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之国》美术教学设计

来源 :美术文献·学校体音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othn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废弃材料制作立体的游乐园。
  2.通过集体作业,培养学生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4.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材料的合理与巧妙应用。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废弃材料、彩色卡纸、橡皮泥、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意图
  游乐园是儿童的欢乐天地,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情释放童真,享受童趣。但各种司空见惯的游乐设施学生并非一下子能制作出来。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让学生通过看看、说说、想想、做做、玩玩,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尽其所能显示自己,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又缩短了学生间的差距,让差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心灵手巧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
  一、情景导入
  1.看录像,师生对话。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地方?(播放录像)你们从哪里看出这个地方是个游乐园?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到游乐园玩,因为那里是你们的欢乐天地,是你们的梦幻之国。
  二、探索发展
  1.说说你喜欢玩哪一种游乐设施,它好玩在哪里?
  2.生说,师小结一些游乐设施的特点。
  3.学生分组观察所带来的材料,展开想象:它们适合做什么?
  4.生回答,师加以引导。
  5.师演示制作方法。
  (1)根据材料的特点进行设想(要有空间感)。
  (2)设计制作(分块)。
  (3)组合固定(重心的稳定)。
  (4)装饰美化(色彩艳丽)。
  三、实践活动
  1.作业布置,提出要求:(1)小组制作一个小游乐园;(2)分工合作,能力强的尽量制作与众不同的作品,能力较弱的可以制作简单的作品;(3)提倡互相帮助、友好协助。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3.各小组提出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师生共同解决。
  4.修改补充作品,使作品更加完美。
  5.小组布置“游乐园”。(可以添加绿化和人物)
  6.汇总交流,共享乐趣。(组织各小组把作品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游乐场,让学生在“梦幻之国”里享受畅游的乐趣。)
  四、评价交流
  你喜欢玩哪一个项目?你觉得哪一个项目最有创意?你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吗?
  教学过程(二)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略。
  二、引導阶段
  1.认识色彩的冷与暖。
  今天,我们学习色彩的冷与暖。那什么是冷色?什么是暖色呢?下面请大家看老师这里(出示不同的彩色蜡光纸),提问:当你看到这色彩(大红色的)时,你会联想到什么?当你看到这种(普蓝色的)呢?
  (开门见山地导入,有利于学生直接进入冷暖色的对比学习。当他们看到的是红彤彤的纸,就会联想到太阳、火焰、气球、辣椒、热血、烛光、烟花等等,而这些都是给人热或温暖的感觉;当蓝色的纸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马上联想到大海、蓝天、冰块、夜晚,有一种清凉、冷冷的感觉。就这样,不到两分钟,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色彩为什么有冷暖之分,也对冷暖如何在色彩中体现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小结。
  当你看到蓝色时,你会联想到蓝天、大海,会觉得凉爽、冰冷,它就是冷色;当你看到红色时,你会联想到太阳、火焰,会觉得热辣辣或者暖洋洋的,它就是暖色。(板书)
  (通过小结,在学生脑海中基本形成了感觉冷的凉的色就是冷色,感觉暖的热的色就是暖色这种概念。)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色彩的冷与暖”。
  三、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观察色纸,训练他们的感觉。
  分别拿出不同色的纸(橙、紫、黄、深蓝、粉红、橙黄、绿、白、黑等等),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感觉,是寒冷的、凉爽的?还是暖和的、热辣辣的?然后分别分类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两列,让学生有个对比。
  红──暖色:橙、橙黄、粉红
  蓝──冷色:紫、深蓝、白、黑
  中性色──绿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先从感性的视觉入手,再通过对比归纳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这样,过渡自然,容易掌握,不会那么生硬。)
  2.小结。
  以青色为中心和近于这种颜色的色给人的感觉弱,具有收缩及退远的现象和寒冷的感觉,于是称之谓寒色或冷色。红色、黄色等色给人的感觉强,有扩张及迫近视线的现象,给人产生温暖的感觉,于是被称之为暖色。
  3.出示色轮。
  指导学生从色轮上了解冷暖色,了解到靠近红色的为暖色,靠近蓝色的为冷色。
  (进一步巩固冷暖的分类,及冷暖的主要色彩。)


  4.寻找生活中或教室里的冷色与暖色,并说出为什么。
  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和熟悉色彩的冷与暖,及其它们不同的作用。   (通过上个环节的归纳总结,马上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使所学的能结合实际,为进一步运用于实际作好铺垫。)
  5.色彩的冷暖有时是相对的。
  老师同时出示两种颜色,让学生进行比较,哪个更冷?哪个更暖?比如:大红与玫瑰红、黄与红、黄与蓝、紫与红、紫与蓝等等。让学生从不同的比较中知道,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色彩对比下,它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所以说,有时候,色彩的冷暖也是相对的。
  (这样可防止学生冷暖色绝对化,同时在以后的色彩搭配中能灵活运用,不会生搬硬套。)
  6.冷暖色调的认识。
  观察教材上的范图和教师准备的范图,说一说这些图片给人的整体感觉?然后分析一下每一幅画中分别使用了哪些颜色?其色调以什么色为主,暖色还是冷色?
  7.小结。
  色调是指色彩,乃至整个画面的基调。以红、橙等暖色为主调的色彩,叫做暖色调;反之,以青、紫等冷色为主调的色彩,叫做冷色调。
  8.思考并讨论。
  在表现寒冷的作品中,能使用暖色吗?使用暖色时要注意什么?反之呢?
  (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构思画面色彩时,要心中有数,冷色调里不乏来点暖色,暖色调里也可来点冷色,这样可使画面更加生动活跃。)
  9.判断色调,练习配色。
  老师描述一些情景,学生闭着眼睛听,联想其色彩及基本色调并说出来。
  a.一场寒霜,一阵秋风,那黄叶象接到命令似的,纷纷脱离树枝。
  b.天很蓝,云很白,秋日的天空宁静而高远。
  c.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了大火。
  d.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
  四、学生创作
  1.布置作业:画一幅表现冷或暖感觉的作品。
  2.作业要求:可选用拼贴或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内容可以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造型不必太复杂,主要在色彩的搭配上。
  3.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强调要以某一个色调为主。
  五、欣赏展评
  1.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互相欣赏。
  2.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
  3.教师进行点评小结。
  六、收拾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的整洁。
  七、课后拓展
  鼓勵学生根据不同的季节与心情,利用不同的色调去装饰自己或集体的环境与物品。
  教学反思
  新授阶段,当引导学生认识了冷色和暖色之后,如果可以引申到生活中自然界中去找一找冷色和暖色,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而且对于如何利用冷色和暖色来表现也起到了启发作用。比如:每天太阳升起和落下时,周围的霞光火红而温暖适合用暖色来表现,白雪覆盖的山坡,碧蓝的天空是一组给人感觉宁静、寒冷的场景,秋天变色的山坡到处都是红色,黄色,橙色等这些炽热如火的颜色。
  教师选择几个结合图片给学生赏析,然后顺时启发学生:你觉得还可以表现什么冷和暖的主题。学生可能就会联想到:壁炉、冰山、火焰山、北冰洋、寒风、酷暑等等。这里面既有具体的景物,也有抽象的感受,教师在这时候就可以明确一下作业要求:既可以表现具体的形象,也可以表现抽象的,若是抽象的,可以色块分割,主要精力放在色彩搭配。
其他文献
2020年5月25日,最高检工作报告中再次谈及“案-件比”这一检察工作质效评价指标.从微观上看,该项制度实行以来,各级检察机关的工作质效都有显著提高.从宏观上看,着力“降低”“案-件比”这一认识存在偏差,“件”的业务范围的设定科学性欠佳,会带来管理方式过度行政化的忧虑.因而有必要从实质上认知“案-件比”制度,将其性质由评价标准转变为评价因素,对其中的“件”的范围进行微调,使这项新制度更加完善.同时,检察机关自身业务方面也需要改进.
教学课型  音乐欣赏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首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叙事歌曲。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旋律,像阵阵清风传颂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放牛娃王二小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把日本侵略军带进了我军的埋伏圈,使我们的老乡和干部得到安全,敌人受到了惩罚,然而我们的小英雄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曲调优美动听,又略带悲凉的色彩,充分寄托着人们对抗
期刊
摘要: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公共空间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范式,探讨在社会结构转型加快、治理主体多元化、权力结构扁平化等背景下,社会治理共同体公共空间建设的概念内涵、逻辑结构和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治理共同体;场域;公共空间;城乡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1)
恐怖主义威胁既来自实施暴力袭击的恐怖组织,也来自其他的“潜在恐怖分子”.强硬的反恐政策主要是为防患和制裁少数极端恐怖主义分子而制定的,被广泛当作威慑恐怖分子而降低恐怖风险的有力政策工具,却忽略了其可能引起潜在恐怖分子的反弹.在印度尼西亚,一些宗教极端主义者极易将强硬反恐政策的压力解读为对穆斯林群体的压制,因此,印度尼西亚反恐实践对于本研究具有样本意义.构建反恐主体与对象的互动博弈行为模型,有助于分析政府强硬反恐政策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政府的强硬反恐可以导致恐怖活动动员的减少(威慑效应)或增加(反弹效应)
《民法典》与藏族习惯法价值目标一致,具体规则竞合较多,但多不冲突,且《民法典》承认藏族习惯法的法源地位,因而能够有效地消弭其与藏族习惯法的冲突.《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涉藏地区社会治理中,其能够柔性引导藏族习惯法,有效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民族向心力.各组织、团体应依托优势资源成立宣讲团,精研宣讲内容,特别注重《民法典》政治意义及相较于藏族习惯法的优势方面的宣传,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进一步引导藏族民众主动学习、运用《民法典》.
摘要:中国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而成的先进文化。发展好红色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文化生态学有关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的认识和观点为审视新时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在这些理论认识之上的文化多样共生构成了红色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文化的协调平衡是红色文化稳定发展的重点关键,文化的开放更新是红色文化持续
新的时代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海洋环境的跨地域性及环境治理本身的公共性等特征,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治理效果不甚理想.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发现,多元治理主体内部及主体间利益冲突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基于“事件情境—行动过程”的研究思路,多元利益协调下海洋环境治理的行动逻辑,应从制度安排、利益补偿、利益争端调解和利益共享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化解利益冲突,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与质量.
北京四中的校友当年在校读书时,有的钟情数理化,有的偏爱文史哲,因此对教过自己文化课的老师,在记忆中便各有千秋。但有一位老师,凡是他教过的学生,不管是喜欢理的还是喜欢文的,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尽管岁月无情人生易老,但这位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学生们的心中,他被广大学子视为最值得自己尊敬和怀念的恩师之一。这位老师即被誉为“体坛宿将,教苑名师”的北京四中特级体育教师韩茂富先生。  “一桶水”与“
期刊
近年来,相较于传统的军事、外交冲突而言,来自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日益凸显,特别是某些灾害性公共危机暴发后,其扩散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实际造成的损失甚至比危机本身还要大.基于扎根理论对109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风险扩散的情况不仅与危机本身的严重情况成正比,还与风险传播情况成正比,但是与政府的防控供给能力成反比,在理清各类属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归纳出了风险扩散的三种类型,即单中心链条式扩散、多中心耦合式扩散和复合同心圆式扩散,为更好地应对风险扩散问题,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认清风险扩散的
忠诚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因,是人民警察职业精神的灵魂.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忠诚警魂新的时代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铸造忠诚警魂之鲜红底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铸造忠诚警魂之核心要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铸造忠诚警魂之鲜明特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铸造忠诚警魂之精神源泉.公安院校在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过程中,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与忠诚警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着重做好: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忠诚警魂教育的首位;发挥公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厚植忠诚警魂教育的理论根基;结合警务实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