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洛扬《我的名叫萨洛扬》《出生》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美尼亚人善于讲故事,即使威廉·萨洛扬家自祖辈即已移居美国,但家庭里却还保持这一传统,他的祖母便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民谣寓言家。从摇篮开始,老祖母就给萨洛扬灌注了异乎寻常的诗意梦境。等萨洛扬长大成人,他就开始了他的笔墨生涯。
  
  我读萨洛扬的小说,始自四十年代初,那时偶然在重庆西路口一家旧书铺里,见到一本他写的《我的名叫阿兰姆》,信手翻来,见其文字清新,便买了下来。想不到我从此竟与这美籍的亚美尼亚作家结了不解缘,陆续收集到他的《勇敢的空中飞人》(短篇集),《人类喜剧》等作品,还在电影上看到他由剧本改编的《人生在世》。这个剧本和另一个《我的心在高原》演出时都哄动一时,卖座历久不衰。但是他的成长与殒落,都是百分之百符合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和传统的。作为一个作家,他似乎有永流不竭的才华。从不名一文出身的穷小子,一跃而为名利双收的文坛胜利者。可是又沿着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道路,酗酒和赌博,日趋困顿,最后到了几濒破产的边缘。他潦倒谢世时享年不过七十二岁,身后出版了两本遗作,《我的名叫萨洛扬》和《出生》。
  《我的名叫萨洛扬》综合了作家萨洛扬的全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包括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五四年二十年间由波士顿亚美尼亚祖国联合会出版的作品。《亚美尼亚祖国报》是用亚美尼亚文字出版的,但每期附一页英文版,其后这个英文版发展为《祖国周刊》,最后又改组为《亚美尼亚评论》。萨洛扬从二十五岁起就开始写作,这些亚美尼亚移民办的报刊,就成为他发表作品的园地。全书包括一百零六篇作品,其中仅三十二篇是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的。这些作品和萨洛扬后期的重要作品综合起来,增添了萨洛扬文学作品的光辉和价值。
  二十年代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还处于萌芽和尝试阶段,而萨洛扬的作品则一马当先,出人头地,发出锋利的光芒,特别是作品中的对话和白描,都慑人心魄。例如他的短篇小说《初夏》,萨洛扬的笔调是那样的舒坦、自然、恬淡。无论是描绘初夏第一天的情调,人物中的小伙子,舞会,俄罗斯,名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和天南地北的景色与人物,娓娓读来毫不费力而基调不变,从各种角度来叙述己见和抒发情怀,完全是“萨洛扬”式的文学结晶。美国的文学教授们不喜欢这种清澈到底的轻松作品,他们要的是带点晦涩曲折的情节,以适合不同读者的脾胃。如果短短的故事,清淡得缺乏传奇特色,虽然主题牵涉到生与死、爱与恨的问题,也不足为教授先生们在讲台上口沫横飞的讲解,或是学生们的反复咀嚼。可是广大的读者却认为这些平淡的生活情调,才是真实的感情。半个世纪以来,时代、地点、时尚尽管千变万化,可是萨洛扬对人类的基本要求,始终发挥得既合时宜又感人肺腑。当然他对人类的远景与臆想有时失之太天真和美,对照今日美国社会实况,不足以说服年青的一代。因为人们已变得如此冷漠,讥讽嘲笑,难以使人相信人的本性具有这么多而又深湛的美德和可以原恕的过错。这种说人类具有美德的见解,本来对许多活着的、死去的优秀作家都是合适的,岂独萨洛扬云然。
  然而萨洛扬在三十年代已经觉察到这一倾向的危险性。他曾在诗篇《我亲见的事》中讲过:“等你掌握了他们肮脏的语言,人们已把你揪入莽林,混战一场;那时你想执笔也无从写起;你只能按他们的模子行事;你只能说些空洞而无意义的废话;你也许做得巧妙些,令人读来赏心悦目;如此这般,你也无法把你写的付之生活,他们也不会聆听你的心声;你更无法使时光超越亿万年前的分秒;这一切因为你无法有别于凡夫俗子而成为超人。你根本不可能说出你所不明白的话。”
  在一篇散文里,他说,“我可以创造一种形式,但形式不能使我创作。”他指的是作家经常创造新颖的风格,但不一定能左右读者的看法。读者需要更多更深的东西。萨洛扬在他创作最旺盛的年代里,已经一再用这句话警惕自己——编故事不是难事,要创一种风格写对话,随处都可以;无论是在中国饭馆里还是老祖母的家里。但隔多少年来重读这些作品,很多都似乎是饱经世故之作。有一篇他在十九岁时写的:《来自金斯堡的男孩》,竟和一九三○年他红得发紫时的作品《人生在世》如出一辙。
  他一生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可是从现代读者看来,都失之于太平淡无奇。因此在一些标准的选集里,他的作品逐渐落选,特别在他逝世之后,连为他写的一篇悼词都无法挤入《纽约时报》里,人们说稿太挤了,要一个星期后才能发表,当然,到那时这只能作为旧闻了。那末他的作品呢。那就更找不到出版商了。可是,在《我的名叫萨洛扬》一集中,他对俄罗斯的亚美尼亚大诗人贾伦兹(Charentz)说:“作品有它本身的生命,我们无法结束他要生存下去的岁月。”《我的名叫萨洛扬》即其一例。
  《出生》是萨洛扬晚年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每天所写的“日志”,每一章节都标明日期,甚至注上早晚的时间。作者似乎预感有必要鼓励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道路上,不管是个普通人或是个作家,要做个坚强的人,要对于一己的事业:坚持再坚持。书的内容大多是对生死问题的一些沉思默想,但是重点放在出生,父母的养育和孩提时代的成长。全书的风格也一如当年盛名时期,并无逊色。在书中,他时而思考,时而观察,或连续故事的断片;其中有些在早年即见诸文字,也有从未笔录过的,有完整的回忆,也有断续的追念,最后组成一部对生命、出世和生活的哲理篇章。例如书中有一段说:“你们孩子出生时,在人体的局限中形成、孕育、神秘莫测地发展,或男或女,人们无不以欢乐和笑声来迎接。不曾听说过他们是经历了痛苦和悲愁来到人世的。这其实是一种纯粹错误的解释。”
  此书和前一本《我的名叫萨洛扬》相比较,在风格和笔调上,远不如前书的清新简洁,而是更抽象与哲理性的,很少触及事物本身而只记录作者对于某些事物的思索默想;这在年届迟暮的人往往如此。因此,熟悉萨洛扬作品的读者,肯定会爱读他这本日志性的《出生》。萨洛扬生前曾说,“我认为一个作家的任务,不外乎一再收集人类生活的断片。”他身后的这两本书可以说是完美地执行了这一任务。《我的名叫萨洛扬》是他早年歌颂生命的青春与欢乐的断片,而《出生》却是他在晚年默想中辞别人世之作,也可以说引导读者思索人生真谛之始。
  
  (WilliamSaroyan:MyNameisSaroyan,ed.byJamesH.Tashjian,Coward-McCann,NewYork:391pp.WilliamSaroyan:BirthCreativeArt.BookCo,Barkeley,Calif,121pp.)
其他文献
我喜爱版画艺术,曾经为编印两本介绍外国版画的书而做过一些工作。  一九四三年秋天,我在重庆观赏到苏联版画展览会上陈列出来的苏联版画艺术家的许多新作。地点是在中苏文化协会楼下,在那约一百平方米的三间屋子的墙壁上挂满了裱贴在厚纸板上拓印的版画;同时展出的还有不少苏联漫画和招贴画。这是继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和南京两地之后又一次苏联版画展览。它吸引了成百成千的观众,备受赞赏。  那时苏联卫国战争正在激烈进行,
为自学文学基础知识,买了一本十四院校、几十位教师合编的《文学理论基础》,认真学习,颇有收获。学到第十章我惶惑了,标题竟是:“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文学遗产的继承我可以理解,但怎样革新呢?“革新”了的遗产还能叫“遗产”吗?我在第十章遍查“文学遗产革新”的内容,也查不到。是不是印错了?不过,几十位老师通力合作的成果怎么会错呢?我还注意到,这本书一九八一年出版,我买的这本已经是第七次印刷了,一共出了六
往年此时,里约热内卢正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狂欢节。有激情四射的游行,有露天表演,有奇装异服的路人……接连数日,这座南美城市陷于昼夜不息的欢闹。  前两年,我都去观看了狂欢节游行。从夜幕低垂至曙光初现,伴着震耳的巴西风舞曲,里约桑巴舞校的队伍依次登场——热辣性感的鼓点女王,设计新颖的花车,以及盛装打扮载歌载舞的方阵,无不宣示着参与者对这场城中盛事的自豪与全情投入。专业评委还会为舞校打分,评选出
春节前,一位远方的老朋友来看我,他是离休了之后到北京来探亲访友的,阔别了二十多年,很自然地见了面就谈家常,今年几岁了,家里有几口人,有没有心脏病、气管炎之类,谈了这些之后,看见我书桌上有一本《读书》杂志和一本在他看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书:《第三次浪潮》,于是谈话转到了读书的问题。  “你还象过去一样每天要看两小时的书么?”  “不行了,视力衰退,过去两小时可以看完的书,现在四小时、五小时也看不完了。”
树叶在庭院中作响,  街头传来阵阵喧哗,  我专心地紧盯着书页,  心潮激荡难平。  我知道,许多人要的是钻石,  还有黄金耀眼的闪光。  可我要的只是书籍和令人浮想连翩的——  一片月光。  英国古老歌曲    十九世纪的所有伟大成就中,最令我们感激不尽的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享用书籍了。  英国第一部谈读书乐趣的专著《读书哲理》(作于一三四四年,出版于一四七三年)的作者、达勒姆的主教理查德·德·贝
去年第九期《读书》《冯梦龙质疑两则》一文,对缪咏禾同志《冯梦龙和三言》一书中所列《智囊》之十部二十八类篇目提出异议,认为十部二十八类并非《智囊》篇目,却是《智囊补》篇目。陈文进而指出:《智囊》和《智囊补》是冯梦龙辑录的“两部书”,而《智囊补》则是《智囊》的“续编”。《智囊补》虽流传下来,《智囊》却“尚有待发现”。  其实,《智囊》一书并未亡佚。我手头就有一种日本木活字的《智囊》,这部书扉页已失,前
7月初,小暑到来,一句话在上海人之间流传起来: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是一种身体细长的鳝鱼,体表有层光滑的黏膜,色泽黄褐。它全身只有一根刺,名曰“三棱刺”。因刺少肉厚,黄鳝肉嫩味美,含大量DHA和卵磷脂,还能补血,营养价值极高。  黄鳝灵活多动,像迷你版的蛇,喜欢在夜间觅食,捕食昆虫等小动物,还能吞食小蛙、蝌蚪和小鱼。一到夏天,尤其是小暑前后,人们就能在稻田、小溪、池塘、湖泊见它来回游窜。这种水域密布
崔莹,纪录片导演,专栏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热爱行走和文学,常居爱丁堡。著有《英国插画师》《英国插画书拾珍》等书作。  说起希腊神话中的赫拉,人们常有这样的印象——专横跋扈,嫉妒心强,残酷无情。罗马诗人奥维德也在《变形记》中描写赫拉“除了嫉妒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特点”。赫拉是婚姻之神,妇女和生育女神,是宙斯唯一的合法妻子,也是奥林匹亚众神的女王。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把赫拉称为“脚穿金鞋的赫拉”,在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公布畅销书目。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没有这个办法。但事实上当然存在着畅销书的。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一般说来,畅销书是自发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本书之是否畅销,却不一定是自发形成的,它与国家计划有密切关系。  书进入畅销书行列,身价高了,但它不一定就真正是好书。如果一本书能够迎合读者的某种广泛的趣味,适应读者的某种广泛的需要,它也就能畅销,而不一定与书本身的艺术水平或学术水
译名改革刍议    读杨绎同志为《傅译传记五种》写的序,谈到译名问题,不觉深有同感。这篇短文是骨鲠在喉,一吐为快。  杨绎同志说:“……傅雷很有兴趣地和我谈论些翻译上的问题。有个问题常在我心上而没谈。我最厌恶翻译的名字佶屈聱牙,而且和原文的字音并不相近,曾想大胆创新,把洋名一概中国化,历史地理上的专门名字也加简缩,另作‘引得’或加注。我和傅雷谈过,他说‘不行’。我也知道这来有许多不便,可是还想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