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倡动态生成的理念,强调课堂的创生和开发过程,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中,促进课堂活跃,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一、在求“真”中感悟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神情投入;教师悉心倾听,真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因此,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是学生、数学教材、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平等的对话。
案例1:“万以内数的读法”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读数。老师写了一些数,看谁能把它正确读出来。
(师在黑板上随机写下23、45、78、100)
生:踊跃举手读数。
师:大家读得真好。在读这些数时,你是按怎样的方法来读的?
生1:前面三个数先读十位上的数,100先读百位,后面不读。
生2:我是从左往右读的。
生3:我从高位读起的。
……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些更大的数,你们能读吗?
(出示写在卡片上的各数:456、8734、809、3004、500、1000)
师:大家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有不会的可以商量商量。
生:自主读数,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根据这些数的特点把它们分类吗?
生4:我是这样分的:456、809、500;8734、3004、1000。前面三个是百位数,后面三个是千位数。
生5:我认为应该叫“三位数”和“四位数”,而不是“百位数”和“千位数”。
师:说得有道理。三位数就是最高位是百位的数,四位数就是最高位是千位的数。
生6:还可以这样分:456、8734;809、500、3004、1000。前面两个数都没有0,后面四个数都有0。
师: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非常好。那么,你们认为哪一类数容易读一些,哪一类数比较难读?
生7:我认为500和1000这两个数最好读,只要看5在百位上就读“五百”,1在千位上就读“一千”。
生8:我觉得最难读的是8734,它要读成“八千七百三十四”,要读很长时间。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老师也笑了)
反思:
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从百以内数的读法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基础,重组教材,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并充分发挥作为差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试读、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体会,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成过程。教师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步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不难看出,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是师生敞亮心扉、放飞思想的真情对话,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二、在求“善”中体验
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是一个不断求善的课堂。在求善的课堂里,过程充分展开,真实而透明,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学生生命不仅在求知中沉淀,更在得法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内涵和拓展文本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逐渐生成学习方法。同时,由于学生个性差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还要求数学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学生生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
案例2:“求平均数”的教学片断
(上课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
师:同学们,咱们初次见面,谁能介绍一下自己?
生1:我叫××,今年11岁。
生2:我叫××,最喜欢唱歌。
……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她最喜欢唱歌,那么咱们一起请她唱首歌,好不好?
生:好。
(生2落落大方地唱了一首《嘀哩嘀哩》的歌)
(这时,上课铃响了)
师:刚才的歌唱得怎么样?
(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师:咱们每个人当当评委,给她评分如何?
(学生6人一组,每人在发的一张表格中填上自己评的分数)
师:同学们,表格中还有一个最后得分,你们6个人商量一下,最后给她几分?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精彩纷呈,体现了学生创造思维火花)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最后举手表决通过,给她打8分。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少数服从多数,7分打的最多,就给她7分。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认为最公正的办法就是把6个人的评分加起来除以6,得到平均分8分。
第四小组:我们小组把打得最高的同学给打得最低的同学,最后扯平刚好是7分。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模仿电视大奖赛中评分规则,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除以4,最后得7.5分。
(说到精彩处,老师立即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方法都不错,都有一定道理。刚才第三、四小组都提到最后得分应该是“平均分”,你们为什么要用平均分呢?
生1:平均分公正、公平。
生2:平均分代表了每个人的意见。
……
反思: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进行评分,学生设计的解决问题方案的真实和生动,一次次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乐趣。在学生评“最后得分”时,每个小组都各自展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每个学生都真正当了一回学习的主人。打“最后得分”时,每个小组各抒己见,方法各不相同。在“最后得分”的交流碰撞过程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不断得到完善,不断切合实际。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引入了“平均数”的新课教学。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学生的情感与智慧的交织,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师也时时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的精彩。动态生成的学习方法就是这么形象、鲜活,就是这样切合学生的发展实际。■
一、在求“真”中感悟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神情投入;教师悉心倾听,真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因此,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是学生、数学教材、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平等的对话。
案例1:“万以内数的读法”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读数。老师写了一些数,看谁能把它正确读出来。
(师在黑板上随机写下23、45、78、100)
生:踊跃举手读数。
师:大家读得真好。在读这些数时,你是按怎样的方法来读的?
生1:前面三个数先读十位上的数,100先读百位,后面不读。
生2:我是从左往右读的。
生3:我从高位读起的。
……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些更大的数,你们能读吗?
(出示写在卡片上的各数:456、8734、809、3004、500、1000)
师:大家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有不会的可以商量商量。
生:自主读数,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根据这些数的特点把它们分类吗?
生4:我是这样分的:456、809、500;8734、3004、1000。前面三个是百位数,后面三个是千位数。
生5:我认为应该叫“三位数”和“四位数”,而不是“百位数”和“千位数”。
师:说得有道理。三位数就是最高位是百位的数,四位数就是最高位是千位的数。
生6:还可以这样分:456、8734;809、500、3004、1000。前面两个数都没有0,后面四个数都有0。
师: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非常好。那么,你们认为哪一类数容易读一些,哪一类数比较难读?
生7:我认为500和1000这两个数最好读,只要看5在百位上就读“五百”,1在千位上就读“一千”。
生8:我觉得最难读的是8734,它要读成“八千七百三十四”,要读很长时间。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老师也笑了)
反思:
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从百以内数的读法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基础,重组教材,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并充分发挥作为差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试读、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体会,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成过程。教师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步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不难看出,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是师生敞亮心扉、放飞思想的真情对话,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二、在求“善”中体验
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是一个不断求善的课堂。在求善的课堂里,过程充分展开,真实而透明,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学生生命不仅在求知中沉淀,更在得法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内涵和拓展文本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逐渐生成学习方法。同时,由于学生个性差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还要求数学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学生生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
案例2:“求平均数”的教学片断
(上课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
师:同学们,咱们初次见面,谁能介绍一下自己?
生1:我叫××,今年11岁。
生2:我叫××,最喜欢唱歌。
……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她最喜欢唱歌,那么咱们一起请她唱首歌,好不好?
生:好。
(生2落落大方地唱了一首《嘀哩嘀哩》的歌)
(这时,上课铃响了)
师:刚才的歌唱得怎么样?
(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师:咱们每个人当当评委,给她评分如何?
(学生6人一组,每人在发的一张表格中填上自己评的分数)

师:同学们,表格中还有一个最后得分,你们6个人商量一下,最后给她几分?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精彩纷呈,体现了学生创造思维火花)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最后举手表决通过,给她打8分。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少数服从多数,7分打的最多,就给她7分。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认为最公正的办法就是把6个人的评分加起来除以6,得到平均分8分。
第四小组:我们小组把打得最高的同学给打得最低的同学,最后扯平刚好是7分。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模仿电视大奖赛中评分规则,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除以4,最后得7.5分。
(说到精彩处,老师立即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方法都不错,都有一定道理。刚才第三、四小组都提到最后得分应该是“平均分”,你们为什么要用平均分呢?
生1:平均分公正、公平。
生2:平均分代表了每个人的意见。
……
反思: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进行评分,学生设计的解决问题方案的真实和生动,一次次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乐趣。在学生评“最后得分”时,每个小组都各自展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每个学生都真正当了一回学习的主人。打“最后得分”时,每个小组各抒己见,方法各不相同。在“最后得分”的交流碰撞过程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不断得到完善,不断切合实际。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引入了“平均数”的新课教学。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学生的情感与智慧的交织,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师也时时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的精彩。动态生成的学习方法就是这么形象、鲜活,就是这样切合学生的发展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