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都已实行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初见成效,但各学院在推进二级教学管理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着本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该文提出了从学院特色或专业特点出发,优化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素质,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二级教学管理机制。
关键词:二级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学院特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18-02
近年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很多高校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改变为以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拓宽专业建设,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教学运行管理是以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施为主线的一系列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活动,它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级主要负责政策研究、宏观调控、资源分配、监控考核、沟通协调等职能。而各学院的职能主要是根据校级制定的目标要求,结合学院的教师、学生、财物等资源贯彻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并负责相应教学任务的监控和管理,以发挥各学院教学管理的直接和基础作用。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教学管理也不再是单一的“上传下达”的活动,很多工作并不是只靠管理人员的经验或者态度就能做好,现存的一些管理体制出现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秩序。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运行管理现状
1.1 二级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二级教学管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学管理工作是学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实行二级管理后,教务处与学院有不同的职能分工,但目前,很多学院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比较传统,管理理念有待创新,未形成具有院系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学院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有些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学分制改革、教学改革等相关工作脱节,只是学校决策的简单执行,未从整个学院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造成工作效率降低,教学运行迟缓等,甚至影响到学院其他工作的开展。另外,学院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管理工作存在依赖性和被动性,分管领导、教学办、教研室权责不明确,发生拖拉、扯皮、推诿或应付等现象,不能从院系角度有效的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甚至有些教学活动未能做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造成学院内部教学工作紊乱,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2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的很多管理人员都只是事务性的执行者,对教学新政策、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缺乏应有的认识,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意识,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二级学院对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人员用的多而培养少,二级管理工作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教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学院对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很多管理人员因事务繁杂,提升职称困难,工作量与报酬不成正比等,对现有工作只是简单的服从组织安排,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比如:有些管理人员不熟悉本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不了解学院的教学规划方向,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导致学院的教学工作推进缓慢。有些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者是由专业教师兼任,由于身兼数职且缺乏专业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致使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很多工作流于表面,难以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也越来越制约着学院的发展。
1.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改进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确立,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效提升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很多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同一个标准,没有专业、学科的差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学事故的发生和学生违纪现象的出现,但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与学生“草木皆兵”,有些教师不敢活跃课堂气氛,不敢进行大幅度的教学改革,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另外,仅靠几个工作人员进行教学监控,信息渠道较为狭窄,不能掌握全面的教学信息,不能及时的获取教学新动向,尤其是对于实践教学,学院监控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实习或毕业论文等实践学习任务不能受到有效监管,存在虚假成绩甚至未参加实践活动等情况,这些都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产生一定影响。
2 二级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优化建议
2.1 建立健全二级教学管理制度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确保学院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级学院必须建立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强化学院教学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为更好的推进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制度必须先行。要明确各分管领导、各科室、各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各教研室的工作职责,制定各项工作的考核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杜绝“等、要、靠”现象,提高学院工作的执行力,权责明确,奖惩合理,以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学院在遵循校级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符合本学院特色的教学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要围绕学院专业建设、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实施,促使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2 稳定教学管理队伍,提升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首先要稳定管理队伍,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因每个工作人员都承担着不同的分工,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对象,所以工作人员不能经常更换,以保证学院的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在学校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各教研室、学院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工作,同时还需要承担与其他院系的协调工作,所以应注意提高自身素养和服务意识,既要以制度为依据,执行过程中做到“执法必严”,也要增强自身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以保证学院的工作顺利开展。在当前形势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以往一味埋头苦干、保守陈旧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上要学会推陈出新,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协助学院领导做好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每周的工作安排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与其他人员的团结协作,在工作中寻找问题,不断总结和提高,使繁杂的教务管理工作创造性的开展。 2.3 实施分类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教学信息渠道畅通 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有效提高本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二级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确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形成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管理条例,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二级教学检查力度,成立巡查小组,除不定期的开展常规教学巡查外,还应对本学院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教研教改活动等专项工作进行督导,制定专项活动督导方案,开展自我评估活动,及时总结和分析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另外,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渠道。除日常教学管理人员的检查信息外,各教研室也应该针对专业特点,不定期开展专业建设、教师教学、学科与科研、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研讨活动,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还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各种方式及时反馈一线的教学信息,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全面了解本学院各项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学院还应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对获得优秀教学和教改成果、教学质量突出、教学效果显著的教研室或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3 小结
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二级学院来说,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则有利于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应针对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管理体制,创新性的开展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与时俱进,依据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前景,持续的探索和实践,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科学而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创建具有现代化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本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富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江璋.高校二级教学管理工作优化发展探析[J].时代教育,2012(4):113.
[2]张晓天.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优化系部教学管理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66-67.
[3]蔡小云.浅谈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工作[J].西部大开发.中旬,2010(2):125.
[4]徐丽.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基于二级教学管理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7):85-88.
[5]陈丽萍.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59-60.
[6]邓慧.关于二级教学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191.
[7]赵振国,刘丽.高校二级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8(2):181-183.
[8]吴才章,卞科,卢娜.关于构建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155-161.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二级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学院特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18-02
近年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很多高校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改变为以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拓宽专业建设,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教学运行管理是以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施为主线的一系列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活动,它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级主要负责政策研究、宏观调控、资源分配、监控考核、沟通协调等职能。而各学院的职能主要是根据校级制定的目标要求,结合学院的教师、学生、财物等资源贯彻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并负责相应教学任务的监控和管理,以发挥各学院教学管理的直接和基础作用。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教学管理也不再是单一的“上传下达”的活动,很多工作并不是只靠管理人员的经验或者态度就能做好,现存的一些管理体制出现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秩序。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运行管理现状
1.1 二级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二级教学管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学管理工作是学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实行二级管理后,教务处与学院有不同的职能分工,但目前,很多学院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比较传统,管理理念有待创新,未形成具有院系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学院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有些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学分制改革、教学改革等相关工作脱节,只是学校决策的简单执行,未从整个学院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造成工作效率降低,教学运行迟缓等,甚至影响到学院其他工作的开展。另外,学院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管理工作存在依赖性和被动性,分管领导、教学办、教研室权责不明确,发生拖拉、扯皮、推诿或应付等现象,不能从院系角度有效的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甚至有些教学活动未能做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造成学院内部教学工作紊乱,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2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的很多管理人员都只是事务性的执行者,对教学新政策、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缺乏应有的认识,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意识,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二级学院对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人员用的多而培养少,二级管理工作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教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学院对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很多管理人员因事务繁杂,提升职称困难,工作量与报酬不成正比等,对现有工作只是简单的服从组织安排,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比如:有些管理人员不熟悉本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不了解学院的教学规划方向,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导致学院的教学工作推进缓慢。有些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者是由专业教师兼任,由于身兼数职且缺乏专业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致使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很多工作流于表面,难以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也越来越制约着学院的发展。
1.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改进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确立,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效提升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很多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同一个标准,没有专业、学科的差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学事故的发生和学生违纪现象的出现,但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与学生“草木皆兵”,有些教师不敢活跃课堂气氛,不敢进行大幅度的教学改革,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另外,仅靠几个工作人员进行教学监控,信息渠道较为狭窄,不能掌握全面的教学信息,不能及时的获取教学新动向,尤其是对于实践教学,学院监控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实习或毕业论文等实践学习任务不能受到有效监管,存在虚假成绩甚至未参加实践活动等情况,这些都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产生一定影响。
2 二级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优化建议
2.1 建立健全二级教学管理制度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确保学院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级学院必须建立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强化学院教学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为更好的推进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制度必须先行。要明确各分管领导、各科室、各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各教研室的工作职责,制定各项工作的考核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杜绝“等、要、靠”现象,提高学院工作的执行力,权责明确,奖惩合理,以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学院在遵循校级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符合本学院特色的教学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要围绕学院专业建设、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实施,促使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2 稳定教学管理队伍,提升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首先要稳定管理队伍,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因每个工作人员都承担着不同的分工,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对象,所以工作人员不能经常更换,以保证学院的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在学校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各教研室、学院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工作,同时还需要承担与其他院系的协调工作,所以应注意提高自身素养和服务意识,既要以制度为依据,执行过程中做到“执法必严”,也要增强自身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以保证学院的工作顺利开展。在当前形势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以往一味埋头苦干、保守陈旧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上要学会推陈出新,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协助学院领导做好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每周的工作安排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与其他人员的团结协作,在工作中寻找问题,不断总结和提高,使繁杂的教务管理工作创造性的开展。 2.3 实施分类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教学信息渠道畅通 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有效提高本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二级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确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形成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管理条例,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二级教学检查力度,成立巡查小组,除不定期的开展常规教学巡查外,还应对本学院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教研教改活动等专项工作进行督导,制定专项活动督导方案,开展自我评估活动,及时总结和分析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另外,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渠道。除日常教学管理人员的检查信息外,各教研室也应该针对专业特点,不定期开展专业建设、教师教学、学科与科研、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研讨活动,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还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各种方式及时反馈一线的教学信息,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全面了解本学院各项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学院还应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对获得优秀教学和教改成果、教学质量突出、教学效果显著的教研室或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3 小结
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二级学院来说,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则有利于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应针对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管理体制,创新性的开展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与时俱进,依据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前景,持续的探索和实践,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科学而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创建具有现代化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本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富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江璋.高校二级教学管理工作优化发展探析[J].时代教育,2012(4):113.
[2]张晓天.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优化系部教学管理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66-67.
[3]蔡小云.浅谈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工作[J].西部大开发.中旬,2010(2):125.
[4]徐丽.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基于二级教学管理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7):85-88.
[5]陈丽萍.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59-60.
[6]邓慧.关于二级教学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191.
[7]赵振国,刘丽.高校二级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8(2):181-183.
[8]吴才章,卞科,卢娜.关于构建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155-161.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