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要求 岁以下,那以上的人都去哪儿了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为什么企业对油腻大叔这么苛刻?
  各大公司的招聘启事中,在应聘者年龄一栏达成惊人的一致,要求应聘者35岁以下。大多数企业用这种直白的方式,表达出对充满活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的青睐。那么问题来了:超过35岁的人都去哪儿了?总有地方去,只不过大多都陷入择业和生存的困境。35岁成为人生的分水岭。
  这种焦虑情绪弥漫在人群中,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中年危机。也有人非常幸运,激发自身的才华逃离了中年危机这只年兽的追击。但是大多数人没这样的硬实力,只能忍受职场的蹂躏,在惶恐中工作,忐忑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导致大家焦躁的罪魁祸首,莫过于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企业经营观。这种观念不念旧情,不念苦劳,只等危急时刻一到,就祭出裁员的利刃,一刀切下去。
  为什么企业对油腻大叔这么苛刻?除了企业追求利润,作为老员工,自身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大幅度下降。这是不可违抗的生理规律。机能下降,必然会让人精力不济,无法适应高强度工作。很多公司推崇加班文化,推崇“996”“007”工作制度。劳动合同上的工作时间,在实际工作中变成一纸空文。所有人都在加班,相比刚从大学毕业的人,过了35岁的老员工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老员工“上有老、下有小”,父母老迈,一有风吹草动,就需要去医院;孩子不省心,老师经常把家长叫到办公室。相比那些没家庭、没孩子的新人,这么多干扰因素难免让老员工分心,导致无法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除了生理机能以及家庭的客观原因,35岁以上的员工在主观上也陷入职业倦怠,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突破变得很难,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精力、冲劲拼不过年轻人,35岁以上的老员工在收入水平处在公司薪资结构的金字塔尖。贡献固化、拿钱又多,这么低的性价比,难怪不受老板待见。不要说做到管理层,这个“35岁魔咒”就失效了。如果底层员工这么拼命加班,作为领导者好意思回家休息?不能和员工同甘苦、共患难,必然会影响团队和谐,到时候大老板不得不拿管理者开刀。
  2.狼来了,不该等到危机真正到来时才意识到
  对于35岁以上的员工来说,“狼来了”不仅仅是一句吓人的话,而是真真切切的“警报”。怎样在一定程度缓和“35岁魔咒”呢?
  首先要考虑在35岁之前,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比如国企、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地方的工作强度相比外企、私企轻一些,不会出现“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的情况。这些工作岗位的收入不高,处在中等水平。但是眼光放长远一些,如果在外企、私企这类流动性很大的地方工作,你可能在35岁、40岁以后失业,即使没有失业,但是收入水平会大幅度下降。而体制内的工作,失业的风险比较小,收入相对稳定。如果以整个职业生涯为参照系,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总收入不会差很多,只不过后者在某一段时间会收入很高,不过这种高收入很难持续获得,属于变速跑;而前者收入变动不大,属于匀速跑。既然终点情况差不多,為什么不选择压力相对小一些的体制内工作?当然体制内的工作,不是想进入就能进入的。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狼来了,不该等到危机真正到来时才意识到。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换而言之,要想抵御这场危机,应该将防范危机的时间点往前挪,挪到你单身、没有家庭的阶段,这么宝贵的黄金期,更不能在网络游戏、酒吧夜店中虚掷。好好利用2字开头的这10年,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增值期。努力将一门技艺学精,出类拔萃,这门技艺可以与工作有关,也可以无关。前者相对容易一些,后者需要结合自身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在业余时间不断打磨,这才能把别人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己的。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你有硬实力的基础上。自己样样稀松,别人不会给你一副好脸色。你是一位实力派大咖,别人会热脸相迎。不要说世态炎凉、世人功利,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在各个方面变得更加强大,当你从一艘小船变成航空母舰,大风大浪也会在你面前变得黯然失色。
  3.适度降低预期,与自己和解
  难道过了35岁就只能挣扎在惆怅中吗?不必如此悲观。和其他人生困境相似,中年危机不可能把人逼到绝境。许多看似绝境的时刻,调整战略或能迎来转机。
  可以降低对生活的要求和期望值。有时候感到苦恼,是因为对某些方面索取太多。当收入下降,那些基本需求以外的消费能省则省。比如很多家长吐槽在孩子身上花钱如流水,儿女如同一台日夜不停转动的碎钞机,让那些收入并不宽裕的家长心力交瘁。其实这些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完全可以压缩。上不起一对一的私教,那就上大课;几万元的海外游学项目让人心疼,那就不如多买一些书,在家里陪着孩子一起阅读;钢琴、绘画等艺术教育方面的开支,实在无法承受,就不必勉强。只要孩子肯努力,再加上父母的悉心陪伴和言传身教,同样可以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至于其他开支,比如每年定期的旅行、迎来送往、珠宝饰品等,只要戒除虚荣心理,同样不会成为烦恼的根源。正如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推出的观点:断是“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是“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是“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断舍离的根本,就是降低欲望,过一种简单、恬静的生活。对生活的要求可以降低,但是保持健康的身心这个方面不可以放松。过了35岁,人体机能下降,如果不懂得去保养,诸多问题会在年老时显现。
  35岁以后去哪里,35岁以后过得怎么样,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如果你提早做出准备,把自己变得更有实力、在某个领域更有影响力,处境就会相对安全一些、舒适一些。假如在20岁时蹉跎了,预想中的危机变成现实,也不必沮丧。生活不会把你逼到绝境,适度降低预期,与自己和解,保持身心健康,一样可以活出精彩。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2019年7月3日,李彦宏特意做了发型,穿着洁白衬衣,满脸自信地走进AI 研发者会场,为大家展示他们研发的小度人工智能新功能。正当李彦宏声情并茂讲得精彩,观众专注观看时,突然一名黑衣男青年冲上讲台,左手紧抓李彦宏的手腕,右手拿着打开的礦泉水,兜头兜脑浇向李彦宏。顿时,李彦宏满头满脸是水,白衬衣也大片洇湿。从未遇到这种情况的李彦宏,下意识地用手不停抹着满脸水珠,脱口对泼水者说道:“What’s ?y
12岁,正是无忧无虑的时光,应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而北碚复兴小学5年级3班的学生罗倩,却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为了给年迈的爷爷减轻负担,罗倩常利用午休时间回家洗衣晾晒,料理家务。这个出生于双亲残疾家庭的女孩比同龄人看上去更成熟。  罗倩的爷爷罗英志已经72岁,家住复兴镇山柳村。对于罗倩的出生,罗英志曾竭力阻止。如今,这个可爱懂事的女孩却是老人所有的期望。“12岁的娃娃这么懂事,我还真没见过
总有人勇敢站在第一线,他们共同的名字叫英雄  2020年大年三十,受疫情影响,快递公司放假了。傍晚,快递小哥汪勇回家与亲人吃了团圆饭。晚上10点,他在金银潭医院的朋友圈中,看到一名发单的护士写道:“求助,我明天早6点下夜班,但这里限行了,没有公交车和地铁,回不了家,走回去要4个小时。”发单已经很久了,一直没人接单。  “接还是不接?”当时,汪勇很纠结。他担心爱人和父母不同意,可又一想:“我一天接送
2020年1月8日,鲁豫远赴香港采访谢贤,寒暄后,采访进入正题,问题也变得辛辣起来,鲁豫突然问谢贤:“四哥,现在霆锋这么红,这都是您的功劳吧?”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因为如果说不好,就会让人理解成谢霆锋是靠关系上去的,让人瞧不起。谢贤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幽默地说:“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威廷汉和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作出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获奖者之一古迪纳夫,是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奖时年龄最大的科学家。  在一段视频中,古迪纳夫拄着拐杖,笑容洋溢地说道:“这真是个惊喜!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多么非凡的日子,我非常高兴能获得诺贝尔奖,让我获得如此荣誉。”97岁的美国固
合适的岗位给适合的人  两个老板碰面,交流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老板抱怨自己公司的三名员工不成才。另一个老板询问原因。这个老板答道:“他们一个吹毛求疵,整天嫌这嫌那;一个杞人忧天,总为莫名其妙的事情担忧;而另一个游手好闲,喜欢在外面瞎逛乱混。”另一个老板想了想,说:“干脆让他们三人到我的公司上班吧,这样也省了你解雇他们的麻烦。”第一个老板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这三人到新公司报到,新老板早已为他们安
你没药,就不要总是提醒我有病  作家艾小羊是个三观很正的人。艾小羊在一家国企做广告策划,有一个同事是那种“用青春换名利”的人,因为她长得漂亮,身材又好,老板特别器重她。可艾小羊对她却嗤之以鼻。  后来那个同事接了个大订单,老板指派艾小羊配合她做策划。刚开始艾小羊极不情愿,心想靠公关拿订单算什么本事。可是老板下了死命令必须拿下这个案子,艾小羊只好配合。在交往的过程中,艾小羊刚开始没有明白对方想要的东
资深音乐人高晓松在中国及欧美都有影响力。有一天,一位明星找到高晓松,希望他能够推荐自己进入欧美大的音乐节和颁奖礼。高晓松爽快地答应了。不久,他就帮这位明星推荐了。  明星很感谢,问:“我能帮你做什么?”  高晓松说:“没有。”  明星說:“那你为什么帮我?”  高晓松说:“我是江湖老腕儿,帮年轻人是分内之事,不需市恩市义。”  明星说:“腕儿和明星有啥区别?为啥腕儿能当那么久而明星三五年就过气了?
军民鱼水情,不惧风与雪  80岁了,阿布来提带着60公斤重的行装,行程1000公里,把一副特制的马鞍送到了海拔3200米的帕米尔高原。老人到底为什么执意跑这么远来送马鞍呢?  2018年的一天晚上,阿布来提正在看《新闻联播》,有一名武警边防战士身穿迷彩服,骑着马在雪山巡逻,松垮的马鞍往左一滑,边防战士随即掉落在地上。战士爬起来,抖了抖身上的雪,扶正马鞍,上马继续巡逻。他非常心疼这位年轻的边防战士。
怎一个情字了得  她说:“我的这一生,没有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嫁对了人。”他说:“我这辈子就她一个女朋友,她这辈子也就我一个男朋友。”说这句话时,他们相视一笑。她是翻译家杨宪益的胞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杨敏如;他则是两院院士、电子学家罗沛霖。  1931年夏天,15岁的杨敏如从天津中西女中毕业,随家人到北京香山避暑。她出身富贵之家,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去世后留下一大笔遗产。虽然锦衣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