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为『有用』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s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算日常工作再繁重、外部世界再五光十色,阅读都是杨樾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在他的世界里,摈弃功利心是对阅读的尊重,读书不为『有用』,才能真正从中得到幸福感。
  “从这儿,到那儿……整整一排,都是我的镇宅之宝!”客厅里环绕着巴黎圣母院经典唱段《Belle》,主人杨樾则在一尘不染的房间里来回踱着步子,热情地介绍自己那一套套摆放整齐的原版书、CD、包括自制手工模型。“不管生活和工作多忙,总还要有点儿小知识分子情怀嘛!”杨樾边抽烟,边享受着自己双手打造的胜利成果。
  黑色文化衫、牛仔裤、马丁靴,很难想象,眼前这位长发飘飘的“摇滚中年”竟是位嗜书如命的科技宅男。八年前,杨樾从山东交通台辞职,带着“山东最知名电台DJ”的头衔只身来到北京,并买了他在北京的第一套房。一晃几年,杨樾成家、有了女儿。眼前这套位于市郊、环境清幽的雅居被他重新装潢、布置一新,成为自己的“专属书房”。同时,这个书房也承载着电台节目工作室、手工模型制作室、呼朋引伴聚会场所等功能。
  多年广播工作的经历让杨樾非常健谈,说到淘书淘碟时,他常常两眼放光。他把读书当成一种“分享”: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不仅做节目时会常常向听众推荐,平日里买几十本挨个送朋友也是常有的事—比如《说唱三千里》和《伤花怒放》。在杨樾看来,读书绝非一件以“有用”为目的的事,只要书的内容有趣,他都会一探究竟。
  嘴差,但脑子好
  杨樾成长在书香世家,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出生在文革期间,恰逢出版业困顿,但父母仍尽力为他提供阅读条件。
  小时候,杨樾酷爱读史。五六岁读《上下五千年》,前前后后翻了二十遍。高中前,《二十四史》已通读一遍,《鲁迅全集》通读两遍。“都是生日礼物,那时候别的都不要,就要书。”杨樾后来发现,大学图书馆有配额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买台湾书,于是,还在念中学的他常常混进图书馆,在毕业前就读完了李敖全集。那时,杨樾很羡慕一位父亲是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所长的高中同学,因为他家里所见之处全是书,并且要有“级别”才能看,比如不同版本的《金瓶梅》。因此,杨樾成了这位同学家的“座上宾”。
  后来,杨樾考上大学,主修俄语。毕业后从事进出口,一天的收入能抵父亲一个月的工资,“基本上干两年就能退休了”。但杨樾谋划着换工作。“我骨子里头就是个‘知识分子’。天天把花生卖去黎巴嫩、把新闻纸卖去泰国、把山东大蒜卖去日本,还派我带几千个农民工到苏丹修非洲最大的水泥厂—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1995年,媒体改制,山东广电第一次社会招聘。当时,正巧高中同学报名,他便懵懂地也跟着报了,结果却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连过四试,但在最后一试因综合分仅差一名而落榜。得到消息后,沮丧的杨樾重操旧业,却突然接到一个补录电话。“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午我妈妈正在厨房做饭,放下这个电话,我激动得一把搂住了我妈妈。”
  激动之余,杨樾自信地对母亲表示:“我的嘴是最差的,但脑子是最好的。所以只要我把嘴解决了,就是所有人里面最好的。”后来,杨樾靠自学硬是攻克了普通话。离开山东时,他已跻身山东最有名主持人之一,中午档的评论节目占同时段收听率达到92%。杨樾坦言:“我从不觉得工作能增进我的阅读,现在看来,反倒是阅读成就了我的工作。”
  后来的杨樾,进过电视台、网站,也做过演出、做过移动终端私人电台,最近还搞起了电影。唯一不变的,还是对阅读的热衷。
  所有的书都是“床头书”
  这个书房里,杨樾有近九百本藏书。在市区的家中、办公室、山东老家还有更多。杨樾读书的习惯,是必须躺着。所以,他的书房有宽阔的床、舒适的沙发和抱枕。躺到哪儿,哪里就会多出三四本“床头书”。杨樾打趣,“听说人在躺着阅读的时候思维运转最快,我这是自然选择。”
  杨樾客厅的书架占满拐角两面墙,当中最多的是社科、历史类书籍和推理小说。除了图书,还有成套唱片,同时点缀着几架由七八百块零件纯手工制作的模型。杨樾拿起其中一辆“跑车”,轻轻打开一扇车门作示范。走进录音工作室,高高的话筒架映入眼帘,一个没有成型的坦克摆在桌上,右手边的墙也有一座书架,整齐摆放着影碟和成套画册。
  杨樾有个习惯,只要喜欢,就买齐全套。许知远、艾勒里·奎因、三联的新知文库丛书、摄影教材都是成套购买。新星出版社称他为“金牌读者”,台湾角头音乐唱片公司的老板甚至从仓库里帮他凑足全套,歌手Garou的碟也是让好友邝楠从加拿大买齐带回的。对杨樾来说,收藏和阅读一样,都有浓浓的幸福感和良性的“占有欲”。
  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当属淘音乐剧《鬼医》的原声碟了。1991年,杨樾在路边买了只有封面的一张盗版碟,十六年里听了不下千遍,却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后来,一个朋友去美国,终于在一家唱片店找到。半夜接到电话的杨樾一蹦三尺高,托朋友把店里仅有的一新一旧两张存货都收入了囊中。
  杨樾的阅读博而杂,“是受了长辈的影响”。杨樾的父亲是“文革”前最后一届大学生,虽然从事无线电研究,但阅读面广得惊人:野史、考古、化石、宇宙探索、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粗扫一眼杨樾的书架:《韦伯视觉词典》常翻不厌;李银河、许佑生、托马斯·拉科尔作“开胃小菜”;《中国政治宣传海报集》、萧青阳郑重收藏;杨显惠、曹乃谦、申赋渔摆在一起;同时还有大批摄影教材依次排开。
  杨樾会同时读几本内容完全不相干的书,枯燥艰涩的搭配轻松有趣的。杨樾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极客”,因为常出差,iPad里会存三四百本书。“下载电子版不影响我买书。读电子书,首先图的是方便。其次,有些书我不确定是否有意思,就先下载个电子版读读。”
  最近,自称“科技宅”的杨樾迷上了《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的两本书:《失控》和《技术元素》。“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未来学家,他写的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遥远到无法验证的未来,而是人类即将面临的一些可能。他会让读者思考:人类应该成为什么样?我们这种人虽然特别宅,但很依赖乃至沉迷高科技。”
  “他把人类的未来都写到里面了!”杨樾哗啦啦地翻着书,露出崇拜和信服的表情。   【对话杨樾】
  阅读是价值观的表达
  记者:你理想中的书房是什么样的?
  杨樾:其实我是一个特别害怕复杂的人,我的书房设计简简单单,没有多余摆设。我觉得只要陈列整齐,住得舒服就好,每天都会起床打扫卫生,隔一段时间还会叫钟点工来,她们都说:“哎,这真不像一个男人住的地方!”对这个书房,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以后所有的墙壁都能摆满书架、放满书。
  记者:阅读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杨樾:我一直跟学生强调:广播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区别,在于前者像海绵一样会吸收你能感知的一切。你传达的不是知识,而是价值观。我在我的节目里就讲过《亚洲勃起》的故事,说一位美国老嬉皮应Discovery之邀在亚洲试遍春药。我不是告诉你泰国和印尼的春药是否管用,我讲的是态度—不管你是否认同,我只想让你知道有人是这么活着的。
  记者:你平均每天阅读多久?阅读的速度如何?
  杨樾:我觉得读书对我而言就是吃饭和喘气,不管多忙多累,一天平均读两个小时。哪怕晚上加班到一两点,最少也要看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很多人看小说只看情节,一扫而过。但我不一样,就算再枯燥的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读。我看书没买书快,读书人都这样,只有不读书的人才会问:你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
  记者:你买书的最主要渠道是什么?
  杨樾:我90%的书在网上买。很少逛书店,去广州会去方所,在北京会去时尚廊。平均每个月买1-2次书,每年在自己的博客发书单。一般我差不多一年要买一百四十本左右,不过为了环保,我一直放购物车,攒够三四百块送一次货。
  记者:你的书架上有不少重复的书?
  杨樾:我经常买重书,也有收藏不同版本的习惯。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我有九个不同版本。最开始看的版本是在一个大学图书馆借来的,我已经记不得是哪个出版社的了。我也说不出哪个版本更好,毕竟中间有多年间隔,很难放在一起比较。
  记者:如果流落荒岛,你会带哪本书?
  杨樾:其实,1995年的时候,黄集伟就在电台做过“荒岛访谈录”,最早提出“荒岛”概念。我的答案很简单,就带一本英汉词典。任何小说总有读烂的那一天,只有词典永远读不完。
  记者: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
  杨樾:其实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我少年时期读的《二十四史》,我相信“读史察今”。今天中国发生的任何事情,在历史上都已经发生好几百遍了。看历史,就知道中国未来去向何方。
其他文献
许多孩子接触的第一套科普类读物,是《十万个为什么》。但相信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把这套书给通读完,顶多是当遇到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把这套砖头丛书搬出来翻查。生活哪能给你那么容易就猜中?《十万个为什么》之外,有许多古怪的问题存在—比如,杯子里的水为什么老是倒不干净;又或者是,太空中到底能不能生存。这些问题不够怪?那么,挤出来的沐浴露为何会打圈圈,猫狗是真正在看动画片吗……这些问题,即便是在《十万个为
期刊
『我觉得年轻人需要被引导和感染的是思考,去思考他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穷得只剩金钱,还谈什么快乐?』  “咚”,瓶盖应声落地。张四十三给自己满上一杯酒:“不来点儿找不到感觉。”  张四十三,台湾最有种的独立音乐厂牌创办人,“带头大哥”的长相搭配着温软的台湾口音。  张四十三的创业史,不仅与台湾独立音乐发展史交叠,也见证着原住民音乐逆袭主流。现在,横跨唱片、音乐节、音乐剧
期刊
海外华人将“过年”的风俗带到了巴黎、伦敦和纽约—从帝国大厦喜气洋洋的中国年灯饰,到伦敦张灯结彩的大年初一,乃至巴黎的“春节大巡游”,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年”。如今,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定居中国,他们将感恩节、复活节和圣诞节带到了中国,也刷新了“中国年”的方式。在这些外国人的家庭里,fusion(混搭)的中国年来啦!
期刊
在原始风光中体验现代速度,折叠的时空关系造就了新西兰超现实的奇幻魅力。  让一个霍比特人离开苍翠丰饶的故乡夏尔(The Shire),几乎等于抽掉他们的灵魂。在J·R·R·托尔金的魔幻巨著《指环王》中,夏尔宛如西方世界的世外桃源,牛羊阡陌,良田美池,人们亲切友善,好客如血液在身体里流淌。而现世中如此完美的温柔故乡,就在地球对面的不远处—新西兰。  但新西兰的奇幻之处,远不止远离现代喧嚣的田园风光。
期刊
德国的领导地位已不止于一个小集团的首脑,而差不多是整个欧洲的共主,也正因为如此,默克尔所面对的考验才分外严峻。  2009年底爆发的欧债危机,把希腊、西班牙等“笨猪国家”推到了崩溃和动乱的边缘,同时也成就了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欧洲话事人的崇高地位:希腊是否将离开欧元区?这不由希腊决定,而将由德国拍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探讨欧元区危机?重点的协商对象是德国政府和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而不是位于布
期刊
一片从水面上看起来无比平静的水塘暗藏玄机:液体与气体相互交融。墨西哥坎昆的洞潜体验,让孙少武这个有着数十年潜水经验的达人也大呼过瘾。  孙少武 从2003年学习潜水开始,他先后通过考试成为世界潜水协会(CMAS)一星潜水员和两星潜水员、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PADI)的救援潜水员和潜水长、国际潜水教练协会(NAUI)教练。  这个名为 Angelita的天坑,其实不是地下河。所谓硫化氢“河流”实际
期刊
作为一项生活方式,『茹素』正在悄然流行。  苹果教父乔布斯,摇滚歌星布莱恩·亚当斯,好莱坞女星娜塔莉·波特曼都是一份子。  相传,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也曾是这种饮食习惯的提倡者。  “它会跟你互动、跟你交流,舌尖上有种不一样的层次感。”这不是米其林餐评、也不是高档餐厅里的餐品广告,而是陈亮途用来形容生食有机玉米和菜心得到的最原始的口感。人生过了一半,这位原《饮食男女》杂志社长,不再保持对佳肴美馔
期刊
“我觉得很多东西,一旦脱离生活功能,美的价值就会散发出来。”这个理论被蔡康永用在了任何与“设计”相关的地方—无论是布置居室,还是打造节目,抑或是设计服饰,甚至是经营自己的写作,他都坚持选择一种脱离生活、出人意料的美。  镶着铜把手的红色大门推开,蔡康永气定神闲地站在桌子对面,微笑着,微微弯腰,点了一下头—拿捏得极为优雅精准的动作,既不倨傲,也不夸张。助手随即关上门,几家媒体在外面等候着,像是等待他
期刊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持续逆市增长的中国白酒行业,最近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2012年11月21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的检测结果,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俗称塑化剂)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超标”247%。同时,多家媒体披露的消息显示,“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绝非孤例,可能只是整个白酒行业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  事件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很快在股市上表现
期刊
在“高端私人会所”日渐抬头的今天,有人不惜重金,只为挤进某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圈子”,将生活圈视为“投资”。而“一洲汇”的股东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财务自由之后,他们要“票”一把,投资生活……  阅江西路。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生来就得了地利—临江,CBD仅一桥之隔;僻静,任你在夜色中喧嚣,也无招致投诉之虞。“一洲汇”炉端烧占尽此间最美的风景,夜色中小蛮腰、猎德桥等地标建筑,在VIP包间的落地窗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