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A病毒不同分离物的侵染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来源 :中国马铃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f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PVA)是马铃薯生产上较常见的病毒之一,植株感病症状与品种、病毒株系和环境条件有关.为研究PVA不同分离物对马铃薯的致病力,将3种遗传背景不同的PVA分离物纯毒源,分别接种到指示植物\'黄花烟\'和马铃薯品种\'克新13号\'上,应用qRT-PCR检测技术进行病毒侵染鉴定,并观察其致病性差异.结果表明,3种PVA分离物均可成功侵染\'黄花烟\'和\'克新13号\',通过接种后\'黄花烟\'叶片的症状表现,推断3种分离物的致病性具有一定差异.在马铃薯上分离物2017-171致病力表现为最强,不仅在植株体内病毒含量最高,可致使叶片出现叶缘皱缩、轻花叶,还能导致马铃薯块茎严重裂口、芽眼变深;其次是分离物KB117,病毒侵染速度较快但病毒含量低,植株症状相对明显,叶缘变尖、波浪状皱缩,块茎发生畸形且芽眼变深;最后是分离物2017-176,植株仅个别叶片呈现轻微叶缘皱缩,块茎未出现畸形只存在芽眼变深症状,病毒侵染速度相对慢但病毒含量居中.PVA不同株系的致病性分析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是中国西南地区马铃薯生产重要的种植模式,具有促进资源利用和提高产量优势,但对于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养分吸收积累的特性并不清楚.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马铃薯单作(CK)和马铃薯玉米2??2间作(T)两种种植模式,研究间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大量元素积累、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马铃薯全生育期地上部、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利于干物质向块茎分配;间作增加马铃薯植株、地上部和块茎对氮素的吸收,显著增加马铃薯块茎中钾、钙、镁的积累,增加大量和中量养分在马铃薯生育后期向块茎的分配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虽然中国马铃薯单产正在稳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异,拥有很大的增产空间.为改良土壤性质而提高马铃薯产量,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特制有机基质、玉米秸秆、椰糠3种不同基质及其不同添加比例改良黏性紫色土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有玉米秸秆或椰糠的紫色土收获的马铃薯产量分别为57517和59908 kg/hm2,相比于纯紫色土分别提高65.42%和72.30%.混有玉米秸秆或椰糠的紫色土种植的马铃薯株高、单株结薯数、块茎干物质积累上均有显著优势.研究发现紫色土中掺入60%的玉米
马铃薯食用部分受土壤重金属镉污染毒害,其生物可给性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镉浓度污染下,马铃薯中镉(Cd)的生物可给性以及土壤有效态镉对马铃薯生物可给性的影响,以期为马铃薯安全食用提供借鉴.将贵州省主栽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种植于采集自威宁、纳雍、凤冈的盆栽土壤中,利用体外(In vitro)模拟胃肠消化(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PBET)法研究马铃薯中Cd的生物可给性及土壤中有效态镉.结果表明在镉污染浓度分别为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