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智能投喂器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293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市场上的宠物自动投喂器难以满足宠物主人的需求。本文所提及的功能有自动投喂功能、自动给水功能、警报装置、夜灯、WiFi、音频采集。可以定时定量精确投喂,避免了宠物过度饮食。水不足时可以自动添加,可以通过手机远距离设定投喂时间和数量,当用户需要夜间小功率照明可以启动夜灯照明,满足了宠物主人的需求。
其他文献
为了解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土中重金属的渗透迁移规律,本文以砒砂岩与沙0∶1、1∶0、1∶1、1∶2、1∶3、1∶4、1∶5以及纯黄土为例,进行了Mn~(2+)、Ni ~(2+)、Cd~(2+)、Cr~(6+)和Cu~(2+)重金属溶液在1cm渗透压水头下的渗透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砒砂岩对于该5种重金属的渗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砒砂岩含量与抑制程度整体上呈正相关,但重金属不同抑制程度也不相同。纯
期刊
图案织物的疵点检测是织物瑕疵自动化检测的难点,论文提出以均值hash特征描述子表示图案织物的均值hash特征和灰度特征,实现了图案织物的疵点检测。首先,基于图案织物的周期性,构建了无疵点织物的均值hash特征词典;然后,提取测试织物图像块中的均值hash特征和灰度特征;通过图像块的均值hash特征与词典进行匹配,利用汉明距离表示差异度,获得了结构显著图;将图像块的灰度特征与全局灰度平均值比较,得到
期刊
采用电阻率成像(ERT)进行污染场地检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对ERT图像的分析现阶段主要依靠人工处理,ERT探测图像中污染区域的自动识别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的ERT检测图像的污染区域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4个步骤:(1)生成ERT灰度图;(2)采用OTSU算法计算分割阈值;(3)采用阈值进行图像分割;(4)判定污染区域。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污染区域的电
期刊
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和储量估算是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研究领域之一。该文利用湖北省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了省内13种土壤类型地表以下1 m内的有机碳的含量、密度和容重的垂直变化规律,并估算分层(5层)和整体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对研究的所有类型的土壤,它们的有机碳的含量和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变大;湖北省有机碳储量总量为1.1Pg,其中表层土壤为0.385 Pg,占总
期刊
一、引言使用Photoshop处理和编辑图像时,往往发现原图范围不够用,需要将画布放大,或者想要为原图添加边框,又不改变原图大小,而这些处理需求可以通过"画布大小"命令来进行更改与调整。画布大小,是不论原图多大,只要更改它,会在更改的数值上将整个画布放大或者缩小,原图大小不变。注意,缩小画布会对原图进行裁剪,导致原图失去一部分画面,
期刊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结合14C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ST)这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对添加外源葡萄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56 d培养实验结束时,CK处理土壤累积矿化率(土壤原有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达到1. 64%,而NPK和ST处理较CK处理显著降低了0. 34%和0. 39%(P <0. 05),表明长期
期刊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使得许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简捷而高效。本文主要介绍物联网技术在环境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带来的一些变革与机遇。
期刊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开启奔月之旅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期刊
发展高可靠、低成本、快速响应的航天运输技术是各航天大国追求的目标。面对航天发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已成为航天业提升竞争力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国内外航天活动的快速发展,对低成本发射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为代表的私营航天企业低成本技术日臻成熟,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实验性太空飞机-1(XS-1)为代表的未来低成本重复使用运载器项
期刊
当地时间8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耗资15亿美元研发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开始为期7年的观测任务。"帕克"将于2024年抵达距离太阳表面仅650万公里的日冕层轨道。这将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测太阳,也是人类第一次与恒星"亲密"接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