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浪漫主义鼎盛时期,诞生了一位古典主义的狂热爱好者——勃拉姆斯,在他的钢琴作品里总有古典主义时期作品风格的影子。由于时代的框架,勃拉姆斯的作品也有他所处时代的音乐风格,他将多种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他的独特风格,因此也有人稱他为“改革者”,在其作品《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这样独特的风格更加凸显,该作品也被评论家们誉为“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的最多的名曲”。本文将通过这部作品来探究勃拉姆斯独特风格下所特有的古典主义因素与浪漫主义因素。
  【关键词】勃拉姆斯;独特风格;古典;浪漫
  【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25-02
  【本文著录格式】高玲玉.试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以《钢琴狂想曲op79no2》为例[J].北方音乐,2020,05(10):25-26.
  引言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被人们戏谑地称为时代的“反潮流者”。他出生在浪漫主义,却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偏爱,认为自己时代浪漫主义音乐的夸张与华丽不是真正的音乐,唯古典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他崇尚贝多芬,前期的奏鸣曲大都充斥着贝多芬音乐的影子。他对巴赫的赋格艺术也有很深的研究,因此在其钢琴作品里,也有大量对赋格手法的运用。虽然与所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也喜欢舒曼音乐的小巧优美,研究李斯特的炫技手法。古典音乐的理性与浪漫音乐的感性相撞。在作品《钢琴狂想曲op79no2》中,这种风格的矛盾冲突在勃拉姆斯的音乐里巧妙融合并加入许多新的音乐素材,这种方式形成的独特风格是勃拉姆斯所特有,所以,这首狂想曲在听觉上不同于其他派别。
  一、作品中古典主义因素
  《狂想曲op79no2》又名《g小调狂想曲》虽然名为狂想曲,但在形式上却是古典主义的音乐,其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形式,分为呈示部(1-32)、展开部(33-85)、再现部(86-115)、尾声(116-123),曲式结构严谨规整,布局清晰明了,可见,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时严谨的音乐形式的追求。
  在乐曲开始的呈示部中,主部开篇点出整首作品的主旋律,右手与左手交替配合在高声部奏出清晰的旋律线条,低声部以八度级进与右手配合着,这一突出的主旋律是整首作品的核心旋律,整部作品都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变化发展重复,体现了主题材料的统一性,这是古典乐派常用写法之一;另一方面,主题旋律节奏规整,两个乐句整齐对称,1-4小节与5-8小节共同构成主题,旋律线条一致。在主部中,主题旋律由三个声部构成,这是巴赫赋格艺术的运用,受巴赫的影响,勃拉姆斯常采用这样的赋格艺术来写作品,这种手法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里要提到勃拉姆斯最擅长的对位法,在连接部中,右手三连音与左手切分音符形成三对二的节奏音型,可见勃拉姆斯在学习“对位高手”巴赫时受到的启发与影响很大,三连音的出现使乐曲充满了不同于主题庄重的轻快、诙谐,结束部右手依然用分解和弦的手法引出展开部。
  在展开部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受德国古典传统民间艺术的熏陶,勃拉姆斯在这里采用了德国民间音乐的写作手法——模进手法,41-48小节是对33-40的上方五度模进,在民间基础音调上创造主题旋律,也使旋律听起来多了一重民间风味。
  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变化重复,在原有的旋律上方四度以相同的音乐材料奏出旋律,清晰的节奏与庄重的旋律让音乐走向高潮,依旧是改变调性重复前方音乐材料。可见,勃拉姆斯在创作上极力追随古典音乐的常用写作手法。在尾声中节奏与前方保持一致,最后用两个强有力的和弦结束整部作品,在古典奏鸣曲中,作曲家们也常用强有力的和弦来结束整部作品,让作品有很强烈的结束感。
  整部作品里的古典主义形式气息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其曲式结构上、写作手法的熟练运用上,正因如此,整部作品的段落划分明确,这都是浪漫乐派中罕见的写作手法,主题旋律的不断重复出现,节奏规整严谨以及民间音乐的运用,从这样的手法上看出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的崇尚与偏爱,这也是为什么整部作品在听觉上没有李斯特那样华丽盛大的音响效果,也没有肖邦高度的优美动听富有画面感,勃拉姆斯则多了一种理性的克制,就像是把音乐控制在了一个范围里,蒙上了一种神秘感。
  二、乐曲中的浪漫主义因素
  在这部作品里,虽然有理性古典主义牵制,但却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气息,因为时代的原因,浪漫派音乐的风格侵入了勃拉姆斯的骨子里,所以在这部作品里,笔者认为其具有古典主义的外表和浪漫主义的内涵。
  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第一个小节便是浪漫主义时期常见的弱起小节,并采用了“f”这一力度记号,这样的采用非强拍上的重音手法来表现音乐实属浪漫派音乐常用手法,同样在连接部中也有这样的运用。在主部主题旋律进行中,左右手交替穿插着奏出旋律,且部分旋律音在中声部左手伴奏中出现,这样的技巧也是非常有难度的。连接部中左右手丰富的和弦变化构成的和声让整个音乐空间感增强,这一手法在肖邦的《叙事曲》中有大量运用,而这一手法的运用也让这部分有了叙事曲的感觉,情感流露细腻而小心。这一部分采用的跳音节奏及不同声部不同的节奏型配合,使整体又有了一丝神秘感与紧张气息。非强拍重音的节奏型在这一部分大量运用,富有情绪变化。在结束部,右手旋律采用非跳音断奏伴随着轻声的音响。随着音乐不断渐强,上行进行的旋律让音乐进入高潮,同时也是情感的爆发。在呈示部中,虽然每一部分都采用同一节奏型,但每一部分的节奏与音响效果都是一种对比,主部庄严洒脱、连接部欢快、结束部轻巧戏谑,使简单的音乐素材拥有多样的情绪变化。   在展开部中,左右手交替的技巧性依然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展开部主题的演奏采用的是连奏的方式,这样的一个连奏区别于主部主题多了一重悠扬婉转的风味,情感的连接更加突出,用连奏渲染情感的表达。在结束部分的最后逐渐变弱,音型也从三连音变为八分音符,速度转慢,让情感在这里得到延续,浪漫风格常用写作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弹性节奏及自由节奏——“riten”“a tempo”及自由延长记号的运用,这样的手法在浪漫派作品中常有出现,用来更好地抒发情感,使整首曲子更有情感倾向。
  再现部庄重旋律的出现,打破了展开部宁静的结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里要提到主题内出现的弹性节奏。每乐句主题最后都放慢速度,使用自由延长标记留下想象空间,使情感得到延续并引出下一旋律,这里也用到了非强拍的节奏重音,两者相互结合,使整个主题有了强烈的情感色彩。
  尾声的到来伴随着左手的分解和弦進行,在尾声中,弹性节奏的运用更加频繁,强弱对比也愈发强烈,在乐曲结尾音符由八分音符变为四分音符,旋律线条也简单化,音响越来越弱,逐渐走向尾声,两个强有力音符的出现使情绪突然转变,让乐曲在激情澎湃下结束。这样的突出的强弱对比及旋律简单化的结尾走向在浪漫派音乐中常常用到,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对整部作品表达情感的一种深度升华表达,旋律越来越简单化使情感得到延续,最后两个强有力的和弦是对整部作品的情感总结。
  在这部作品中,浪漫主义的情感渲染无处不在,一些音乐的内容透露出勃拉姆斯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夸张的强弱对比、高难度的技巧走向,丰富的和声运用都是浪漫派风格的影子,作品中所出现的浪漫派典型的弹性节奏、非强拍节奏重音、弱起小节等在这首作品里都被恰当运用。更要着重提到的是对于踏板的运用,古典音乐很少用到踏板,而在这首作品里踏板运用密集,用踏板来让乐曲更好地抒发情感。可以说是用古典的形式原则表达了充满力量的宁静、愉快的镇定及抑制住的深情,这部作品命名为狂想曲,也正是因为浪漫主义情感的存在。
  三、结语
  在对《钢琴狂想曲op79no2》的探索中,笔者感受到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既不属于古典主义时期,也不偏向浪漫主义时期,而是具有独特的风格,你可以说他的作品有多种风格的影子,但不能将其归属于哪一风格,勃拉姆斯将他所吸收到的这些多元的看似矛盾的音乐素材恰当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可以说是对前世作品风格的一种总结,也为后世作品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如果把古典与浪漫比喻成两条河流,那么勃拉姆斯的音乐所形成的风格便是这两条河流交汇的一条分支。他的音乐织体是丰富的,他的音乐语言是值得深入探索的,不同于古典主义理性的完全严谨规整,也不属于浪漫主义感性的追求夸张的情感表达,他给笔者的感觉是刚刚好,理性中流露着情感的抒发,平静均衡的框架下隐藏着他的内心情感,所以说他的音乐是刚刚好,当然,这样独特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勃拉姆斯超群的创作能力。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逆流而行,也让勃拉姆斯备受争议,胡戈沃尔夫在有关勃拉姆斯的评论中写到:“李斯特用琴键敲击一下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和情感都要比勃拉姆斯的所有交响乐曲和小夜曲加到一起还要多。”笔者认为有争议才有价值,这样独特风格的存在,如果没有争议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对于勃拉姆斯而言,他的独特风格产生于他的人生经历及所处音乐环境,聆听接触了各个时代的不同音乐才让他的音乐在创作时有更丰富的运用和发展,表达更神秘深沉的情感。所以,这样的音乐是很具有深意的音乐,其音乐思想和情感表达也都是独特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齐楠.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中古典与浪漫的融合[J].四川戏剧,2019(6).
  [2]田晶.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Op.79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张一泽.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Op.79的演奏与音乐风格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4]李小燕.孤独成就艺术[D].呼和浩特:西北师范大学,2018.
  [5](德)汉斯·诺伊齐奇,王庆余,胡君宜译. 勃拉姆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然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伦理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传统的“完人”人格在社会激烈的商品竞争和武力较量中陷入窘境。在现代化进程中,“完人”与“脱序”的矛盾现实愈演愈烈,个体现代化问题日益突显,急需正视。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完人;脱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追求及其面临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追溯音义学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研究目的和对象,分析音义学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意义。从林语堂中诗英译的翻译实践出发,分析了语音意义传递的几种最主要的形式,验证音义学指导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并试图从音义学的角度为诗歌翻译找到启示。  关键词:音义学;诗歌;翻译;林语堂  音义学旨在研究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历史较短,但声音和意义之间关系的争论却开始于柏拉图时代。中国古诗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语言政策的角度入手,梳理了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两国语言政策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分析在语言政策的指引下华语在两国的发展趋势,以及两国在语言政策的制定中对华语的考虑。最后预测华语在海外传播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语言政策;华语;推广  语言政策是指人类社会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对某种或者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措施等等。具体说来,语言政策就是一个国家、地区、
期刊
摘 要:“互文性”出现于后结构主义时代,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互文性已不再局限于文学理论之中,它也经常出现在非文学语篇之中。本文基于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来阐释互文性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以此来展示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传播他们的观点。  关键词:政治演讲;互文性;批评话语分析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是由克里斯蒂娃在20世纪60年代提
期刊
摘 要:《聊斋志异》塑造了各种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本文就马尔英译以及杨宪益英译《聊斋志异》中《婴宁》篇进行比较,探讨译本对于人物形象的重现与塑造,是否符合翻译标准及审美需求。  关键词: 《聊斋志异》;《婴宁》;人物形象  婴宁是《聊斋志异》塑造的人物之一,富有个性,神采奕奕,深入人心。然译者要将其形象再现,不可能完全等值,正如钱钟书所言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 ...而且
期刊
摘 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以其深厚文化底蕴,幽默谈谐的艺术风格及语言特色著称,问世不久便备受国内外褒奖,这部经典之作文学功底之深厚,让众多翻译学家望洋兴叹。文化冲突障碍在翻译过程中无从避免,能否将其消除就成了文学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Jeanne Kelly 与茅国权合译的英译本很大程度上算得上是优秀的译本,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及文学艺术性。本文试从“陌生化”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的翻译策略,希望能
期刊
摘 要:曾以为那是比男女间爱情还要纯洁而剔透的感情,然而,当我们剥去那层层神秘又陌生的面纱,才会发现剩下的、那蓬勃跳动的、脆弱而又坚强的心,是一样的赤裸而又炙热,而我们更愿意称之为——爱情。而同性间的爱情其实和男女间的爱情一样——坚实可靠,却也经不起挥霍。  关键词:爱情;同性;电影;文化  这是一部关于同性之间故事的文艺片,一部演绎恋人之间爱情故事的爱情片,一部新世纪新背景下的文化片。其实私底下
期刊
【摘要】鲁特琴作为一种在欧洲与中东地区,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弹拨乐器,其历史显现了从发展到繁荣最后逐渐没落的走向。从刚刚脱胎于阿拉伯“乌德”的五弦拨子弹奏乐器到十五世纪末期制作精美的七至九弦手指弹奏乐器,鲁特琴随着历史的变化而进化出多种形制。这一曾经的贵族圈宠儿为何经历了十八至二十世纪将近三百年的沉沦,探索其背后的原因能够使我们更多地了解那个时期的音乐发展。  【关键词】低音弦;复调化;巴洛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开花调”产生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叙述,分析了“开花调”独具特色的题材、歌词、调式等艺术特点,并对其发展与传承进行分析研究,以体现“开花调”这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传承价值。  【关键词】左权“开花调”;艺术特点;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7X(2020)10-0037-0
期刊
【摘要】我国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一个民族的节日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天柱注溪鄉的春社节盛行于天柱注溪与新晃一带。本文通过分析注溪乡春社节的来源、形式及其发展现状并就如何传承发展给出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  【关键词】注溪乡;春社节;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