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曾是好母亲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f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5年,20岁的同治驾崩,慈禧作为亲生母亲,顾不上哭天喊地,两小时后立刻召开立嗣会议,最后选中光绪。
  平心而论,慈禧对光绪不错。由于年纪小,光绪的肚脐眼里总是潮湿有水,慈禧不厌其烦地用手帕一遍一遍地擦;光绪晚上睡觉踢被子,慈禧细心地帮他盖好,每当天气变化也提醒他注意加减衣物,生怕他着凉。
  这些琐事对普通人来说很正常,但在皇宫是很难得的。一般皇子都有奶娘,亲生母亲往往只能简单地陪伴,基本没机会亲自照料。慈禧以太后之尊亲自照料光绪,如果说没有感情,那是骗人的。
  只从“培养感情”的功利角度来看,也不对。人又不是机器,哪能做到冷冰冰的没有一丝情感?慈禧是女人,更是丧失孩子的母亲,她曾说:“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
  到了光绪该读书时,除师傅教授外,慈禧还亲自教他识字,一字一句地给他读四书五经,生怕没尽到责任。光绪也很争气,特别喜欢读书,站着读、坐着读、躺着读……用“手不释卷”来形容基本没错。
  而离开母亲的光绪,也极其依赖姨母兼养母的慈禧。他胆子小,每次听到雷声就往慈禧怀里钻。那些年,母子二人的感情很好。慈禧对光绪倾注心血,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母爱,一方面是功利性地培养感情,当然也是为身后事做准备。
  除了对光绪尽责,慈禧一开始对珍妃也并没那么恶毒。
  光绪刚亲政时,珍妃一直陪在身边,处理完政务后,两人就一起写写字、下下棋,甚至吃饭也在一张桌上。光绪吃一口,喂珍妃一口,还要问:“你是我的什么?”“我是你的小可爱啊。”这狗粮撒得太甜。
  当太监把帝妃的亲密事告诉慈禧后,她居然没有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说:“即便贵为皇帝,也会忘记自己的尊严啊。”这种态度,基本可以看作母亲对儿子、儿媳的宠溺,甚至有种赶紧抱孙子的期待。为照顾小夫妻的情绪,慈禧去颐和园时专门把不得宠的隆裕和瑾妃带走,让他们过二人世界。
  珍妃还有一项技能——摄影。摄影在晚清属于高科技,很多人担心摄影会夺走魂魄时,珍妃已带着摄影机在宫里拍照了。她拍照的地点不限、对象不限,养心殿、景仁宫都可以拍,光绪、太监、宫女都是模特。珍妃能生生把威严的皇宫搞成“网红打卡点”,可见慈禧的宽容。
  “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珍妃的摄影事业很烧钱,每月300两的俸禄根本扛不住,再加上对太监、宫女的例行打赏,珍妃感觉要穷疯了。在堂兄的撺掇下,她参与朝中的卖官活动。后来东窗事发,慈禧劈头盖脸地问:“你怎么不知祖宗家法呢,到底是谁教你的?”珍妃气冲冲地回答:“此太后教之。”1894年,珍妃被降为贵人,第二年又重新升为妃。
  但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正因慈禧对光绪寄予无限希望,所以得知维新党人想“围园劫后”时才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养了24年的儿子居然想杀她,慈禧伤心透了,感情一旦出現裂痕便再难弥补,身后事更别指望,于是有了后面的废帝、幽禁等惨剧。
其他文献
一  1901年,江苏东海县小官朱小坡赴扬州上任,两年后,全家迁到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他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朱自华,取意于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由于朱小坡怀疑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6岁的朱自华被送到私塾读书,在私塾里,他学的是经集古文和诗词歌赋。可以说,幼时的朱自华是在父亲的监督下度过的。每天晚饭后,父亲总要检查朱自华的作业,有时因为不满意,甚至一把火把他的作业烧掉。  在父亲严谨的管教下,
北齐王朝的实际创建者高欢是个“反腐激进分子”,战事稍平后便绞尽脑汁地削弱勋贵的权势,找借口将他们降职或调任闲职。他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所以暗中指使东魏御史台弹劾最有权势的勋责元坦、司马子如,将他们同一天关进监狱,吓得司马子如一夜白头。  其子高澄继承了“高氏反腐传统”,为凸显执法机构的威严,不仅重赏御史中丞崔暹,还恢复了御史中丞“开道赤棒”的特权,甚至自导自演了一出冒犯御史中丞而被痛打的好戏
衍圣公是孔子的后裔,歷代朝廷为显示自己尊儒重道,都对衍圣公府礼遇有加。而到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时,这个“天下第一家”竟闹出了激烈的婆媳矛盾。  孔宪培的妻子是乾隆年间大学士、户部尚书于敏中的女儿,坊间传言她其实是乾隆的骨肉——公主生来脸上就有一颗黑痣,相士说这是凶兆,若想避祸,必须将她嫁给最尊荣的人家。这样的人家除了皇室只有孔府了,但满汉不得通婚,乾隆只好让公主做了于敏中的女儿,然后名正言顺地嫁给
北宋自真宗后,皇帝多好神仙,以徽宗为最,所以道教一时间很受宠后来,不知来路的“得道仙人”纷纷下山,法术怎样不清楚,但每个人都不知活了多少年,一问岁数连自己都忘了。  有个叫张怀素的,自号落魄野人,大约像王林那样会点戏法,当时称为幻术,号称可以通神,飞禽走兽都可调遣。自崇宁年间进京以来,朝野耸动,公卿纷纷与他打得火热。他自称当年孔子杀少正卯时他就劝过,说杀得不是时候。后来楚汉相争,相持于成皋,他还登
有些事一出来,厚道人也会急,也会怒。比如杜甫。  杜甫一向忠君爱国,总说如今“万方多难”,朝廷也不容易,做臣子的要理解。他是做梦都盼朝廷振衰起敝的。他一边饿着肚子,一边“忆昔开元全盛日”,想着大唐的复兴。然后,他就写诗,说唯愿“北极朝廷终不改”,努力,再努力!  杜甫虽不是“岁月静好”家之流,所处时代更谈不上“安稳”,但也不主张人们激烈地批判朝廷。他的态度是相信朝廷。天下这么大,问题这么多,尤其是
唐代男子喜欢刺青,不仅面积广大到“体无完肤”,而且内容丰富,有的創意堪称奇葩。  唐德宗贞元年间,西蜀小将韦少卿不怎么爱读书,但喜欢刺青。一天,叔父让他敞开衣服,观赏他身上的刺青——胸口刺着一棵树,树梢聚着几十只鸟,树下挂着一面铜镜,镜鼻上系着绳索,有人立在铜镜旁牵着绳索。  见叔父一脸蒙圈,韦少卿得意地嘲讽叔父读书少,不知张籍的“挽镜寒鸦集”。其实这是闹了个大乌龙,韦少卿误解的那句诗来自张籍的《
守林人守护着地球上的最后一片林地。  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人类不断掠夺地球资源,造成环境破坏。最后,人类找到了一个更合适的栖身之所,陆续迁居。  如今,地球上99%的土地被垃圾填满,剩下的土地形成了一个小生态圈,守林人就守着这个小生态圈。  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守林人却感觉大限将至,他不知道在这里还能活多久。  他看了一眼木屋边水洼里自己的倒影,虽然看上去还年轻,但他已经看过各种各样的
在唐太宗的眼里,魏征无疑是个正经、古板得近乎迂腐的老夫子,可是人都会有个爱好吧,于是他派人去打探。探子很快带回情报——魏征爱吃醋芹。唐太宗马上召来魏征赐宴,请他吃醋芹。这一餐,君臣相谈甚欢。  但探子知道的并不全。魏征偶尔也玩玩跨界——酿酒。身为唐朝反腐先锋,从来不送礼的魏征还少有地把自己DIY的酒献给唐太宗,让他也尝尝。  喝了魏征亲自酿的酒,唐太宗当即拿起御笔,猛拍魏征的马屁,说他酿的两种酒远
公元前260年,齐国和楚国的边防检查站,一个年轻人陪着一个老人正在办通关手续,“名字?”边防检查员头也不抬地问道。“荀况。”老人声如洪钟,检查员诧异地抬起头,只见眼前的老人长须飘飘,神情笃定,像一位活着的祖宗,令人肃然起敬。   “春申君不是要求你们微笑服务吗?别忘了,你们可是楚国的窗口。”老人仍旧笑着,“您是到我们楚国干吗的?”检查员觉得这个老人有些来头,反而声音有些颤抖了。“听说楚国工作机会多
北宋“五鬼”之一王钦若是教科书级的奸佞,他矮小瘦弱,脖子上還长了个瘤(可能是缺碘引起的大脖子病),又因做过宰相而被时人称为“瘿相”。他早年是寄人篱下的书生门客,靠吟诗作文博取主人的笑脸。  落魄年代的王钦若有次参观某个家族祭祖,饿得不行,也想像其他宾客那样喝酒吃肉,于是壮起胆子蹭饭。主人问:“你是谁?”“秀才。”“能干啥?”“作诗。”好在主人也算风雅,愿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但当时没笔,王钦若就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