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的“生死时速”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ved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线轉运中贴身监护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寒冷雪夜连续8小时室外洗消作业;火车站、机场、定点隔离酒店之间无数次往返转运密切接触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战疫当前,北京急救中心党委号召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主动请战,千余名急救人不惧生死、逆向而行,积极加入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目前,这支大无畏的“急救英雄”队伍正在不分昼夜,争分夺秒,与疫魔抗争,同时间赛跑,上演着一幕幕“生死时速”……
  夜班延长4小时:“有任务请组织接着派”
  2月5日上午7点50分,还有10分钟,北京急救中心党员谭华社和司机李巍就可以下夜班了。战“疫”打响以来,北京急救中心党委第一时间成立了一线转运组、洗消组等3支疫情防控应急队伍,并成立临时党支部。谭华社和李巍搭档,和其他20多名同事是“一线转运组”组员,负责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转运工作。此时,谭华社接到新的转运任务:将一名82岁的女性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从某医院转运到地坛医院。
  启动车辆,打开急救灯……接到任务后的谭华社和李巍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出发。路上,谭华社和医院工作人员对接了解患者详情:患者已
  发病3天,既往有心脏病,肾功能衰竭,平时卧床,血氧饱和度不稳定,转运途中需要吸氧治疗……
  一路疾驰,8点15分,急救车到达医院。谭华社和李巍立即推着担架床,带着医疗设备,赶到医院病房。随即再次确认患者详情,给病人戴上口罩,接上氧气,和医院工作人员一起将患者抬到担架床上,并盖上棉被保暖。患者转移到急救车上后,谭华社立即给她接上心电监护仪,并轻声安慰道“有我们在,不用紧张”。“这位患者病情严重,转运中我在医疗舱内全程近距离陪护,确保万无一失。”谭华社介绍。他快速和地坛医院联系,然后又是一路疾驰。
  路上,谭华社再次电话和地坛医院沟通患者病情,并提醒对方做好接收准备。9点10分,急救车到达地坛医院。谭华社和李巍带着医疗设备,用担架车将患者送至医院5层抢救室。做好交接后,9点30分这次转运任务结束。
  “有任务请组织接着派,多出一趟车就多尽一份力,我们顶得住,这样也能多节省一套防护服。”谭华社及时跟单位请示。多转运一次患者,就多一份感染的几率,身为医生的谭华社难道不知道吗?“作为急救人,做好安全防护,我们不怕,更有这个自信!”谭华社笃定地说。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去,谭华社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急救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年除夕夜他在岗位值守,大雪夜他和司机在转运途中……自2009年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参加急救工作以来,谭华社已经连续10个春节坚守岗位,无法回湖北十堰和父母团聚。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京鄂两地互相牵挂,每天视频一次互报平安。“‘一线’就是我们医护人员筑起的防线,沉着迎击才能打赢这场仗,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家乡、为首都加油的最好方式。”他把对亲人深深的挂念化为工作的无尽动力。
  10点10分,谭华社和李巍又接到将一名40岁的确诊患者转运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任务。他们以同样高效专业的“急救时速”顺利完成了这次任务。每次出任务,他们都要连续几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出任务前不敢喝水,出任务时不能喝水,既口渴又想上厕所的难受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当天,等谭华社、李巍回到单位已是中午12点,此时离他们下夜班时间整整延长了4个小时。“急救任务就是上下班的命令。这样的加班加点,对我们急救人来说,太平常了。”谭华社笑着说。
  在急救中心,像谭华社这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战“疫”勇士还有很多。急救医生、党员秦晓兵承担着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转运工作。一天,一位75岁的确诊患者由于心衰,需要坐着转运。转运途中,患者憋得难受,在固定好的位置上不停往下滑,秦晓兵一次次把手伸到患者腋下,抱着她往上扶,几乎脸对脸。事后问他怕不怕,他平静地说:“做好了防护就没什么怕的。”东区分中心副主任、党员刘江是转运组组长,他把每天的睡眠时间压缩到三四个小时,把平日需要由车组完成的联络医院、评估病情、车辆调度等工作一并承担,让转运队员们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出车,做到了忙而不乱、快速高效,为打赢这场战役赢得尽可能多的时间。
  最考验责任心的洗消:“零感染”是必达目标
  “刚才我在交接班,让您久等了。”2月8日下午6点15分,北京急救中心洗消组党员梁欣抱歉地跟记者说。
  此时,离梁欣正常下班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她所在的洗消组,一共7人,分为白、中、夜三个组,一组值守8小时,负责对转运人员和车辆(包括全市各区)的专业洗消。最多的时候她们一天洗消了73个车组(每个车组一车两人)。最繁忙的是除夕夜,值夜班的梁欣和王东峰一晚上洗消了32个车组,年夜饭也没顾上吃一口。
  如果说一线转运人员是患者的“保护神”,那么洗消人员就是转运车组的“平安福”。为了迎战疫情,更好更安全地完成洗消任务,在西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心领导现场指挥,相关科室自采自运,昼夜奋战,垦荒地、运建材、拉电线、调设备、改造集装箱……只用短短两天,新建起一个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流程规范的临时洗消点,可停放30辆救护车,同时进行6组洗消工作,可以说是创造了北京的“雷神山”速度。
  “气溶胶喷雾、仪器消毒、医疗舱封闭……”新的洗消点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每个区域每个环节的操作程序都不能省、不能错。梁欣说:“洗消工作最考验人的责任心。上岗前‘新人’都要经过一周的严格医护培训。洗消时,从转运人员脱防护服,到个人用品洗消,再到车辆以及仪器等消毒,我们‘一对一’人盯人、做到全程洗消防护监控。比如双手消毒要至少六七次,司机的车钥匙和手机都要消毒,确保不出一丝差错。和2003年抗击非典一样,‘零感染’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
  今年44岁的梁欣,2003年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赶上了抗击非典。当时在一线奋战的她,为此推迟了自己的婚礼。这一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她又一次第一批加入战斗队伍。她回忆道:“2003年抗击非典,经验丰富的老职工手把手带我们这些‘新人’。现在的洗消工作制度和流程,都是我们在抗击非典时首创的,经过不断完善沿用至今。”   洗消工作最艰苦的是在室外。北京的冬春之交气温仍在零下,为了减少感染几率,她们只能在隔离衣外面穿上防护服,除此之外的御寒神器就是全身贴满的“暖宝宝”,但这也架不住寒风冰雪中一站就是几小时。洗消人员经常需要连续奋战,防护服穿上了,能不脱就不脱,能省一套是一套。“现在防护服紧缺,为珍惜使用,我们在室外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如果中间想到室内暖和一下,必须脱掉防护服,那就是浪费啊。能多洗消一次,就等于多节省了一套防护服。”梁欣解释道。
  这一次,梁欣带领洗消组4位年轻组员又加班2个小时,多洗消了5个车组。到下班时,她们轮流在室外已经整整工作了11个小时!“这还不算挑战我们的身体极限。2月5号晚上下大雪,我和同事一夜没有休息,一共洗消了14个车组。我们双手都冻木了,膝盖以下失去知觉。”梁欣笑着说:“下雪天,消毒泵的电滚子应该停止使用,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我们始终提着小心在继续用。”梁欣心有余悸地说。
  实际上,洗消组成员在工作全过程都必须“提着小心”。“我们给转运车组近距离洗消,和自己接触患者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跟转运组人员一样,也要穿戴全套的防护用品,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专业严密高效。”梁欣介绍。
  战“疫”总动员:“我们倾尽全力,只为尽快阻断疫情”
  “截至目前,我们一共从机场、火车站和相关社区转运近百人次密切接触人员……”2月8日下午5点多,对北京急救中心密接转运组组长、党员周慧聪的采访被一阵阵电话铃声频繁打断。
  自从1月22日接到党组织急召,周慧聰带领密接转运组的14名党员职工就没有回过家,随时出车随时待命。“为了应对节后大规模返京复工复学人流,我的工作任务就是对接机场、火车站等,做好密接人员的转运对接工作、人员排班调配以及防护物资发放和员工防护消毒细节等等。”周慧聪介绍。
  这个工作琐碎细致,不能出一点岔子。“我们现在对接的是北京站、北京西站等5个火车站,在接转之前,我就要和车站方沟通好所有细节,比如接转人详细信息,哪个门进,哪个站台接,走哪条特定通道,直接送往就近哪家医院等等。”周慧聪这些天坐镇指挥,电话不停,嗓子都快说哑了。
  在疫情防控一线,密接转运组12名医生和司机分为两组,每天轮换两次,昼夜不停。“我们负责转运的是密切接触人员,大部分是从疫区过来的,有的可能没有发烧,也没有什么症状,但我们同样是严阵以待,确保人员‘零感染’。”每次行前,周慧聪总是对出车人员嘱咐又嘱咐。
  和周慧聪一样全程无休、坚守岗位的还有北京急救中心临时党支部书记张桂霞。腊月二十七,她还在外地休假,从电视上看到疫情,临时更改行程,提前回到岗位。她说:“从年前开始,北京急救中心就全员停休,离京的提前返京,千余名急救人没有上下班的概念。这次疫情防控,我们派出了最精锐力量,近百名急救人冲到战‘疫’最前线,日夜坚守、倾尽全力,只为尽早战胜疫情!”
  “只要抗击疫情需要,不管哪个岗位缺人手我都听从安排” “我立即退掉机票,申请上一线”“我想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因为家里有碗手擀面等着我回家吃”……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北京急救中心的党员职工个个都是“急先锋”。截至目前,一共有近300名急救人向中心党委递交了请战书,21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党委带领下,北京急救中心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急救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坚守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日夜守护着人民的健康。
  责任编辑 / 许   海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区工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非公企业党建之路,其主要做法是:以“四引”强化党在非公企业中的领导作用;以“三双”促进党建与企业生产发展的全面融合;以“五化”保障党组织的作用发挥落到实处,全面加强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关键词] 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 非公企业党建; 党的领导; 高精尖发展  [中图分类号] D267.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2018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推动街乡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创新思路。一年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社会治理经验:党建引领,统筹党政部门,构建高效的大城市治理体系;聚力街道乡镇社区,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构建政社合作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期刊
小说《白雪乌鸦》是当代东北女作家迟子建取材于历史上爆发于哈尔滨、死亡数万人的鼠疫事件而创作的。作者以颇具地域风情的笔触,讲述了鼠疫流行时生活在哈尔滨的老百姓的故事,表达普通人在灾难面前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抗争的斗争精神。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塑造的华侨医生伍连德,虽未施重墨,却令人印象深刻,留给读者长久的回味。  1910年10月—1911年4月,我国东北发生了被称作20世纪最严重的一次鼠疫,吞噬6万余
期刊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公共危机高频发生、持续时间长且极其复杂。大数据时代改变了公共决策的运作流程和基本逻辑,需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治理,以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数据共享与信息治理技术是把双刃剑,应兴利除弊,在数据计算基础上精准治理,以实现治理手段乃至治理模式的根本变革。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 公共危机; 应对能力; 治理模式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 R184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确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扶贫是贫困地区群众短期内增收最直接见效的办法,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内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视野下,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研究如何加强河北贫困地区就业扶贫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坚持就业扶贫与扶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与从严治党互为前提,有机统一,既历史统一,又辩证统一。所谓历史统一,是指改革开放与从严治党在40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相伴相随。之所以历史统一、辩证统一,根本在于改革开放为从严治党累积广泛的思想共识,奠定坚实基础;从严治党为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有序推进提供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把改革开放和从严治党提升到“全面”的高度,使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大运河文化纵贯千年,丰富厚重,是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落于运河沿线不可确数的书法遗迹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观念、艺术取向和审美内涵,形成了天然的运河书法博物馆。大运河书法作为地域书法的分支,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构成中国书法版图中的“黄金水网”,而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书法因其特有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发展轨迹,凸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书法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
期刊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市平谷区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和区位优势,牵头推进与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共创跨省市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持续推进,筑牢生态屏障,保护首都生态安全。坚持规划引领,生态立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
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进入战“疫”状态。非常时期,非常大考,华夏银行怎么办?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民吉说,提精神、办实事、见真章,提供高效优质金融服务。4万多华夏员工积极行动,以风一样的速度和火一样的激情,真心书写金融本色。  大爱无疆,贷款捐赠送温暖  1月31日晚,记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信息:从明天开始,北京地区的物美、美廉美超市可购买韩国进口直采防护口罩,也可以下载多点A
期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在中央第二指导组的悉心指导下,北京市第一批170家市属局级单位、2.76万个党组织、49.45万名党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要求,落实“十二字”总要求,聚焦主题主线,注重“四个贯穿始终”,紧抓“四个到位”,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首都特色,深化学习教育、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检视问题、扎实推进整改、加强舆论宣传、抓好督促指导,全市第一批主题
期刊