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武:感动非洲的中国学者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q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行走非洲”30年,又在浙师大牵头创建了中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多年的专注研究成了“非洲通”。今年6月,他應邀参加为即将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作准备的中外高层论坛,讨论金砖国家智库合作等问题——
  
  刘鸿武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今年初,他入选“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并出席“金砖国家合作”研讨会做主要发言。6月,刘鸿武应邀出席了在福州召开的“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本次论坛是9月将在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的配套活动。来自27个国家的37个政党、105家智库、79家民间组织的约400名代表与会,讨论金砖国家合作新领域和创新举措、金砖国家智库合作问题。
  刘鸿武是个“非洲通”,许多与非洲有关的高层次活动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4月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出席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5月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参加非洲孔子学院联席会议并做大会发言;6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总部主持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中非智库论坛第六届会议开幕式并作重点发言。
  “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
  2006年初,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将一项关于中非关系研究的课题委托给刘鸿武。刘鸿武以“中国对非战略初探”为题,从非洲历史与文化开始谈起,再讲中非合作的背景、动因、现状、困难和前景,并与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战略相结合,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就一篇雄文。在十多个课题成果中,这份成果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国务委员唐家璇为其颁发“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优秀课题成果奖”,并且评价,这篇文章是在以中国人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而中国的非洲研究一直比较落后,希望学术界重视。
  刘鸿武就此走进了中国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的圈子,且一路走得风生水起。
  
  2009年,因其在非洲研究、中非战略合作中的特殊贡献,刘鸿武荣获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刘鸿武是学界唯一的代表。2014年,刘鸿武获评“长江学者”,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第一批获此殊荣之人,填补了该领域15年来的空白。同年,刘鸿武受邀在英国皇家学院国际事务研究所“讲中国的非洲故事”。在这所与美国“第一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齐名的“欧洲第一智库”,刘鸿武将自己三十年“行走非洲”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和研究成果揉搓在一起侃侃而谈。一向以“刻薄刁钻”著称的欧洲学者们在其演讲后的提问环节竟对他恭敬有加,当时列席的几位中国驻英大使馆领事、参赞们在事后称赞他“为中国学术争了面子”。
  只一步,刘鸿武就踏进了西方学术的最高殿堂。
  2016年4月8日,刘鸿武再次讲起了他的非洲故事。这次是在北京京西宾馆,他和莫言、成龙、姚明等被中宣部、国务院聘为“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在主题发言时,他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如何认识非洲、研究非洲、讲述中非关系的“故事里的故事”,被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认为是抓住了讲故事的基础——讲人的故事、人的感情。
  其实,这枚“非洲钻石”熠熠生辉的光芒,在很早以前就已不自知地引人侧目。2000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前夕,有关部门就找到了他,索要了其著作《从部族社会到民族国家——尼日利亚国家发展史纲》,因为在当时这是中国学者根据其亲身经历写出的唯一一本关于尼日利亚史的书籍。
  探访非洲得疟疾后,专注研究异域历史文化
  总是自嘲自己是“土气”的刘鸿武,其实有很深的人文涵养与知识积累。他儿时生活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本科在武汉大学学习中国古代史、研究生时期于云南大学学习中东和欧美史,再到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研习考察非洲历史文化,随后又从人文学术转向国际关系领域,将关注点聚焦到非洲。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与生活经历给了刘鸿武知识面广而全、精通中外的机会,从而对学术话语的构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990年,刘鸿武第一次前往非洲,于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留学进修文化史。学习之外,刘鸿武兴之所至,和同学一起划着独木舟进入热带雨林深处,想探访最传统和原始的非洲社会。不想湿热的气候和蚊虫的叮咬,让他患上了疟疾。“我在非洲打过两次摆子,当时还没有防疟药青蒿素,只要免疫力一低就容易复发”,回忆起这段经历,刘鸿武言语间完全没有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由于用错了药的剂量,刘鸿武数天高烧不退,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情急之下,将刘鸿武抬到了法国大使馆内,经一位亚裔医生治疗,方才退烧。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尚未完全恢复的刘鸿武慢慢踱步到窗前,映入眼帘的热带雨林充满了生命力的葱葱绿意、非洲人热情奔放的和着鼓点的舞步让他突然想起了一部大学里看过的却早已忘记名字的电影。那部电影里,非洲土著人对从英国来的传教士的女儿说,“只有得过一次疟疾,你才会懂得非洲”。似乎在那一个电光火石的瞬间,刘鸿武也终于理解了这一片土地的文化与历史。
  研究生毕业后最早在云南大学任教的那些年,刘鸿武曾对走什么样的学术之路感到迷惑,因为自小生活在中国西南边地的高山大峡谷深处的他无法在喧闹都市里找到思想创造的感觉,但是,“在非洲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我淡忘的那些在云南的童年记忆一下子被唤醒了”,刘鸿武这样回忆他和非洲的初次相识。在离云南万里之外的非洲,他内心里找到了自己断了多年的根。后来,他写了《故乡回归之路》、《守望精神家园》这样的几本书。
  被非洲文化所吸引的刘鸿武在回到云南之后,将研究点转向了非洲,他戏称自己“在边地研究边缘学科”。在云南的大山世界里,刘鸿武如民间艺人般逍遥自在,凭着兴趣和热忱研究非洲的历史、文化和风俗,静心独思于遥远的异域文化,自由行走于天高地远的他乡异国,在翠湖旁、在阳光茶楼里写下《蔚蓝色的非洲》这样的游学式随笔著作,《黑非洲文化研究》这样的科研教学成果,培养了6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18名博士生,这些学生现今有的已经是教授、博导,成为中非研究的又一股中坚力量。
其他文献
在总路綫的光輝照耀下,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反右傾、鼓干劲,厉行增产节約的伟大号召下,鞍鋼地质勘探公司全体职工,学习了鞍鋼第三炼鋼厂技术表演賽的經驗,在党的領导下,全公
“能革就革,革了再革”,这就是出席全国群英会的先进集体、广东拖拉机厂锻压车间锻工第五小组大闹技术革新的特色。这个小组在生产中坚决依靠党的领导,发挥了生产小组的核心
生产大跃进以来,起重設备也发生了不足的現象。我厂机动科根据生产需要,学习兄弟厂的的先进經驗,結合实际情况,大胆試制成功一部10吨簡易木質行車,应用效果很好,解决了起重
毛主席的偉大著作’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發表以後,農業合作化運動随即迅速在全国範圍内蓬勃開展起來。毛主席會經指出:’这是五億多農村人口的大規模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
去年第四季度,我们工程队安装一台五万瓩汽机,从台板就位到启动仅仅用了十六天时间,而且十分顺利地一次启动成功。与此同时,又提前以十五天的时间装好一台二百三十吨/时锅炉
淮南电厂坚决响应了省、市委提出的增产不增人的号召,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大闹技术革新,千方百计挖掘劳动潜力,获得很大成绩。一九六○年全面超额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发电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解放前,我国的鍛压生产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导下,和全国其他部门一样,鍛压生产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苏联帮助我国建設了156項企业,更加全
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我国机床与工具工业职工,在一片提前超额完成1959年计划的欢呼声中,又以豪迈步伐跨进了大跃进的第三今年度──1960年。目前开门红的捷报频传,展示着
二季度以来,辽吉管理局所属各火力电厂及电网内各企业自备厂,在各厂的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了上级指示,开展了以安全多发少用为中心的红旗竞赛,一手抓安全;一手抓出力。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