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振治疗仪对过敏性紫癜脱敏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共振治疗对过敏性紫癜脱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对4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生物共振治疗仪脱敏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46例,痊愈32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结论:生物共振治疗仪脱敏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脱敏治疗;效果分析;生物共振治疗仪
  【中图分类号】R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152-1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我们对4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采用生物共振治疗仪脱敏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4~14岁。临床分型:皮肤型25例,肾型11例,腹型6例,关节型3例,混合型1例。临床表现:皮疹46例,关节及肢体肿痛23例,胃肠道症状18例,其他症状,如颜面水肿4例,头痛和精神异常3例,心律失常1例。患者均行血常规检查,8例轻度贫血和白细胞略增高外,余均正常,凝血机制检查未见异常;尿常规检查有15例异常改变,8例一过性肾功能不全;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7例。
  1.2诊断标准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2]:①四肢分批出现对称分布的紫癜,尤以下肢为主;②紫癜出现前后可伴有腹痛、便血、关节肿痛、血尿等;③血小板计数、常规凝血象及骨髓检查等均正常。
  1.3治疗利用生物共振治疗仪(MORA-super)提供的过敏原样本,患者也可以自带可疑过敏原进行检测。通过生物电磁波检测系统对患者手指上的20个位点进行检测,当检测出人体对某种物质反应有致敏信号即确认对该物质过敏, 然后进行脱敏治疗,每次时间约为30min,并嘱患者多饮水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患者每天1次,连续治疗3次,好转后改为1周治疗1次,共7周。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避免与过敏原接触。所有患者需卧床休息,然后给予氯苯那敏片、芦丁片、钙剂、维生素C等治疗;腹型、关节型、肾型和混合型者,可考虑给予地塞米松静滴合并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
  1.4疗效评价[3]痊愈:2周内全部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无反复,大便隐血、血尿、蛋白尿消失;显效:2周内全部症状、体征或大便隐血、血尿、蛋白尿检查结果仅1项未恢复正常,但较前明显好转;有效:2周内全部症状、体征或大便隐血、血尿、蛋白尿检查有2项以上未恢复正常,但均较治疗前有好转;无效:2周内全部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加重,反复出现,伴有大便隐血、血尿、蛋白尿1项以上检查结果无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治疗两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价,痊愈32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
  2.2治愈患儿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皮肤症状消失时间7.9±3.1d,关节及肢体肿痛消失时间3.3±1.6d,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2.9±1.0d。
  2.3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患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过敏体质的人,其免疫细胞对某些特定的物质耐受能力不强,体内产生抗体,从而引发的皮下出血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紫癜的原因很多,如细菌与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药物等。多发生于7~13岁的男性儿童,发病诱因感染占第1位。一般发病前1~3周常有低热、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进而出现典型症状及体征。临床上可表现为:①皮肤症状:以下肢大关节附近及臀部分批出现对称分布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样紫癜为主,反复发作于四肢臀部,少数累及面和躯干部皮损初起有皮肤瘙痒,出现小型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多形性红斑。②关节症状:关节可有轻微疼痛到明显的红、肿、痛及活动障碍,有时局部有压痛,多发生在膝踝、肘、腕等关节关节腔可有渗液,但不留后遗症。③消化道症状:约2/3患者可出现以腹部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为主,同时可伴有呕吐、呕血或便血严重者为血水样大便,但一般无腹肌紧张,压痛较轻。④肾脏症状:肾炎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于紫癜2~4周左右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和管形尿,也可出现于皮疹消退后或疾病静止期,轻重不一。
  生物共振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量子物质波理论[4],是利用低频检测过敏性疾病的一种先进仪器,所有物质均具有极细微共振表现出来的物质码-超微细振动的特定信号,即物质波,物质波与人体多次接触后,会逐步产生基于物质信息的生物物理痕迹,此种痕迹为过敏性疾病的根本原因.通过对过敏原的确定,利用生物共振技术对多形核白细胞及血清蛋白具有调节作用,过敏原的波形被逆转、放大后以治疗振动波的形式返回患者体内,将体内存留过的过敏原电流振动波,整为正常波形,则机体恢复正常,本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有效率95.65%,症状消失快。所以,要治愈过敏性紫癜,除了要尽快抗过敏、改善血液瘀阻和血管脆性外,更重要的是尽快改善患者过敏体质,早日脱敏。MORA生物治疗仪安全无痛苦,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向苑源,孔庆云.过敏性紫癜国内治疗现状[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7(9):83-84.
  [2] 蔡红珠.过敏性紫癜54例临床探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7):617-618.
  [3] 郭学鹏,任喜凤,赵洁玲.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40例[J].儿科药学杂志,2007,12(4):61-62.
  [4] 江向东,黄艳华.量子物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81.
其他文献
依据SMTP协议和Base64编码规则,利用VC++编译器实现了一种具有身份认证功能的邮件引擎,程序代码少、运行速度快、可作为函数调用、能发送二进制文件,测试证明性能良好.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它们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58例乳腺癌切除标本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法研究患者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的表达。结果:本组病人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6~65岁;癌肿直径大于5cm、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较差;C-erbB-2阳性率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增高,在估计乳腺癌预后上有协同作用。结论:该
利用现代谱估计技术中的Levinson-Durbin递推方法来求解对序列相关值有所要求的AR自回归模型的各阶参数,并将所产生的原序列及其移位序列作为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仿真中所需的
简单介绍了基于不同传输网络的视频编码系列及其符合ITU-T H.324协议在PSTN网上的实现比较.在PSTN网络上,提出一种中心基于PC,远端基于改进的H.263编码,采用通用数字信号处理
研究了初始粉体中的氧化铅欠缺对PZN基预烧粉体和无铅气氛烧结的陶瓷的相组成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任何微量的铅欠缺都会使预烧粉体和陶瓷中产生焦绿石相,而且随着氧化
随机平稳响应预测是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累计量截断法,对低维磁悬浮控制系统随机平稳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近似解析解,对磁悬浮控制系统进一步设
跨平台软件开发是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题.采取了封装图形界面接口的方法,建立一层接口,称之为界面抽象层,当移植整个程序时,只需修改此层接口,使得工作量最少,从而较好的
微创外科是外科学发展的方向之一,我院外科自2000年1月引进了电视腹腔镜全套设备,开展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这项新技术的引进,给我们护理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共15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护理要点介紹如下:
建立了导弹一目标攻击简化数学模型,提出一种随机最优导引规律;运用卡尔曼滤波理论,引进了机动目标加速度和量测系统的不确定性;通过数字仿真,分别和传统比例导引规律、扩展比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