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旧书摊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mi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看书,所以喜欢进书店,更喜欢逛书摊,尤其是对旧书摊情有独钟。在那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坐在煤油灯下,借着微弱的灯光,捧着课外书籍,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根本没有闲钱买书,看的书多是借来的。有时候借不到,就把那时家家都有的《毛泽东选集》拿来看。虽然很多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还是看得很起劲。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奠定了我对毛泽东的崇拜。我认为能写这么多书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人。
  上中学以后,能借的书少了,而渴望看书的热情更高了。没有办法,只有借口买书到书店去看书。镇上只有一家新华书店,还是柜台式售书,没有今天的开放式书架。仅仅几次,营业员就看穿了我的计谋,任我说破嘴皮,也换不来她为我提供服务。苦恼之际,偶然发现学校门口的旧书摊,真是喜出望外。虽是书摊,书却不少:古今中外文学的科技类的,不一而足。这些书多是旧书,但没有破书。有的是家藏的,有的是收购的,有的是印刷厂清仓的,有的是从图书馆弄来的。我像是一个在沙漠中跋涉的旅人,遇到了绿洲。一有时间,我就会到学校门口看一下摆书摊的有没有过来,像是被他勾了魂似的。因为是旧书,非常便宜,一本很好的书才几毛钱。我用节省的生活费,每周都能买几本自己心仪的文学名著。也就是在旧书摊上,我认识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曹雪芹、林语堂等中外文学大家;也就是在旧书摊上,我读到了《巴黎圣母院》、《基度山伯爵》、《家》、《儒林外史》等中外文学名著。当我用5毛钱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繁体字竖排版《唐诗三百首》的时候,我欣喜异常。常听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给自己订了一个目标:每个暑假背100首唐诗,寒假背50首,并且坚持了下来。虽然我没有成为诗人,却也因此培养了我对诗歌的浓厚兴趣,不自觉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也正是由于我痴迷旧书摊,一度耽误了我的学习,影响了自己的理科成绩。甚至有几次,由于在旧书摊看书,而忘记了上课,被老师罚站。
  高中毕业,我考到了省城的一所学校。学习环境宽松了许多,不需要像中学阶段花费太多的精力用在功课上,可以有很多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籍。学校的图书馆虽然有大量的图书供我阅读,但是校方每周每人只准借两本书,根本满足不了我这个书虫的渴望。由于学校地处郊区,不能每天进城,所以我都会星期天进城买书。经常买书,对于一个没有个人收入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于是,逛旧书摊依然成了我星期天的最爱。在那里往往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时候,我买的书,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写的书籍。省城的很多旧书摊都留下过我的身影,但我最喜欢去的还是长江路的一个特价书店。说是书店,其实只是一间门面,平摆出来的书摊。那里卖的都是出版社积压的库存品,全部特价,有的5折。为了买自己喜欢的书籍,我常常会倾囊而尽,甚至忘了留返校的车费。有一次,我看中了《莱蒙托夫诗选》和《普希金爱情诗选》两本书,而我身上的钱只够买一本的。没办法,我付了一本书的钱。当摊主准备给我装袋子的时候,我故作殷勤,主动将两本书一并递给他。摊主顺手装进袋子给了我,我赶紧离开。走了很远,我还回头看摊主有没有发现,会不会追上来。我的心卜卜直跳。后来,这件事一直成了我的心病。从那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再到那个书摊。临毕业的时候,我又去了一趟,旧书摊已经没有了,那里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工程。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疚,我常常学着孔乙己给自己宽慰:“窃”书不为偷也,更何况是摊主装好给我的呢!
  到深圳以后,工作节奏明显加快。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多数时间都是用看书来放松自己。休息的时间逛逛旧书摊,淘上几本自己喜欢的好书,依然是我始终如一的业余爱好。书摊上的新书多为盗版,旧书则全是原版,虽为旧书,但品相尚好。若是一本好的旧书,只需三五元,在书店则要几十元。并且有的旧书是过去出版的,现在的书店不一定能够买到。更何况挑选旧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翻看的时候,特别注意那些熟悉的作家或作品。有的看过,有的只听过没看过,有的看过还记得一些精彩的情节,有的看书的时候可能曾发生过一些故事。这一段时间,我确实在旧书摊上淘到一些不错的书:《杨绛散文选》、《梁衡散文集》、《贾平凹中篇小说选》、《三个火枪手》、《老人与海》等名家名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花2元买的一本《浮生六记》。据说这是毛泽东临终前看的最后一本书。回去后,我当晚就读了一遍。沈三白先生纯真率直,不加藻饰的文字以及至诚至爱的真情描述,令我不忍释卷。难怪这么一本薄薄的自传随笔会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正是这些我至爱的书籍,为我枯燥的打工生活增添了绚烂的色彩;也正是在这些书籍里,我找到了不同于物欲社会的纯情真爱。
  我爱看书,我喜欢逛旧书摊,这将成为我终生的爱好。
其他文献
1.从湖南回到深圳的出租屋里,假期还有两天,石岩觉得有些不自在。他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个劳累命,以前没日没夜上班,从来都没有觉得累过,现在有充足的时间休息了,反倒觉得浑身不舒坦,只想睡觉。他让儿子石小伟打开电视随便看,声音不要调得太大,以免影响隔壁邻居。吩咐完后就躺到床上准备休息,眼睛刚闭上,听到有人来敲门。  石岩让石小伟去开门,是个女人,看上去性子很急,人还没进屋,声音就爽朗地扑进来了。石小伟对着
期刊
轻轻扬起洁白的帆  在几盏昏暗的星灯下  寻着来时的足迹  湿润的目光  轻轻敲响你的房门    南方的夜温暖而潮湿  在弯月迷人的琴声中  一朵花慢慢绽开  迷人的情怀  醉倒一颗流浪的心    请不要说思念太苦  听远处潮声如雷  漂泊的小舟怎经得起  缺堤的泪水的泛滥    且将眼睛闭上  把你洁白的心声贴近我的胸口  让我们的心跳着相同的节拍  去迎接阳光灿烂的明天  (314511浙江桐
期刊
1    秀芳已经不止一次在林见面前说起红米了。秀芳说她家乡有一种米是红色的,煮出来的粥也是红色的。林见不信,说如果米有红色的,那么血就有白色的了。  秀芳也不争辩,她理解林见。只要是他没见过的东西说什么他也不会相信的。有一次秀芳跟他说河南人三餐是不吃米饭吃面条的,他也同样不相信。林见是广东人,在某些生活习惯方面都自视过高,对外省的风俗嗤之以鼻。  刚认识林见时,秀芳不太喜欢林见,甚至可以说是讨厌
期刊
父亲曾经为妈妈的美丽疯狂,我曾经为妈妈的美丽骄傲。父亲为了把妈妈追到手,放弃了科长的位置和他的仕途。父亲让妈妈给他3年时间,但妈妈在父亲一放弃功利的时候就被他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就在父亲的“家电城”开业的那天,妈妈成了父亲的新娘。一年后,妈妈也辞掉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跟父亲一起经营店子。父母起早贪黑,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正当父母还清贷款,准备购买新房和扩大经营的时候,命运一下子剥夺了妈妈的美丽和
期刊
当金黄的麦穗又一次  垂向大地匍匐感恩的时候  麦客的镰刀早已经  在水洼中的弯月上  磨了又磨    拖拉机装了一车麦客还有  沾着露水的梦境  突突地驶离家园  麦子正怀揣着一份成熟  等待发一声喊的汉子  能一曲唱醉初夏的心情    这一天  是2008年5月12日  无数的麦子记住了这一天  地头上的麦客  一人一口传递着旱烟  和不幸的消息他们  全都沉默了天上的云  一下低沉下来   
期刊
已经是深夜两点了,从广州开往肇庆的轮船船舱下床里,突然传出小女孩刺耳的哭喊声。哭喊声惊醒了上床的沈洁明。他从床头探头往下望去,微弱灯光下一位颓丧的少妇怀抱着一名小女孩,少妇不停地抚摸着小孩腹部,并轻声说道:“乖,不哭,快到家了。”沈浩明轻声询问:“阿姨,小孩什么事?”少妇说:“小家伙可能是肚痛。不好意思,吵醒你了。”“没关系,我这里有肚痛药,不知能否止止痛?”少妇说:“多谢先生有心。就试试吧。”跟
期刊
为人定制“特体服装”受青睐    1981年,我出生在太原一个裁缝世家,外祖母曾经是为清朝皇室制作服装的裁缝,母亲继承了她的手艺,也影响了我。从小,我就对做衣服特别感兴趣。儿时刚能拿得动剪子,我就坐在外祖母和母亲身边跟她们学裁剪,她们剪裁大块布料做大衣裳,我就用剪剩下的小块布料裁剪做布娃娃的小衣裳,再大些时,就开始给自己设计、裁剪和缝制衣服。  长大后,我进入一家服装厂工作。时间一长,不甘平凡的我
期刊
暗恋,顾名思义,你不说,别人不会知道。暗恋的感觉,甜蜜而苦涩,味纯而悠远,有点像不加糖的黑咖啡,闻起来香浓润心,喝起来却不见合所有人的胃口。  暗恋的感觉是一样的,但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暗恋者,喜欢在想象中与意中人交谈、相拥、接吻……想象甜美的一切降临自己身上,其实现实中见到那个人或许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曾说;而有的暗恋者,却喜欢尽可能创造一切与意中人接近的机会,见到那个人兴奋异常,见不到那个人黯然
期刊
今天,我的客车超载,被交通稽查大队的吴队长查着了。  吴队长说超载一人要交1000元的罚款,我的车多了8人,就要罚款8000元。  我又是递烟,又是求情,好话说尽,只降到了4000元。  吴队长说,再少一分钱也不行了!  这时,我突然想起我的一个郝姓的远房亲戚正好是交通局的局长,听说他待人很热情,办事很廉洁,他的廉政勤政事迹经常上报纸,所以大家都说他是好局长。  于是我到交通局找到了他。  郝局长
期刊
一    季节一进入农历五月,布谷鸟就开始叫了:咕咕,咕咕。狗剩爹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布谷鸟是在说:麦黄,快熟。是在提醒人们麦子黄了,快收麦子了。  收麦子是非常累人的农活。在最炎热又多雨的天气里抢时间,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下焦熟的麦子,然后用牛车一车一车地运回家,再用脱粒机把麦籽脱出来。只有看到金灿灿的麦籽,才可以松口气:总算不用担心麦子淋雨沤掉了。  电视上时常报道农民种田从整地,到收获,都机械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