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中期成果及问题对策研究

来源 :新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dier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好乡村建设作为安徽省落实党的十八大的战略布局,实现新三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民生工程。2016年作为项目规划的中期检验总结成果将有利于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本文通过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中期成果的分析,提出了建设面涉及广,资源利用率较低、整合投入相对不足,资金缺口大、产业支撑难度大,致富效果难保证、农民建设主体地位不突出、后美好乡村时代维护等五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2020年建成安徽省美好乡村提供政策评析、调整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 中期成果 安徽省
  本论文属于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201410378279,指导老师:任志安教授。
  2012年9月安徽省启动美好乡村建设是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推动“三个强省”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根据规划,2016年是安徽美好乡村建设项目中期,对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指引美好乡村建设实践,调整统筹布局体系,以期在2020年全面建成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体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战略布局及意义
  安徽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30余年,安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安徽省常驻人口达5968万人,城镇化率为44.8%。其中乡村常住人口3294万人,占比5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全省15539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大1.14万平方公里,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72%以上。但安徽省村庄空间布局、乡村人口、经济状况等分布不均衡现状,事实上制约了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存在的村庄体系不够稳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无序建房、农村环保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三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的建设要求,2016年是全省美好乡村项目建设中期。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总体要求,以支持实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治和管理创新等“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从2013年开始,每年选择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的中心村,兼顾一般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到2016年,全省80%的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2000个村庄、3150万亩土地整治任务;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农产品加工产值8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比例达到50%,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每年投入的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10亿元,并且从2013年开始连续5年逐年增加。
  二、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涉及面广,资源利用率较低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涉及到全省15539个行政村,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民生项目投入、环境整治等方方面面,需要省市县三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通力协调配合。自2012年9月启动到2020年的建设完成的8年内,需要完成近80%的建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虽然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协调下,各级政府、部门联合成立美好办统筹协调项目建设,但是跨部门立体化的管理仍存在协调力度不够;对口帮扶单位工作流于表面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距今3年的建设期内,各地在培育中心村的过程中,为了强调中心村作为农村基本服务单元,新建了包括道路、大型广场、图书馆、给排水工程、环卫工程、电力工程、防震减灾工程等在内的大量基础设施。在这些基础设施有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原有的基础设施的利用问题,大部分原有的基建设施被荒废成为无用垃圾,在占用耕地和大量资源的同时,组织人力、物力对废弃设施的清理也将浪费极为有限的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
  (二)整合投入相对不足,资金缺口大
  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财政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和有力引导源必不可少。省财政厅出台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从2013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并逐年增加。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县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事实上,安徽省2013年到2015年省级财政分别投入10亿元、10.2亿元和10.5亿元,实现了三个年度的稳步增长,各级财政自行加压投入也基本满足规定量,同时财政厅下发的专项文件有力整合了各类涉农资金,并发挥了财政的撬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但是相对于建设需求,资金投入仍显不足。以2014年为例,2014年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41.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8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18.3亿元。2014年安徽省建设省级中心村的数量为710个,平均相当于每个村获得财政投入57.9万元、涉农资金115.5万元、社会资本投入166.6万元,总计340万元。相对于每个村庄总的建设额仍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就算按照现有的建设标准和投入,对于全省15539个中心村建设任务总数,以2020年完成80%建设任务和当前的货币资金价值计量,建设资金总量预计将达4226.61亿元,相当于每年投入530亿。这个建设资金缺口是巨大的,也是进一步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产业支撑难度大,致富效果难保证
  美好乡村建设中一项核心内容是兴业富民,但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各地建设重点仍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乡村的面貌确实焕然一新,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几大改善,这些值得肯定和支持。但是事实上建设后的美好乡村缺乏产业支撑,农民的增收和致富效果难以保证,这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明确要求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但真正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不多,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政府没有有效引导,对本地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农业停留在传统种植阶段,现代化不够的问题突出,限制了乡村经济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四)农民建设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建设过程中反映的另一问题是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当前农民工候鸟化问题,留在农村中的多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老人和儿童,常年在家的青壮年劳动力较少。往往政府出台政策在进户宣传和施工建设中会出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对于美好乡村建设具体内容的模糊理解和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在一些地区农民参与度不高,从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沦为配角和观众,甚至错误的认为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五)后美好乡村时代维护问题
  根据对建设完成后的部分中心村调研,美好乡村建设的后期维护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建设完成后部分乡村缺乏维护资金,乡村环卫工作压力较大,很多新建的垃圾收集处理点、污水处理设施后期运营资金不足;二是部分农村居民对于成果的不珍惜,更是美好乡村“硬件”提升后“软件”不同步的集中体现。
  三、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政策建议
  (一)分层试点推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试点是我国在推动复杂工作顺利进行、探索经验的优良传统。安徽省在建设美好乡村项目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这个方法,但没有实现有效分层。在对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片区和经济基础不同的乡村建设中,可以采用分层推进、试点先行的办法,有效试验探索建设工作创新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大面积的建设区。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必须要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为主要目的。摆脱由于传统政绩观对于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依赖。源正流清,在把握好这个大前提之下,确立必要的基础设施配置,尽可能的减少非必需工程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原有的基础设施应当以改造、完善为主,杜绝大拆大建,做到物尽其用。这两方面相结合能有效的节约专项建设资金,真正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有效整合资金,鼓励多方资本投入
  财政资金和经过整合后投入的涉农资金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保障,但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仅仅依靠财政是不可能完成美好乡村建设的。因此,加大整合力度,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鼓励多方资本投入显得尤为重要。拓宽融资渠道主要可以体现以下方面:一是对于农民受益明显的项目如庭院美化、厕所改造、危房改造等,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按照统一的标准完成各自的建设任务。在村道建设改造、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也可以采用集体筹资的方式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问题;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建等方式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特别是在乡村的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等,可以在完成建设任务后,对企业实施政策优惠奖励等,提升积极性。
  (三)特色产业支撑,着力致富兴业
  如果说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工程,那么产业支撑则是这项工程能否延续下去的“造血系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带领农民走上致富兴业的道路。因此,发展乡村产业、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是建设美好乡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产业培育选择过程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考虑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在安徽各地都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产业,如广德县的毛竹、板栗产业、岳西县的茶叶产业、皖南古村落的旅游产业等。兼顾地理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发挥自身优势,将优势产业发展成为特色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实现兴业富民生活美的关键环节。
  (四)紧抓农民主体,政府有效引导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即紧抓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依靠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政府作为引导者身份参与建设而不是作为主体建设者包办一切,实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走群众路线是建设美好乡村的执行思想。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依法保障农民作为建设主体的知情、参与、管理、监督等各项权利,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体现民生工程的主旨,让美好乡村建设在积极主动、和谐文明的环境下推进。这样既能使规划、建设、维护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政策落实的力度、实现有效监督,又能增强农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从而加倍珍惜美好乡村建设成果,建设“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
  (五)科技文化多方助力后美好乡村时代
  针对后美好乡村时代的维护问题,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政策引导。一是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在村民中设立以老党员或者威望较高的乡达人士为主题的村民协调组,协调生活中发生的各项不涉及法律法规的纠纷,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健康生活习惯等的教育普及,有效引导农村文化教育,实现美好乡村建设中文明和谐的乡风建设,同步提升美好乡村建设的“软件”。二是通过设立养护基金等方式保障必要的设施运营维护,村道养护、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中心等涉及到农民是直接受益人的可以采取村委会定期众筹加上配套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三是利用科技等现代手段助力,比如国家电网现在大力提倡的农村住房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并入国家电网,政策补贴力度非常大,除了能保障日常用电之外,多出来的电力输入国家电网,政府还给予相应的政策返还。
  参考文献
  [1]谷长志,孙锐,袁玲玲.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作者简介
  孙 伟 (1996.4-)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市 233030)
其他文献
最近,上海要打造“购物天堂”的说法引发了各方的关注。不少上海白领开玩笑说: “既然要打造‘购物天堂’,当年就不该拆掉襄阳路市场。”  也许,在上海人的眼里,能够让上海有一点“购物天堂”特征的,襄阳路市场好歹算一个,至今很多人依然怀念当年襄阳路的盛况:本地白领、外地游客、越来越鸡贼的老外云集,疯狂淘“名牌货”的天堂。  当然,靠山寨名牌起家的襄阳路,如果真成了上海“购物天堂”的地标,无疑也是上海的
【摘 要】 目的 针对顺产后以及剖宫产后产妇尿潴留的预防和临床护理进行探究。方法 从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行正常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所有产妇中,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这70例产妇的尿潴留症状以及护理情况。结果 这70例产妇在行综合护理后,尿潴留症状均得到及时治疗,有58例立即痊愈,11例在护理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痊愈,1例在一小时后痊愈。结论 对顺产后及剖宫产术的产妇进行心理护理,
【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把5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各28例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到院治疗时间为2012年11月-2015年6月,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观察组进一步实施无创正压通气,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9%)明显比常规组高,同时治疗后该组患者PaO2、心率、PaCO2以及呼吸频率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
【摘 要】 目的 对温中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有75例。采用吗丁啉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温中健脾汤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在完成治疗后的第三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体征在
【摘 要】 目的 研究探讨患者在经过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围手术期的护理。 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妇科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采取两组护理方式患者的术后愈合情况。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患者共出现20例,不良反应率为28.57%;观察组共出现6例,不良反应率为8.57%。两组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摘 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家园模式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影响,以便其在临床上能广泛推广。方法:对我院我科室近期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进行随机分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糖尿病护理家园方式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一般教育方式对他们教育,一段时间后对比他们的血糖控制情况、治疗依从性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较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过血糖测量,发现对照
【摘 要】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性肺气肿并呼吸功能衰竭的疗效和护理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可行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性肺气肿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对其采用BiPAP呼吸机通气并分阶段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脉动压(2h、8h、24h)。结果:在PA02、SAO2、舒张压、收缩压、呼吸频率等方面,通气后的数据和正压通气前相比具有明显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