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为Still病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a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为了检测具有典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的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基因点突变,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的K10第一外显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患病成员K10基因的第156密码子发生了C→A的碱基替换,从而导致精氨酸变成丝氨酸,并破坏了AciⅠ的酶切位点,而患者家族中未发病成员均未见有基因突变.该突变位于编码角蛋白K10的1A亚区.这一研究为建立大疱性先天性鱼
近年,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T淋巴细胞在表皮中的滞留问题,因为T细胞可借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ICAM-1/LFA-1)途径与郎格罕细胞(LC)及角朊细胞结合,导致抗原递呈,T细胞活化、增殖及角朊细胞的活化[1]。
期刊
银屑病是一种皮肤表皮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近年来发现ras基因和p53基因与肿瘤细胞的增生有关[1~3]。为探讨ras基因和p53基因与银屑病皮损发生、发展的关系,我们分别对13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内ras基因表达的p21蛋白和p53基因表达的p53蛋白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
期刊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原位检测了银屑病皮损的凋亡角朊细胞,应用免疫过氧化酶技术研究了正常人皮肤与银屑病皮损的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表皮各层中,大量角朊细胞呈现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基底层及表皮中下部各层大量角朊细胞PCNA染色强阳性,
期刊
我们从1996年3月至1996年10月应用替硝唑治疗寻常痤疮138例,并以甲硝唑治疗120例作为对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临床资料1.病例及分组:所有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共138例,男89例,女49例;年龄16~32岁,平均年龄21.62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平均3.42年。对照组:共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15~33岁,平均年龄22.36岁;病程5个月
近年由于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介入治疗等的应用,使机体微生态环境紊乱,免疫功能受损,给条件致病菌创造了感染的机会,其中以酵母菌为主的真菌感染日趋增多,临床如未予重视、未及时确立诊断和合理治疗,常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及时准确地识别真菌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 1995年10月至1996年5月分离的781株酵母菌鉴定分析结果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