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歌中的铮铮铁骨之情 ——以于谦与辛弃疾的诗歌为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rencewar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从不乏舌战群儒、运筹帷幄的文臣,也不乏冲锋陷阵、马革裹尸的武将.但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那些能文能武、有勇亦有谋的英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这些英雄不分朝代的具有相同的特点:一副随时为国献身的铮铮铁骨和一颗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在不能将这样的情怀于他人倾诉之时,这些情怀尽现在他们的诗歌作品里,以诗歌为载体,发挥了“诗言志”的功用,这些英雄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历史战事,更是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的千古佳作.本文正是想通过对南宋词人辛弃疾和明朝诗人于谦的诗歌的论述,来证明古代诗歌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其他文献
摘 要:勒方锜,清江西新建人,字悟九,号少仲。于文坛、金石书法界皆有名气,擅长书法与填词。有《榑洲词》、《太素斋词钞》存于世。其生卒年广泛被写成1816-1880,然经文献史料考证并非如此,本文将予以考证。并以《太素斋词钞》小序略作叙述,因勒方锜存世史料不多,主要出现在《清实录》中,本文亦引证《清代传记丛刊》的近世人物志,还有现存文献,以及部分拍卖会出现的文献信息,所作的 年谱简编以提供其人生较为
期刊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流派,现实主义一般讲究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绘,在写作方式上更加强调站在旁观者角度通过精确细腻的语言对生活本来模样进行描绘.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期刊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健全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素质,实用技能,英语读写的能力等一些与生产联系紧密的要素,成了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因此,当前职业中学中,英语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得中职英语教学达不到实际效果,这种现象在我们边疆职业中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笔者所在的学校,有80%以上的学生是彝族和哈尼族。我在学校教授英语的同时,曾在学校
制造一个半人高的电器开关铁柜,要用砂纸把里里外外磨光,有的工就是四五张。北京紫微电力设备公司喷车间主任马德勇看了非常心疼:“怎么一个铁柜子用这么多?”他捡起扔在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2  日本汉诗文,即日本人创作的汉诗和具有文学性的汉文。日本汉诗文是日本文学的一种样式和组成部分,是日本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日本汉诗文兴起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的近江时代,在开始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时代开始走向衰落。  唐代是中国古代悠久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的黄
期刊
研究了一类系数无界的不确定大系统,首先利用分解-集结法,把大系统分解为一些孤立的子系统,给出子系统的控制输入。再综合给出大系统的控制输入。然后利用Lyapunov函数法证明
一、课标引导  《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