用灵活,风格多变而富有情感,这一点在其弦乐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弦乐器本身的发声原理和形制等因素赋予了其得天独厚的情感表达条件,使其无论在音高、力度及表现力等层面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因此弦乐器也被称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魏因伯格对于不同乐器的音色捕捉极为敏感,他以弦乐器歌唱般的音色为媒介,使其在作品中收放自如地恣意表露出内心之感。对他而言,弦乐作品就好似他与外界之间的对话,因此在其诸多作品中,弦乐器都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魏因伯格的定居地经由华沙到苏联,不同地理环境囊括的不同风格的音乐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作品中经常运用到的摩尔达维亚、波兰、亚美尼亚和欧洲民间音乐素材,经过他个性的改造与新奇和声的用法改变之后焕然一新。他的创作是基于古典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来自民间的民族音乐元素,两者珠联璧合,使其作品风格更加丰富饱满。
  对于一位作曲家来说,其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正是其人生历程的缩影。作曲家们创作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魏因伯格也不例外。对于魏因伯格来说,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极深,那就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屠戮、政治不稳定,对当时的乐坛影响巨大。魏因伯格的创作风格中或多或少的也有同时期作曲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政治及民族色彩,虽然讽刺性较弱,但在乐曲行进中仍包含强烈有力的抨击感。战争是残酷而痛苦的,这一点对于魏因伯格来说更甚。他的所有直系亲属都被德军屠杀,这段痛苦的经历在魏因伯格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也让他在音乐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抨击着丑恶的战争和罪恶的屠杀。
  魏因伯格和肖斯塔科维奇之间的惺惺相惜使得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分享对音乐创作的见解,久而久之在风格上竟也有些许难以分辨。真正难分彼此的证明是在1975年肖斯塔科维奇去世后,魏因伯格创作的《第十二交响曲》仿佛一首肖斯塔科维奇的自传,以贴合其爆发的风格叙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在互相竞争、互相扶持和互相成就中,他们成为了更好的作曲家。


米奇斯瓦夫·魏因伯格

  魏因伯格创作手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通常喜欢在热烈的抒发之后,以旋律性极强的抒情来表达更多含蓄复杂的情感。无论是悲剧性的哀愁、平静沉稳的思考,抑或是充满希冀的祈祷,这些复杂的情感都交织于一体,在不断涌现的旋律线中得以宣泄。其含蓄又张扬的情绪表达使得直至乐曲终止时,感同身受的情感仍令人久久无法平复。魏因伯格并未像同时期许多其他作曲家、艺术家们那样,选择直接的方式面对社会的茫然,以抽象、扭曲的形态描绘战争的丑恶。正相反,在受到迫害时,在经历了难以被常人所理解的巨大痛苦和磨难之时,他仍然保持着一颗高傲不屈、善良乐观的心,以相对温暖的旋律给予人们力量。这种力量是振奋人心的,这种力量来自一个自由、善良、具有丰富创造力和深刻思想的伟大灵魂。
  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屠戮和罪恶让无数无辜的人妻离子散,流离失所。二战时期,有一批伟大的作曲家们化乐曲为枪,以深刻的思想和笔下的音符抨击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生命的漠视。艺术家们用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一次又一次敲响着警世之钟。
  在古典乐坛中,像魏因伯格一样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却鲜有人知的作曲家并不在少数。对于他们而言,是否流芳百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音符,将内心亟待宣泄的情感悉数镌刻于乐谱之上,被历史所铭记。
  全家在战争中被屠戮,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魏因伯格是不幸的;在战争中幸存,寄情于音乐,得一生之良师益友,魏因伯格又是幸运的。
其他文献
徐畅冉,小名图图,一岁开口,不但把身边的动植物当作自己的小伙伴,还把不会说话的事物当作自己的朋友,常有惊之人语,五岁学国画,拉二胡,六岁学书法,练游泳。召集畅冉之行楷,已能笔走龙蛇
宪政是法治发展的最高形式.自由、民主、法治构成了宪政的全部内涵.20世纪以来,宪政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尤其体现在各国对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权的重视和保护方面.
我厂使用的ZZ415型垂直分型无箱射压造型机是1969年生产的第一代产品,在流水线上已使用16年,发挥了巨大作用,平均每班可生产10吨小型铸件。但是,分度驱动气动液压阀的傍磁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态势的发展,我国许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进入国际市场。跨国并购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引入先进技术、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但由于缺乏并购经验,目前我国
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的发展,电力的使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应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居民用户抄表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在电力营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从事这一工作通
解决甘肃平凉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不协调问题,只有从调整信贷政策、强化市县分支机构发展观念、拓宽经济发展融资渠道等方面着手,才能逐步改变股改银行市县分支机
目的分析骨科I类切口手术中内固定植入术和术后内固定装置取出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分析不合理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该次研究一共选择了2018年1—12月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理论热点和实践方向,这一伟大社会目标的提出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的运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由"一带一路"迎来春天,跨国并购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经济热点话题。随着跨国并购的不断深入,并购绩效呈现出差异化分布。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以管
2020年上半年,我国高校全面采用线上授课,线上教学模式首次成为主要授课方式。作为特殊时期的应对之策,线上教学有效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相比其他学科,高校思政课从学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