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农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研究“新农科人才”的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梳理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新农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
其他文献
对传统“食品微生物”教学课程进行探索,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内容复杂,“三维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感,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对此,通过对“食品微生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增加学生在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
近期,受大范围寒潮影响,采暖用电负荷加速释放.叠加国民经济持续向好、电力需求快速上升因素,多地电网迎来用电高峰考验.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超前谋划迎峰度冬各项工作,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保供电措施.
期刊
以商洛学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功能性食品学”为例,介绍了“功能性食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体会.从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和立足资源禀赋、融入地方特色元素等方面优化了课程体系.从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课下调研与课上讨论相结合和线上资源助力学生学习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分析中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并阐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通过引进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食品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相关课程,进行了既懂食品生产技术,又懂食品企业经营与管理,同时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食品供应链体系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食品感官评价”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核心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并提出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案例教学、开展双语课程等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食品感官评价人才.
在新工科背景下,精准把握食品产业的未来需求和发展方向是高校食品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前提.食品科学涉及化学、生物、医学、机械等多个学科知识,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学科的交叉融合彰显了学科的特色和行业优势,也促进学科的发展.“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我国食品类专业食品营养学的教学现状,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营养学”课程群的建设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培养更加符合当下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食品工艺综合实验”普遍存在实验场地不足、大型设备短缺、投入资金较少等问题,与现实中的规模化食品生产有所差异.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直观、生动等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瓶颈,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的问题.发展普惠金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解决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的关键.在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普惠金融内涵与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施路径.
互助县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互助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业与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目标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产业发展支撑,深入剖析了互助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互助文旅产业的对策建议,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新型经济增长极,不断推动互助县经济水平的提高.
为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实现驱动创新型中国发展,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对食品专业课程“食品生物化学”进行PBL教学实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构建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践证明,PBL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培养团队互作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