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

来源 :土壤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0206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3月30日至4月15日在南京召开了由中国南京土壤研究所和美国农部土壤保持局土壤管理技术援外处联合举办的“土壤系统分类研讨会.”来自美国的布尔(S.W.Buol)教授、威尔丁(L.P.Wiliding)教授、基伯尔(J.Kimble)博士和雷博特(W.Reybold)博士介绍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国方面赵其国和龚子同研究员等分别介绍了中国土壤资源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加会议的有120人.会议开得很好.用美国朋友的话来说“这是一次高度成功的会议,”是“中美土壤分类合作的里程碑.”国际土壤分类的
其他文献
本区位于昆仑山东段与祁曼塔克山之间,海拔高于4000米,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考察发现,本区高平原土壤主要为高寒寒原土、高寒荒漠土、棕钙土,山地土壤主要有高山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等11个土类25个亚类.高平原土壤呈水平地带分布,山地土壤呈垂直地带性分布.祁曼塔克山以北属南疆棕色荒漠土带,以南包括保护区属藏北高原高山草原土区.
期刊
本区的苏打盐土是温带半湿润气候下的现代形成物.内因是母质粘重,弱矿化地下水蒸发集盐;外因是草甸草原植被的破坏.防止苏打盐(碱)化的措施是保护植被;改良措施是恢复草甸草原植被,以维持草甸性土壤积盐与脱盐的平衡.草甸草原的合理利用是科学地发展畜牧业.
期刊
若尔盖高原夷平面的塑造过程经历了 个相当长的时期 研究表明:1 新第三纪是主要塑造期 第四纪是高原边缘夷平面的破坏解体期 又是高原腹地继续夷平 熟的时期 高原腹地夷平面的构造解体为侵蚀—堆积所补偿2 第四纪高原湖泊历经兴衰.目前则处于衰亡时期3 气侯经过四次旋回波动 目前气温可能处于颤动下隆的晚期阶段.4 生态环境从多方面显示了它脆弱性
期刊
本区面积1.25亿亩,九年来平均每年退化达146万亩,失去生产能力的草场已达1200万亩.草原土壤退化主要表现为盐碱化、沙化和旱化,直接原因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导致草原生产力下降.整治总的方向应以围栏建设为基础,以水为中心,以防治风蚀沙化为重点.具体措施是:划区轮牧轮刈,调整畜群结构,改变传统的游牧路线,推行施肥灌溉、耕作和消灭鼠害.
期刊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本区年凋落物6.38~24.6吨/公顷,是林地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主要给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针叶林最低.各林型A_1、A、B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93~28.97%,C/N=13.4~20.7,全N0.11~1.236%,全P0.009~0.058%,pH=3.8~4.7(盐浸),交换酸、水解酸分别为3.89~11.99和5.86~24.5me/100g,盐基饱和度12.
期刊
本文介绍了振梁式压电角速率陀螺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压电角位移陀螺、压电角加速度陀螺、压电倾斜仪、压电姿态组合测量仪和压电智能化测量仪等新型仪表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目前达到的水平和在一些领域里已经获得了成功应用的情况等。
期刊
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四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进行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尿酸酶活性有明显的层次性,以0~10cm土层内最高,往下则递减,这与有机质含量有关.其中,金露梅灌丛草甸上最高,杂类草甸、矮蒿草草甸土次之,垂穗披碱草草甸土最低.尿酸酶活性与氮代谢微生物如嫌气性自生固氮菌、硝化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和活性的相关性要根据植被类型而定.尿酸酶活性与脲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水分等均有一定相关性,显著与
期刊
1986年在典型的砂页岩山地设置五因素四水平正变试验,采用下喷式微型模拟降雨器降雨,并观测不同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影响径流量的因素是雨强>植被>坡度,影响冲刷量的因素是植被>雨强>坡度.降雨历时和间隔与径流量和冲刷量无关.植被盖度为65%的小灌木林的冲刷量和径流量最小.雨水渗透深度随坡度增大而渐减.土壤容重越高,径流量越大,侵蚀愈重,本区80%以上的坡耕地土壤容重都在1.38克/cm~
期刊
长期以来岩石标准物质均匀性检查多系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作包装单元(使用单元)间的均匀程度一致性检验。这种检验以假定单元内物质分布均匀为前提,而对单元内物质分布是否足够均匀未作实际检验。本文主要探讨用XRF法作标准物质均匀性检查的一些问题。提出的方法不仅可对单元间的一致性、单元内的均匀性作方差分析F检验,而
期刊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体现,土壤资源调查的基础,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也是国际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随着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发展.以前的土壤分类大多是定性的,六十年代以后进入定量化阶段.自从美国第七次土壤分类草案(1960)和土壤系统分类(1975)相继发表以来,土壤分类开始进入新的定量化阶段.它的出现对世界土壤分类影响很大,有的直接应用,有的引为本国第二分类,但一些主要国家,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