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51775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05-02
  一、全人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的内涵
  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它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鄄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该建立在全人教育理念下,造就具备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素质人才的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以提高高职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从而“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通识教育应该建立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发掘学生终生学习的潜力。
  二、国内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
  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主要课程和基础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因而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程”的设计,仅仅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通识教育就搞得越好。
  通识教育的课程变成了各个专业的概论课。课程很多,学生自由选择度都很大,但实际上这种概论课式的通识教育没有多大意义。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思考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整体构建,系统思考
  一方面,高职教育学制短、技能培训任务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大量开设跨度大、深度广的通识课程,而应在建设少而精的通识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熏陶开展人文教育,重视实践体验及养成教育,在认识自我,学会生活与学会生存的体验中,贯穿做人、做事的教育。
  另一方面,系统设计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等,避免课程设计的随意性,注重课程设计的全面性、衔接性与实效性,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2.关注人文,“全人”本位
  全方位打造完整的、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把人视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造就具备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把人视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努力摆脱工具性思维的束缚,避免过于功利化、实用化,大力加强通识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提高高职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
  3.因地制宜,宁缺勿滥
  因地制宜,构建校本化通识课程体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不可能“千人一面”,课程的开设必须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师资等现实条件。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域文化、行业优势、专业特点、师资条件等恰当选择与组合,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即便是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也应注意其校本实施。
  因地制宜基于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民族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思考
  既然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既需要冰山下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同时也需要生活中的养成、应用与熏陶,因此有必要在合理设计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适当设计活动课程及潜在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社团活动及文化校园等全方位设计与建设。
  根据我院办学宗旨、学生实际与培养目标,结合本地地域文化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将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为通识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三大模块。三大模块课程设置如图所示:
  1.通识课程包括基础通识、博雅通识和生活通识
  基础通识也是公共必修课,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思想政治、军事体育、心理健康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计算机、英语等。其中职业通用能力是我院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将除计算机、英语之外的六大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为一门课程,分六个模块进行教学,这六个模块分别是:与人交流、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双创意识”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博雅通识,是文化讲堂,包括文学与文化、历史与人生、艺术与现代生活、国学思想、自然与生命科学、旅游与人文地理、法学绪论、影视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以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生活通识是选修课,供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与需要自由选择,回归“人之为人”的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从形象与气质、艺术与修养、健康與养生、演讲与口才、生活与技能五个方面开设,全方位打造完整的“人”。其中形象与气质类课程有:瑜伽、形体舞蹈、形体礼仪、服饰搭配、时尚化妆技巧、生活礼仪;艺术与修养类课程有:插花、茶道、焚香、挂画、摄影艺术、国学经典、爱情心理、艺术欣赏(音乐、美术、影视)、歌唱技巧、古筝、围棋、书法、太极、柳州文化景观导览;健康与养生类课程有:美容与养生、咖啡、西点制作;演讲与口才类课程有:朗诵技巧、演讲技巧;生活与技能类课程有:家政、家电维修、园艺、十字绣制作、丝网花制作等。
  2.活动课程包括读书会、艺文大赛、社团活动
  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读书会、艺文大赛、社团活动等。读书会我们采用“听听吧”的形式,也就是在学院图书馆书吧举办每月一听的“听听吧”,根据不同的主题由不同的老师主持,向学生每月推荐一本好书,以促进学生读书的热情。艺文大赛是组织不同学段的学生有步骤地进行诗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礼仪大赛、话剧比赛等各项才艺比赛。社团活动则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聘请老师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营造积极自主的活动氛围。
  3.潜在课程包括图书馆与文化校园
  潜在课程重点在于图书馆文化氛围打造,以及包括校园环境、宿舍环境、办公室环境在内的文化校园氛围的营造等。
  全人教育理念下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回归人之为人的根本,全面打造完整的人,避免课程设计的随意性与片面性,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少清.全人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J]社会科学家,2014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
  童革(1986年10月-),女,汉族,湖南涟源人,大学本科,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应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阐述了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结合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搭建慧鱼模型机器人为示范,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了融合,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范式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人
期刊
【摘要】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国家对新型護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完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就高职急救护理学教学的课程定位,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式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职急救护理学 教学 课程定位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237-01  在社会
期刊
【摘要】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正处于青年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明确科学适度的体育运动能够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他们一生的健康大有裨益。改革势在必行,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并能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功效。本文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分析,论证了改革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措施,为广大教师
期刊
【摘要】院校实验室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员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态度和务实作风的基地和场所。结合当前院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引入了源于项目管理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Man(人) 、Machine(机器) 、Material(料) 、Method(方法) 、Environment(环境) ”五要素进行全面剖析,探索管理模式,推动院校实验室建设全面发展。  【关键词】“4M1E”要素 实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206-02  广场舞是一种放松的娱乐活动,人们可以在广场上随意地施展自己的舞姿,是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以操、舞为载体,并体现音乐主题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1]。当下,广场舞逐渐发展成一种大众舞蹈,看上去难登大雅之堂的广场舞而其艺术性与专业舞蹈的艺术性、专业性的差距越来越小,虽然在技术技巧、表演效果上与专业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国家高校职业技能大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省份参与进来,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技能竞赛展现专业实力,找到教学改革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大赛已经受社会广泛关注,在本文中为了提升竞争效果,深化教学策略,通过技能竞赛探索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找到正确的方式来推广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管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
期刊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越来越得到各高校重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开始趋向多元化发展,高校及社会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的要求逐渐加大,这就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善。导航、制导与控制作为国家重点学科,要带头适应和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重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实施以实现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的教育。以跨学科导师团队为主体建立研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开始逐渐提高。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日益重要。而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MOOC已然成为人们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的新渠道之一。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并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课堂,产生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影响。  【关键词】MOOC 混合式教学改革 《景观环境设计》  【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方法及LBL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9月~2015年5月见习生120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实习生通过抽签进行分组;A组:教学过程中选择PBL教学法;B组:教学过程中选择LBL教学法;比较两组心血管内科考试成绩和满意度。结果:在心血管内科理论考试成绩方面,A组优于B组,尤其是临床应用题和综合分析题(P<0.05);激发学习
期刊
【摘要】PBL教学法普遍运用于国内外的医学教育范畴,可是由于其对教育资源方面具有一些要求,从而并不能在我国一些医学院校中给予实施。将PBL教学法运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当中,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于学习的兴趣,从而值得被应用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  【关键词】PBL 教学法 临床医学专业 生物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