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来源 :当代亚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创新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世界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而只有企业才能完成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为了提高我国国人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采取适应的技术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其他文献
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的雏形是中国援外八项原则中的不附加任何条件原则。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援外体制改革,期间曾表述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只字之差,反映了中国援外政策的变与不变之道。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原则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性要求,是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的理论基础。西方国家之所以歪曲和批评这一原则,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中国影响力上升的猜忌和遏制。着眼长远,中国援外的国际化道路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在变与不变之间,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仍将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出现了重要转变。这一转变既是奥巴马政府对布什政府核不扩散政策进行反思的结果,又是修复美国国际形象和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的战略需要,更是美国对朝鲜和伊朗的核开发问题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奥巴马政府对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国际核军控工作走上正轨;将对中国产生多重影响;对地区核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国际政治是多么令人难以琢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人们还在热议美国霸权的衰落。保罗·肯尼迪的著作《大国的兴衰》一度引发了诸多讨论。但十多年后的今天,美国没有变成某些人所预料的“普通国家”,也没有进入所谓的“霸权之后”的世界,
二战后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所创立的国际制度仍是当前国际秩序的基础。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不断要求中国遵守、国际秩序下的各种规则。从历史的视角观察,中国对国际秩序及自己的地位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这其中既有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因素,又受到与外界互动的影响。中国有关世界新秩序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威胁到要彻底改变中国人曾有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同时,每个阶段似乎又都引导着中国人更好地调整自身以应对外部压力,并向新的世界观挑战。要想对建设一个真正具有吸引力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有所贡献,中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逐步趋于缓和,中、美、日三国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也正在向着有利于台海地区稳定的方向转换,但是美日“以台制华”的战略思维定势不会轻易改变。本文基于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深入剖析历史上形成的美日台“同盟”关系以及当前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同时就如何在中美日关系三边架构中处理好台湾问题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