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仕女“雅遇”瓷器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瓷器上的仕女图内容十分丰富多彩,这些图像作为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积淀,再现了当时女子美丽、端淑、勤劳、智慧的形象,还折射出清代女性的生活状态、艺术品位与精神追求……
  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仕女画”,一千多年来一直在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同样,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家庭器具历史更为悠久,而从明清以来,中国仕女画开始逐渐与瓷器相结合,在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广彩等众多的瓷器品种中都开始出现为仕女形象,这些瓷画仕女图,真实记录了当时女子生活方式的精彩片段,绘制精细逼真,环境场景生动,传达出不同境遇下女子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
  深闺独处
  清代,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普通人家女子,在父权、夫权与族权等约束下,其生活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如不许进香礼佛、不许到茶馆听书、不许去戏园看戏等等。可以说,独处深闺是当时多数女子的主要生活方式,瓷器上也常常见有此类题材的画面。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清康熙青花瓷盘上的仕女图,盘里面以青花绘一位俊俏秀美、面露微笑的仕女,侧坐于玲珑石前,着装华丽,簪饰精美,显示出闺阁名媛非同寻常的身份。她右手展扇,扇面上精妙的文人山水图衬托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与高雅的生活格调。她虽独处闺阁,但神情从容,姿态优雅,显得无比的闲淡与适从,并无丝毫孤寂与无聊之感,说明她不仅在生活上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顾,更在精神上获得极大满足与放松(图1)。
  “妇学而至清代,可谓盛极一时,才媛淑女,骈萼连珠,自古妇女作家之众,无有逾于此时者矣。”清代许多闺秀有自少接受教育的传统,如阳湖闺秀钱湘,便是“幼入家塾,随诸兄读五经四子书”。清代瓷画上的读书仕女图也是屡见不鲜,说明读书作画确实是当时深居内宅闺阁名媛的主要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最佳的消遣活动内容。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代雍正粉彩瓶上的读书仕女图:一位窈窕淑女侧坐于镶有大理石面的长条案旁,正展开纸张,准备书写绘画。身后站立一侍女,手持扇子为其摇扇纳凉,同时也沉浸在欣赏的乐趣之中。条案一端放置砚台、书匣及时令瓶花。香几则摆放着别致的盆景。优美的环境与雅致的陈设,烘托出女子无比高雅的气质与深厚的学识修养,画面温馨,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图2)。
  拜月习俗自古有之,因“月”属“阴”,故拜月者多为女性。拜月主要是为了祈福,是女子期望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清代早期五彩瓷器上及中晚期粉彩瓷器上经常见有此类题材内容的图像,一般场景为:庭院中设香几,香几上置香炉,香炉内燃香,香前有女子祈祷。如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这件清道光粉彩碗,碗外壁蓝地轧道开光内绘粉彩仕女拜月祈福图。画面绘制精细:在洞石玲珑、松竹掩映的庭院中,设有香几与香炉,一仕女双手合于胸前,在两名侍女的陪同下,躬身施拜。画面生动,真实传递出当时女子拜月祈福时的诚挚情感(图3)。
  女红是清代女性必修的日常家务劳动内容,也是生活的技能与品行贤淑的衡量标准之一。无论是皇家、官宦、书香、商贾,还是普通贫困人家的女子,都要学习或参与其中。除了刺绣,还 包括纺织、编织裁剪与缝纫等。清代瓷画上非常流行此类题材与内容,有的作为耕织图的一部分,以连环画的形式配上诗文加以说明,画面写实,多为具体的操作细节,极富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女子在深闺之中的生活状况与面貌。如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的这件清代道光粉彩笔筒上的络丝图:简陋的室内有一名女子右手拿丝篗,正坐在一架络车前娴熟地操作。空白处书写“络系”二字,点明了画面主题。图像为实场描绘,因此具有珍贵的资料研究价值(图4)。另如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的这件清代道光粉彩碗上的织布图:宽敞明亮的室内,摆放着一架高大的织机。一蓝衣女子右手拿梭,正坐在织机前愉悦地织造。窗外的红衣女子与绿衣女子正在观看。画面写实,是当时民间手工织造场景的真实记录(图5)。
  课子育儿
  清代,繁衍子嗣是女性无可替代的“重任”,育儿成长也是她们的家庭职责。因此,清代瓷器上非常流行仕女婴戏的题材与内容。
  这些画面以母亲与孩童为核心,其中童子戏莲、赏莲图寄予了人们对多子多福、连生贵子的期待。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这件清代康熙五彩盘上的仕女婴戏图:一位手持羽扇、端坐玲珑石上的母亲,正扭头注视着一手持荷花奔跑而来的孩童。孩童胸佩金锁片,衣饰华丽,表情活泼。母亲装束高贵,面带微笑,慈爱静雅。孩童手举莲花,寓意“连生贵子”。画面温馨,静中有动,既展现了浓浓的母子亲情,又传达了人们期冀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愿望(图6)。此外,清代人们大多是通过读书识字、高中状元、进入仕途而改变命运的。受此儒家思想影响,瓷器上出现了许多寄托愿望的象征性装饰符号与图像。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清代康熙青花盘上的仕女婴戏图:在高墙围护、洞石玲珑、亭阁错落、桂花盛开的庭院里,一位母亲手擎桂枝,侧身回望着三个争夺官帽的孩童,寓意“折桂加官”、“夺冠登科”(图7)。母亲们照看儿童、伴童游戏等均是当时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小景,但却带给人以无限的感动与启示。
  清代女性,在家庭养育子女中担当重任,不仅抚育,还要教育,可谓亦师亦母。如这幅清康熙五彩盘上的仕女婴戏图:在一墙栏围绕、红日高照、菊花盛开、蝴蝶飞舞的庭院内,置有长条案子,案上设一香炉,一位面目清秀、举止娴雅的母亲正在躬身作揖,似在教导孩学习鞠躬行礼的礼仪。对面站一孩童,正认真地模仿母亲修习主宾相见的礼仪动作。画面真实,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推崇儒家教育理念的思想(图8)。求学入仕也是清代人们心中的普遍愿望。许多家庭中的母亲,都将儿子能够读书中举、踏入仕途、发扬门楣、光宗耀祖作为最大愿望,并为此承担起督子课读的重担。且由于当时妇学的兴盛,使得清代闺阁多才女,名媛辈出,无论蕉园七子、荔乡九女、吴中十子,还是随园女弟子等,既通晓经史、辞赋与文章,又能挥书作画,女作家人数也为历朝之冠。由于绝大部分女作家都具备母亲的身份,她们自然经常流露出母亲的情怀,训课子女遂成为女性作品中常见之主题。
  清代瓷器上流行的仕女婴戏题材中便有很多这方面的图像。如现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清代乾隆红地珐琅彩碟上的课子习书图:窗外翠竹横斜,室内典雅舒适,一位娴淑端庄的母亲端坐于椅子上,正向依偎在身旁的孩童指导书上的内容。室内陈设讲究,墙上挂着名人山水画,案上摆放着青铜器等古董,衬托出官宦世家的富贵之气,也象征着母亲的学识与修养(图9)。
  实际上,清代瓷器上的仕女图内容十分丰富多彩,这些图像作为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积淀,再现了当时女子美丽、端淑、勤劳、智慧的形象,还折射出清代女性的生活状态、艺术品位与精神追求,因此具有一定的证史、补史的资料作用与价值。
其他文献
“世情小说”《金瓶梅》自明代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而写实的手法为中国市井文学的发展立下了新规则,《金瓶梅》的地位在于它忠实记录了一个时代中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再提《金瓶梅》,试图通过追寻书中白银的身影来还原那个社会人们的用银习惯。  宋元话本、元杂剧中已有众多的钱、银、钞等货币描写。至《水浒传》、《三言二拍》和《金瓶梅》,明代小说中的白银描写涉及到商品交易、人口买卖、捐赠、赏赐、税收、借贷、
期刊
一枚小小的生肖猴票,一经上市,立马成为了众人眼中的“蹿天猴”。不仅一票难求,行情还越来越令人“捉摸不透”……第四轮生肖邮首枚“猴票”自今年1月5日正式发行以来,就凭借一股来势汹汹的劲头搅动了市场,也搅动了邮迷们的心。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又有哪些关键点值得收藏与投资者引起重视?  “抢疯了”  眼看春节一天天临近,对于不少邮迷而言,第四轮生肖邮首枚“猴票”的行情,无疑是最近让他们深感咋舌的谈资。《中国
期刊
猴桃瑞寿、封侯挂印、马上封侯、辈辈封侯……“猴”成为吉祥、富贵的象征一直影响至今。在绘画史上,猴也成为不少名家笔下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俗图案及年画中。  六十年一甲子,十二年生肖一轮回。时光流转,丙申新春将至,羊去猴来,那位曾经大闹天宫的猴哥,王者归来了。  1998年冬,我与新婚妻子同游峨眉山。此处猴群的厉害是听说过的,尤喜拦路抢劫,搜衣兜、抢包包是其“例行公事”的常
期刊
2016年是中国农历丙申猴年,猴在十二生肖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它并非像虎、蛇对人类构成极大威胁,也不像猪、羊是先民生活的主要依赖物。猴出现在生肖中主要因为它的形态、动作最与人类相近。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藏族、珞巴族,都有人是从猿猴变来的传说,商代早期还曾将猴作为自己的图腾。正因为人们对猴的喜爱,加之“猴”的谐音所包含的吉祥寓意,猴经常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各种艺术创作中。  为了庆祝中国农历新
期刊
1月15日,“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大型历史白银货币精萃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拉开帷幕。来自30多位藏家的530余件藏品,涵盖了从唐代到民国1500余年间的各色白银货币,其精品之佳、品种之丰、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令人惊叹。  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人,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李晓萍专注于白银货币的研究已有十多年,在她看来,白银货币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历代国家经济财政状况的直接见证物。而以银锭为
期刊
1822年创立的播威表创始人爱德华有一则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他曾销售了四只表给广州行商,据说总价值高达1万法郎。由于成功销售出高价的表款,所以他要求英国和瑞士的兄弟再多寄一些来,以发展他们在广州的事业。但一开始,海外的兄弟们还表示怀疑,后来在每人收到一个沉甸甸的金块后很快就相信了爱德华的说法。关于这个故事,我们无法确定爱德华是在什么时候销售的,也不知道具体是哪几只表,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八件”这个独
期刊
手工雕刻模具打造币章起源于远古西洋,近代以机器造币后模具的要求更高,所以这是一项相当有难度的技艺。在制作过程中,雕刻师需要不断地试作,各阶段的半成品通常会留下存档,全部雕成后,雕刻师会特别精心制作数枚以资纪念,这在欧美并非罕见。  在中国,由于机制币的引进较晚,早期的观念也欠完备,因此能留存至今的凤毛麟角,所见多数皆为洋技师或委外雕刻的品种,完成品如七三反版光边银铜样、编号之京局全套光边样币;半成
期刊
初冬的北京,大雪飘飘洒洒,宛若天女散花,苍苍茫茫。我恍惚于雪花还是一地梨花,银装素裹的美景让人顿感肺腑清澈。几位好友踏雪来到董陶窑掌门人董宁先生的研究所,与其说研究所是让人想像着中规中矩的单位格局,不如说是爱瓷人、爱茶人之家——古朴的院落,红门灰墙,在雪景的映衬下格外悦目。董先生迎我们进茶室,煮的白茶正汤沸,瞬间扫走了寒意。室内精美的瓷器被摆放得错落有致,名家书画挂在素面墙壁上颇有点睛之韵,古朴格
期刊
曾有人以“返老还童”喻齐白石的晚年绘画,这一比喻让许多艺术家羡慕。所谓“返老还童”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老人的绘画状态,一是指老人的绘画面貌。绘画状态是指已是耄耋高龄的齐白石创作时仍然怀揣一颗童真之心,绘画面貌则是因为他简无可简的笔墨使其艺术以最简约的形式表现了最丰富的内涵。许多长寿画家似乎都有这样的艺术经历—“倒吃甘蔗节节甜”。  《木棉花》 纸本设色 镜片  尺幅:27.5厘米×40.5厘米 
期刊
银盾是晚清民国时期于民间流行的一种高档贺礼,从西方贵族的族徽、军徽演化而来,含有庄严、郑重、宝贵的意味。银盾是中西合璧的新式礼品,大约在清代同光时期从欧洲引进到中国,集奖杯、奖牌、锦旗、奖状的诸多功能于一体,是一种用途广泛、层次丰富的礼品。  常见的银盾是在盾牌的中间錾刻上吉祥图案或者祝贺用语,并在左右两侧同时署上送礼者和受礼者的姓名、头衔、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由此,银盾被赋予了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