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槟榔香与岭南滋味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u0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岭南的深山里有成片的古茶树,这些茶树孕育出了一种神奇的饮料—六堡茶,它醇厚的味道里沉积的是古老的中国茶文化。
  六堡茶与这片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茶树一起见证了中国茶叶的沧桑过往。
其他文献
1茶之品类繁多,不可胜数,贵贱云泥,难能囊括。饮者但以一己体质之不同,与乎性情之不同,择最合己意之茶,亦可谓善饮也。名品固佳耳,而未必合己意,不必勉为其难。  2知茶者,也当知茶具、辩水源、识火候。盖茶具之质地、工艺、形状,俱影响茶之性味;水、火之不同,固亦休戚相关。故善烹茶者,须博识广闻,方能依茶选器、凭水控温,左右逢源,烹得好茶吃。  3盖地分南北,节序春秋,而日有晨昏,茶之出,南北春秋各有异
期刊
上海失陷之后,徽州地区的古镇屯溪一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成为祁红外销的另一个主要窗口。祁红得地利之便,成就了一种乱世中独特的繁荣景象。  春风十里尧渡街  我们都知道,“祁红”的发源地,并非徽州的祁门,而是东至的尧渡街。  尧渡老街的街名,来源于远古时的尧舜二帝由此过渡,现在是东至县人民政府驻地。老街的路是长条形光洁的石板排列成的,恰似摆在书架上的线装书,每块石板都被岁月磨得裂痕斑斑,滑滑溜溜
期刊
拿什么说服你,我的买家  走在路上,常会看到茶叶店的门口有茶艺师端着盘子推销茶品,盘子上放着一次性的纸杯,邀请过往的行人品尝自家的新茶。  忽然觉得在淘宝等网店买茶还缺个尝的步骤,茶毕竟还是要入口才知其品质的产品。在和开网店的朋友探讨网络营销的弊端时,他们也表示出了些许的无奈。  自家山场明前的鲜叶,最细嫩的芽头,经最有经验的老师傅一点点揉捻,制成的红茶,品质堪比金骏眉,却不敢挂在网上卖。“几百亩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之前的某天,在一次与行业无关的采访中,我们偶然听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地区的茶业龙头企业仓库里存了近十吨的高档好茶,却到了连产品的包装款都无法支付的地步。也就是说,如果再不输血的话,它仓库里的这些好茶,将连走出仓库的机会都没有。  那是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在政府和外界的眼里,一直是行业的楷模。它旗下拥有大面积的茶山资源,生态环保,土质优良。在行业疯狂圈地的那几年,这个企业一直让行业内的
期刊
记得是在2008年,当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中国茶叶适合在网上销售吗?  很快我就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方面,中国茶叶尤其是名优茶,都属于慢销品,实体单店的销售规模不大,而店面成本日渐升高,所以茶叶的毛利必须不断加高。尽管这样,单店的盈利水平并不和消费者付出的购买成本成正比。这样看来,茶叶非常适合在网上销售,可以实现消费者、商家和厂家多方共赢。  但另一方面呢,中国茶叶是以体验和个性
期刊
隆冬的夕阳从大厦窗口斜斜地照射在俄国安德列巴德列克耶夫的大幅油画上,这幅叫做《静悄悄》的作品描绘了西伯利亚白色荒原上白雪皑皑的雪夜,上百个房屋整齐而密集地延伸到画面的顶端,一轮圆月撒下温柔的柠黄,与房屋中透出的灯火相互辉映……“山城深夜雪,万户透橙黄。我是青衫客,来寻一盏光。”  这是刘乃艺最爱的安德列巴德列克也夫的作品,“虽然是雪夜,但依然描绘着人间的温暖。”  艺人、职业策划人、CEO、茶人,
期刊
六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当地茶人在长时间的生产、品饮过程中,为了购销方便,便于评价与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对茶叶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这里列举了一些分类方法。  按区域分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六堡镇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境内地处山区,平均海拔215米,年平均气温19~20℃。整个茶区,十九峰耸立绵延全境,山林密布,气候适宜。西北、偏北、西南区域山多,有塘坪、理冲、四柳、不倚、山坪、公平
期刊
六堡茶,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六堡、狮寨、长发、京南等镇。六堡茶的制作分为鲜叶萎凋、揉捻、切碎、渥堆、烘干等工序。其特色在于“蒸”制,即将烘干的茶叶,分等级再投入大木桶中蒸软,然后摊入特制的方底圆身形竹篓中,进仓自然干燥,最后存放一两个月进行陈化,即为成品。汤色红浓,滋味浓厚醇和,含槟榔香气,风味独特。  云南普洱茶,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旧属普洱县管辖,所产茶叶均由普洱县集散,
期刊
2011年岁末,四位茶人齐聚马连道,评茶目标为六堡茶样十种。资深茶客们遍尝天下茗茶,终于把目光投向六堡茶。以下为他们印象中的六堡滋味。  一、沉香  这种滋味好似在游人不多的年代(例如六七十年代),一个刚识字的小学生带着好奇、憧憬、天真与喜悦,抬腿迈进颐和园养心殿,扑面而来的是古代宫廷家具的气息和历史积淀的皇家氛围。或者是跟父母回老家,乡下老房子里放衣服棉被等老式箱柜刚刚被打开,还藏着镶嵌有金银珠
期刊
千年前的采茶特色  陆羽在《茶经》中,对采摘茶叶有很明确的介绍:“紫为上,绿为次。”近百年来很多茶人却发现这个说法与实际制茶经验不符,而现代科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紫色芽头花青素含量比绿色芽头高50倍甚至100倍。由于花青素给人以苦涩的口感,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色芽头制茶,茶汤口感苦涩生硬,难以下咽。现代茶学教材中均有“紫芽不宜做绿茶、红茶”的观点。中国历史名茶太平猴魁的采茶“八不采要诀”里,更是明确指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