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得这样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提到自己长辈时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儒林外史》里确有很多篇幅在写吃,其中最醒目的吃货是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自带一副红烧肉气质,走到哪里,哪里就显得开胃。蘧公孙请他吃饭,摆出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得稀烂的猪肉。马二先生“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里面听见,又添出一碗来,连汤都吃完了”。而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时候,更是一路茫然大嚼,也顾不得看湖景看女人,满眼都是饭馆,“透肥的羊肉,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相府老太太读到此处,多半晚饭也会多吃一碗。
  和马二先生适成对照的,是天长才子杜慎卿。杜慎卿是《儒林外史》中第一位雅人,雅得几乎不怎么吃东西。比如他摆酒请客,一上来就声明,“我今日把这些俗品都捐了,只是江南鲥鱼、樱、笋,下酒之物,与先生们挥尘清谈”。摆上来,果然是“清清疏疏的几个盘子”。樱桃宴的次日,人家在聚升楼酒馆回他的席,点了一卖板鸭、一卖鱼、一卖猪肚、一卖杂脍。“众人奉他吃菜,杜慎卿勉强吃了一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这和马二先生几乎不像是一个物种。

  《儒林外史》里的人物几乎都有生活原型,不少研究者认为这个杜慎卿像是袁枚。杜慎卿熏香,袁枚也熏香;杜慎卿好男色,袁枚也好男色;杜慎卿声称自己纳妾是为了解决后嗣问题,袁枚也是“无子为名又买春”;杜慎卿肯下嘴的几种食品,也都在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出现过。吴敬梓一直看袁枚不顺眼,趁写书的时候把他抓来刻薄一番,确实大有可能。
  袁枚这个人,思想在当时还算通达,有时还喜欢标新立异。就像他对自己的评价,“郑孔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这本是袁枚的过人处。但他的通达,不像是源于严肃的思考,更像是轻薄的叛逆,所以通达起来也显得古怪。比如他反对歧视再嫁妇女,但他的理由是娶非处女符合老子“不为天下先”的宗旨。“八珍具而厨者先尝,大厦成而匠人先坐”,所以有什么关系呢?这种理由,实在让人难以评价。周作人最喜欢表彰古代的女权主义者,俞正燮和袁枚都有過为女性辩护的言论,周作人对俞正燮赞不绝口,但提到袁枚,“我总不大喜欢袁子才的气味,觉得这有点儿薄与轻”。俞正燮和袁枚确实是两种不同性格的知识分子。俞正燮对女性的同情是向外的,不指涉自己。而袁枚则是同情着同情着,就不由自主地吊膀子靠过去了,让人不由得想起《儒林外史》里说,“雅得这样俗”。
  吴敬梓和袁枚一向不对付。两人同住南京,朋友圈也有很大交集,但两人却几乎毫无往来,只是遥遥地在文字里互相刺对方两句。我觉得吴敬梓对袁枚的厌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两者看待世界的方式绝然不同。吴敬梓是个聪明的刻薄人,把人情世故看得一清二楚。但在内心深处,吴敬梓是一个热诚的理想主义者,冲劲儿上来的时候简直不计后果。比如他在南京修泰伯祠。
  《儒林外史》里也提到过这件事,为什么修泰伯祠这么重要,成为书中的核心事件?这是因为吴敬梓把泰伯祠当成了理想的象征。当时他已经很穷了,还非要筹款修建,钱不够,他居然把房子都卖了,后来靠种菜打短工过日子。这当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理想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儒林外史》里那些理想化的正面人物,也都说得含糊其辞,无非是些老生常谈的废话。吴敬梓只知道,世界不该是现在这个样子。在他心目中,世界是一个严肃的所在,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为之战斗。
  而袁枚感兴趣的不是什么泰伯祠,而是他那优雅的随园。在袁枚眼中,这个世界更像是一个大游戏,或者一场大宴席,像他这样的才子,当然有权在这个宴席上占据一个特别好的位置。他有一些奇思妙想,但对待这些思想也不如何认真。他真正在乎、真正迷恋的还就是自己。就像吴敬梓笔下的杜慎卿,大家都在雨花台赏景,他却独独在“太阳地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徘徊了大半日”。
  选自《财新周刊》
其他文献
顶头上司也是凡人,也有脆弱而不为人知的一面。部门经理如何打动上司的芳心,掌握工作的主控权,请看我们出招! The top boss is also a mortal, but also has a fragile and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超前辅导法”和“迎潮流操作法”的关键是既要有超前思维,又要善于把握大局。而正在酝酿的“劳者有其股”一旦付诸实现,将是国企改革的一片新天。 The key to the “advan
从1994年开始,《亚洲周刊》每年会依据“国际华商500”的最新资料,按企业规模、效益及增长率三项指标综合评选五位“企业家成就奖”得主,作为优秀华商的代表。1996年得主分别
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草构唯物史观基本理论框架、尤其是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经典性地表达了社会结构的动态演进机制后,历经150多年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理论界普遍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已经得以充分并深刻的揭示。但是,我们认为,其中至少有三个关键性问题至今依然值得思考: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何在?第二,
老家头城虽小,庙宇却甚多,除了城隍、王爷、妈祖、关公,还有搞不清到底供奉什么主神的庙,间间不缺香火。母亲最常去的就是那三四间大的,逢到要紧事,那就所有庙都得走一遭。二十岁那年我必须服役三载,抽到的是海軍舰艇兵种。对一貫踩在土地上的乡下人来说,汪洋大海最是风云不测,母亲忧心地领着我四处上香、供果、抽签、卜卦。我这才晓得,原来我们的小镇藏了这么多神明。  大多数的庙我都已印象模糊,但想起妈祖庙就会一阵
孟冬之季,去了趟苏州,收了四方湖石。一方摆于厅堂,两方供奉听月山房,最大的一方约重七八百斤,只得麻烦数友,颇费周折,置立于云村小筑紫竹丛前嘉宝树旁。吔,小筑山房有了湖石
近日谋面,李需把新出版的《乡土》散文诗集递到我的手上。虽然看上去不怎么厚,却凝聚了李需自2009年着力于散文诗创作以来乡土主题作品的精华。而且通过序言,得知这本选集的
叶双瑜同志《晴耕雨读》的出版问世,是一位领导干部,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写出的札记和随笔,从书中的文化与心灵的双重轨迹,可以看出作者有一种摆脱传统文章和随笔窠臼的美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